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藝娜
摘 要:本文將圍繞“音樂表演創造的美學原則”作為研究課題,試圖從音樂表演藝術作為音樂再創造的本質屬性、本體特征,美學原則等方面進行分析,通過研究強調音樂表演不僅是音樂作品再現的藝術,更是一種創造性的藝術,主張在音樂表演中應遵循一定的美學原則,即:忠實原作與表演創造的統一、歷史音樂風格與時代精神的統一、表演技巧與藝術表現的統一。就此提升表演者對音樂表演的認識,從而提高表演者的理論水平和賦予音樂作品以新的“生命”。
關鍵詞:音樂表演;再創造;原則
音樂表演的性質決定了它是再創造的藝術,表演者在音樂再創造的過程中,要遵循忠實原作與表演創造的統一、歷史音樂風格與時代精神的統一、表演技巧與藝術表現的統一這三項原則。這就對表演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具備音樂表演的技能,完滿地表演與再現音樂作品,還要對音樂作品的歷史意義和內涵有深刻的認識和體驗,并且用當代的審美態度去對音樂作品的意義做出深入的理解和恰當的解釋。
1 忠實原作與表演創造的統一
忠實原作就是追求音樂表演的真實性。音樂表演作為第二度創造的基本性質,決定了他必須兼顧真實性與創造性兩個方面,所謂真實性就是指對音樂原作的忠實體現。真實性是進行二度創造的基礎,是音樂表演獲得真實性的指本保證。那就是要把樂譜作為幾本依據加以認真對待。樂譜是作曲家意圖的最直接的體現。
但是,音樂家是否把樂譜作為唯一的依據把音樂的真實性全部依靠在樂譜上進行它的體現呢?在此問題上茵加爾頓進一步探討了如何對待樂譜的問題。一般來說,表演者的演奏是根據樂譜進行的。創作者把自己的意向通過樂譜固定下來,給演奏者提供了一個理解與體驗音樂作品的基本根據,顯然,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然而,究竟怎樣對待樂譜,怎樣看待樂譜的作用,人們還是有所不同的。在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對待樂譜的兩種不同態度。一種認為表演者不必完全拘泥于樂譜的規定;另一種是,演奏者只要忠實于作曲家寫下的樂譜即可。茵加爾頓為演奏者究竟怎樣對待樂譜提出了一個比較中肯而符合實際的意見,那就是把樂譜看作是一個音樂作品的示意圖,樂譜所指示的只是創作者的一個大致的意向。其中,“聲音基礎”的有些方面。例如,音高、節奏、旋律以及和聲等被確定下來的因素,顯然是應該依據樂譜進行演奏的,當然演奏中的細微處理還是會有種種不同的;而其余的方面,尤其是作品的非聲音因素。例如,時間結構、“運動”現象、形式構造、造型性因素,特別是情感品質和審美價值品質等,則完全處于不確定的狀態,它們只有在具體的演奏中通過演奏者的意向性填充和豐富,才能得到確認,實現其意義。
音樂表演的創造性是表演者把每一次音樂表演都作為一次創造過程,對作品進行自己的解釋,要富有個性。在“忠實原作與表演創造的統一”的理解,換句話可以說是作曲家的個性與表演者的個性的融合,而不是任何一方受到壓抑,兩者要有平衡。個性是音樂表演創造走向成熟的標志。在實際的教學中,也存在怎樣對待樂譜的問題。學生在演奏時通常忘記去表現樂譜里所標記出來的演奏符號和音樂術語。個人認為用當代的眼光來看待過去不同時代的作品時,對樂譜的忠實是至關重要的。尤其是按東方人的思維去理解西方古典作品到最終的表演更是這樣。所以經常在教學中會讓學生去解釋樂譜上所標出的音樂術語。
我想中國傳統琴論中說到的關于琴音的麗、亮、采、潔、潤、圓、堅、宏、溜、健、輕、重、遲、速等美學要求都包括在這些音樂術語和演奏符號里了。但是如果每一個演奏者都只是按照樂譜里所標記出來的這些符號和術語來進行演奏的話恐怕演奏的風格就會是千篇一律了。另一句話說就是沒有個性了。日本音樂學家野村良雄關于這個問題所做出論述,野村良雄在其所著《改訂音樂美學》一書中說:“總之,關于客觀性與主觀性的問題,演奏者最好能做到不偏不倚,適得其中。至于在進行自由解釋時,究竟對作曲大師忠實地順從到什么程度,就要靠演奏者的人格性的、藝術性的本能了。而當他對大師的研究越深入,他這種本能也就越變得準確起來。”
2 歷史音樂風格與時代精神的統一
對音樂作品的歷史風格的準確把握和再現,是對音樂的歷史個性的尊重,同時也是使音樂獲得明確的社會意義的可靠保證。這一美學原則在我的理解是作曲家與表演者的統一。表演者該如何把一部作品通過了解它的歷史風格來準確地把握作品的特性并把它表現出來呢?這么一說可以再回到“忠實原作與表演創造的統一”。我想歷史風格體現最多的莫過于樂譜,從樂譜里能找到一部作品所處的年代,從音樂術語和演奏符號中也能得到答案。從而把握技巧和表演創造。
二度創作會受到一定范圍的限制,但是決不能改變其性質,不能脫離其根本要素。處于一定歷史階段的作曲家,其創作會受到該時代的社會風尚、思想動態、文化傾向的影響,與他人所處的歷史潮流有密切的關系。在音樂歷史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很多流派、風格,流派可分為古典的、浪漫的、現實的等等,他們之間是縱向聯系的,往往是后者取代前者,但前后銜接時會出現重疊、混合現象。風格可分為流派的、時代的、民族的、個人的等幾種。他們之間是橫向聯系的,可同時存在于一個作品中。
3 演奏技巧與藝術表現的統一
演奏技巧和藝術表現是音樂表演中最高的體現。它是以忠實原作與表演創造的統一和歷史音樂風格與時代精神的統一作為基礎,最終把這些對立統一的原則升華到最后的表演上。演奏技巧對于音樂表演來說是必不可少的基礎,但這并不是音樂表演獲得成功的唯一條件,更不是音樂表演的目的。音樂技巧和表現哪一個更重要,我想高超的表演技巧完全融入深刻的藝術表現之中,真正做到二者統一才是為最終的目的。隨著現代市場的需求越來越多的演奏成為一種商業性的表演,所以不得不添加很多即興的表演在里面。雖說是一種賦有個性的表現,但是回到歷史音樂風格與時代精神相統一的原則上來看,我想是稍偏離了表演的本質。
演奏技巧也和歷史風格相統一。音樂演奏家歸屬于各種不同的藝術類型,不僅決定了他們的藝術特點、演奏技術和技巧,而且還使他們各自接近了適合于他們演繹的作曲家,接近了世界音樂文獻的風格和曲目種類。音樂表演是音樂表演者對作品的二度創作,也是連接作曲家、表演者、欣賞者主體心靈與生命韻律的中介。音樂表演在整個音樂實踐過程中,是把一部作品的創作從精神表現向物質表現轉化的。另外,音樂作品及其精神經過世代相傳,使其內在的生命力得以繼承,使其不斷地煥發出新的光彩,亦在于表演的再創造。
4 結語
演奏者對作品進行二度創作時,即要認真研究前人的成果,吸取精華,又要接受前人約束,以先進的審美觀尋找自己創造的新角度,并結合自身的素質、才能、條件、修養及獨特的審美感受方式、表現方法,揚長避短地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形成自己的風格。作為再創造者,不僅應對作品有豐富深刻的審美感受,而且還要通過一定的外化形式,通過表演技術把內心的體驗以及有生命力的音響動態予以準確、完美的展現。在美學的角度來講忠實原作與表演創造的統一、歷史音樂風格與時代精神的統一、表演技巧與藝術表現的統一是三項原則。但綜述上述內容我想這六者要統一,缺一不可,從而達到表演的最高境界。
參考文獻:
[1] 張前.音樂表演藝術論高[M].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4.
[2] 張前,王次炤.音樂美學基礎[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