劉國富
【摘 要】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低碳經濟是人類社會的一大進步,國外已采取多種措施發展低碳經濟。而環境惡化和能源短缺將是今后我國發展過程中最大的瓶頸。中國積極實施節能減排,促進低碳經濟發展,構建生態文明社會,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時代趨勢。我國如何在未來的發展中實現低排放、低能耗的增長,需要有積極的戰略規劃和對策措施。
【關鍵詞】低碳經濟;經濟發展;發展對策
一、低碳經濟在國外的研究現狀
1.關于概念與內涵的研究
2003年,英國在《我未來的能源——創建低碳經濟》白皮書中首次提出“低碳經濟”這一概念,自此開創了全世界范圍內“低碳經濟”研究先河,為此英國還構建了一個“低能耗、低污染、高產出”的低碳經濟體。
2003年,美國萊斯特?布朗編著發表《B模式:拯救地球延續文明》一書,該書的出現掀起了AB發展模式之爭。其中“A模式”指的是依靠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以犧牲環境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發展模式;“B模式”指的是依靠天然能、電能、風能等可再生新型能源,在維護社會環境避免遭受嚴重污染與破壞的前提下,推動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發展模式。為此,萊斯特.布朗呼吁應打破“A模式”的束縛,積極推行“B模式”,以保證世界社會經濟得以長期穩定發展。
2006年,著名經濟學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組織編著發表《斯特恩回顧:氣候變化經濟學》一書,該書主要以論述氣候環境變化與世界社會經濟之間的關系為中心,詳細闡述了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對各國社會經濟所產生的重要影響,并指出,各國為實現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必須走低碳經濟模式。
2007年,世界氣候集團編寫發表《贏余:低碳經濟的成長》一文,該文從更深層次上分析“低碳經濟”概念內涵,并指出,低碳經濟對各國社會經濟發展所發揮的積極效應,同時,還從產品生產周期、收益回報率、企業收益及社會環境等多方面闡述低碳經濟的先進優勢。
2008年,克里斯托弗?費雷文呼吁:世界各國應構建起完善的新型能源體系,加大對新型無碳清潔能源研發與開采,同時要求各國政府應提供政策、資金等方面支持,促使各國能夠盡快走“低碳經濟”之路。
2.關于低碳政策的相關研究
懷特?萊斯與瑞爾?格雷等人(2003)共同構建起能源供求的局部均衡模型,依托于該模型能夠反映出低碳領域的技術變化推進化石燃料逐漸向無碳能源轉變,其中為降低各組織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量,各國政府可對結合各組織溫室氣體排放量征收相應稅務。
威廉?諾德豪斯(2005)圍繞“低碳經濟”提出一種觀點——氣候變化是全球公共財產。其中威廉.諾德豪斯對以國內公共物品的解決機制與涵蓋稅收價格法與數量限額法在內的經濟公共物品解決機制兩種應對氣候變化的方法予以對比研究,并指出后者更能夠有效的應對氣候變化。
吉爾伯特?麥卡夫與大衛?維斯伯遲(2009)著眼于稅率、貿易及稅基等多個方面探析西方發達國家所采用二氧化碳排放制度的有效性、科學合理性。探析結果顯示,發達國家所施行的碳稅制度在控制各組織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量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績效。所以 吉爾伯特.麥卡夫與大衛.維斯伯遲鼓勵各國積極借鑒發達國家碳稅制度設計與施行環節的先進經驗,結合本國實際狀況設計與施行合理的碳稅制度,以達到降低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量的預期目標。
吉爾伯特?梅特卡夫(2009)著重比較分析美國所施行的碳稅政策與碳補貼政策,對比分析發現,與碳稅政策相比,碳補貼政策所起到的減排效果不明顯。為此,吉爾伯特?梅特卡夫指出,通過實施碳補貼政策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能源成本,從而引發消費需求與減排目標之間的沖突,以此難以達到預期減排目標。
二、國外低碳經濟研究對中國的啟示
1.落實好對產品低碳化轉型升級過程中環境影響調研分析。廣泛收集評估資料,全面有效市場調研是增強產品低碳化轉型升級過程中環境影響評估準確性、合理性的重要保障。其中通過廣泛收集產品低碳化轉型升級資料,能夠深入了解到產品低碳化轉型升級的重要性與必要性,此外還能夠反映出產品低碳化轉型升級中存在的問題,對促進規范產品低碳化轉型升級活動具有顯著積極效應;其次,要求相關部門著力于總體視角調研分析產品低碳化轉型升級過程中環境影響,從而為控制產品低碳化轉型升級過程中負面環境影響提供有力依據。
2.推進考核評價結果的有效應用。一方面,構建健全評價結果公開、公示制度。即依托評價結果公開、公示制度以確保廣大社會公眾能夠及時獲取環境影響評估結果,以真正意義上實現對環境影響評估結果的監督管理。同時還需相關機構進一步拓展公眾監督渠道,以此為社會公眾進行溝通交流塑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另一方面,全面挖掘產品低碳化轉型升級過程中環境影響評估存在的問題,并深入分析引起這些問題的原因,從而有針對性地制定相應解決方案,以保障產品低碳化轉型過程中環境影響評估結果高效性、科學合理性。
無論從能源、環境保護層面看,還是從社會經濟發展層面看,“低碳經濟”概念的出現無疑是一偉大創舉。通過發展低碳經濟既能夠解決我國資源環境持續惡化問題,又能夠推動我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所以說“低碳經濟”是轉變我國高排放、高能耗、低效率發展模式。
“低碳經濟”實質上是集低碳技術、低碳產業、低碳生活、低碳發展于一體,至高碳能源逐漸趨于低碳集約型能源轉變的重要經濟發展模式。該模式主要通過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以促進社會社會經濟全球可持續發展。
我國應從下述方面大力發展低碳經濟:(1)推行低碳農業,加大生物能研發,盡可能控制化肥農藥使用量;(2)推行低碳工業,加大低碳技術研發,調整優化能源結構:(3)大力發展低碳產業,調整產業結構,剔除效率低下的高碳產業;(4)加強低碳城市建設,塑造和諧穩定的低碳氛圍。
3.發展低碳經濟,建設低碳城市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其中低碳城市建設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1)合理規劃城市綠色交通與綠色產業;(2)大力推廣城市綠色建筑;(3)大力開發與廣泛應用新能源、清潔技術;(4)施行城市綠色消費模式。
環境金融創新是發展低碳經濟的重要產物,其中金融創新主要體現在投融資模式創新、碳交易行為創新等;另外,通過大力發展低碳經濟逐漸形成全球碳金融市場,所以需要我國做好環境金融創新工作,為金融市場提供更多碳減排期貨、期權等環境金融衍生產品,從而刺激我國社會經濟快速增長。
4.西方國家先進的低碳經濟政策相關經驗可以得到,首先,產權理論政策工具,即以清潔發展機制、低碳貿易機制等要素共同形成的碳排放交易市場;其次,基于信息不對稱的理論工具,即碳標簽、自愿協議等;最后,市場失靈理論工具,即征收碳稅、碳補貼等。同時盧忠寶等人通過全面分析挖掘我國低碳經濟政策編制與執行環節存在的薄弱環節,之后借鑒西方國家先進的低碳經濟政策相關經驗,以緩解上述薄弱環節,從而促使我國由行政政策快速轉變為市場經濟政策。將這些國家在碳稅政策優秀經驗應用到我國“低碳經濟”環節,之后頒布碳稅征收政策、稅收減免政策等。與此同時,學者李齊云重點分析闡述了碳稅特征,并根據碳稅的征收與使用方式對碳稅進行分類。
三、結論
對國內煤炭清潔生產機制運行狀況進行全面探析,并全面論述了國內煤炭清潔生產機制運行過程中存在的不足之處,之后他還對這些不足之處一一剖析,挖掘引起問題的原因,最后應從宏觀與微觀兩大層面完善國內現存煤炭清潔生產機制,確保該項機制高效性職能得以充分發揮。
研究低碳經濟有利于我國在發展低碳經濟的過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在全球氣候逐漸變暖的背景之下,發展低碳經濟已經是世界各國發展經濟的不可逆轉的趨勢。此次研究就可以讓我國更加清晰具體地了解碳關稅對于我國出口貿易的影響,就可以讓我國在面對碳關稅的時候更加有針對性。
研究低碳經濟提升我國將來面對碳關稅征收的主動性。目前,世界各國討論碳關稅的主角是歐美等發達國家。這也就無形中使得我國在碳關稅問題上失去了主動性。此次研究的結果能夠達到提醒我國的作用,讓我國能夠在以后的時間積極主動地面對碳關稅。
參考文獻:
[1] 王文銘,艾尉.淺談低碳背景下我國經濟的發展[J].中國市場,2010(19)
[2] 李陽,張洪勝.應對氣候變化挑戰下的低碳經濟的轉型建議——中國經濟增長與煤炭消費量關系的實證分析[J].知識經濟,2010(08)
[3] 李雪峰.基于低碳經濟模式的“新煤炭開發”理念——構建中國能源戰略的重要理論支撐[J].內蒙古煤炭經濟,2010(05)
[4] 榮莉.發展低碳經濟背景下煤炭開采企業戰略經營業績評價指標的構建[J].經濟縱橫,2010(10)
[5] 董秋云.低碳經濟視角下的企業發展探討[J].生態經濟(學術版),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