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秀蓉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指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這就是說學習數學知識,不僅僅是為了會計算幾道題或者是掌握一些解題方法,而是還應該能夠把所學習的數學知識應用于生活,服務于生活,讓學生體會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如何能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在我們生活中的重要性,讓學生主動應用所學數學知識去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呢?課堂教學中注意聯系生活實際,出上幾道與生活有關的題目,舉幾個生活中的小例子?這些似乎還遠遠不夠,而且有時顯得牽強附會,學生也不能深切體會到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運用。時間久了,學生沒了新鮮感,自然而然的就不再有興趣了?,F實生活是學生學習數學的起點,但是數學又應該高于生活。因此我嘗試著在學生中開展了這樣一項小小的競賽活動:請同學們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周圍的事物、觀察生活,然后把自己的觀察、收獲、發現等等用文字寫下來,寫“數學作文”,比一比誰的眼光準、細、新。
新課程強調發展學生數學交流的能力,而我設計的這個小小的競賽活動無疑也給孩子們提供了一個讓他們用數學語言或自己的語言來表達思想方法和情感的機會,也讓他們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由于農村小學生所學的數學知識有限,知識面比較狹隘,精力和時間也有限,所以當他們乍一聽到老師布置的活動任務時,都不禁皺起了小眉頭,這可怎么寫呀?比寫一篇大作文可難多了!他們的小臉上掛滿了大大的問號。第二天,我居然收到了幾篇小小的“作品”:
“作品”一:我們學校三年級有男生106人,女生103人,所以我們學校三年級總共有學生209人。
當我把這則小作品讀給同學們聽時,很多學生都不以為然地笑了,教室內沸騰了:“這么簡單誰不會寫呀!”“這哪是什么文章??!分明只有三句話!”“噓……”我卻示意大家靜靜地聽一聽小作者的創作過程,寫這三句話的小男生略顯拘謹,我則鼓勵他大膽的說出想法,他才紅著臉吞吞吐吐地介紹了寫這三句話的過程:我先去三年級五個班依次了解了每個班男、女生分別有多少人并做了記錄,再算出三年級男、女生總共各有多少人,最后相加得出三年級的總人數。聽完這番話,我分明已看到不少學生流露出贊許的目光。我適時地表揚了這名學生,畢竟他經歷了收集信息,整理數據,最后又通過計算得出結論的過程,雖是簡短的三句話,但經歷的過程是復雜的,必需親自去調查、了解,三句話中透出了濃濃的數學味,他初步學會了用數學知識去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
“作品”二:今天放學后,媽媽帶我去蘇果超市買東西,我們買了一些餅干,用了8元7角錢,還買了2枝鉛筆,3角錢一枝,還買了一本筆記本,單價3.5元。買完這些后我和媽媽就回家了,我算了一下一共是12元8角。
我讀完這則時,教室里又一次炸開了鍋,“買東西,這么簡單,誰不會呀!”“不就是付錢嘛,真弱智!”……面對如此強烈的反響,我顯得有點束手無策,靈機一動,我向學生說起了陳景潤與哥德巴赫猜想,“1+2”再簡單不過了,可誰能想到其中的奧妙呢?聽了我的一席話,教室里安靜了許多。“你能找出這幾句話中運用了我們所學的哪些數學知識嗎?”我不失時機地拋出這個問題,孩子們開始七嘴八舌地議論起來:“單價×數量=總價”“元和角兩個單位之間的換算”“乘法、加法的混合運算”……智慧之門一旦被打開,其想象遠遠超出我們的估計?!昂喍處拙湓捑瓦\用了這么多的數學知識,同學們,是不是很了不起呀?”一句簡單的鼓勵話語,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興趣。
在接下來的日子里,我也到處收集資料,介紹一些與數學相關的作品和數學家的故事給學生,和孩子們一起分析其中的數學成分,討論如何從數學的角度來寫好一篇小文章,如何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生活、觀察事物。學生們也開始模仿著寫了,興趣也逐漸濃厚起來。我不斷收到學生來源于身邊的數學小文章,有簡短的記錄,有自己的親身經歷,還有數學小日記等等,學生也漸漸學會了用數學眼光去觀察問題,觀察周圍發生的一切,并及時記錄、加工。由于知識結構等原因,學生也無法涉及到具體的高深的數學理論、知識,盡管他們的文章充滿了稚氣與童真,但他們卻寫出了自己的觀察、收獲,寫出了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作品”。
“作品”三:我家有一本掛歷紙,我數了數,哦!有12張呀!原來一年有12個月,一個月就有一張。我想:12月和1月相差11個月,9月和11月相差2個月,1月和9月相差8個月,3月和7月相差4個月,5月和11月相差6個月。原來掛歷紙上也有這么多數學知識啊!
“作品”四:今天,我放學回到家,寫完作業,便開始訂正數學練習冊上的一道題。我絞盡腦汁,想來想去,算了幾次,可還是原來的答案。
正在我苦思冥想時,媽媽走了過來,我把事情的過程說了一遍,接著又把這道題給媽媽看,題目是這樣的:
有一塊長28米,寬2米8分米的布料,做成規格相同的枕套,每個枕套長7分米,寬是4分米。這塊布料最多可以做多少個枕套?
我是這樣解答的:28米=280分米
2米8分米=28分米
(280÷7)×(28÷4)=280(個)
媽媽笑了,對我說:“聯系生活實際呀!”我靈機一動,立即走進我的房間,拿起枕頭研究了起來,我左看右看,忙乎了半天,終于恍然大悟:枕套有兩個面,而我在計算時沒能聯系實際,只算了一面。媽媽對我豎起了大拇指。
我將此題重新解答:28米=280分米
2米8分米=28分米
(280÷7)×(28÷4)÷2=140(個)
大家瞧,解答數學題還真要聯系生活實際呢!
與前面兩則相比,這兩篇小文章要顯得成熟了許多,學生通過觀察、收集、記錄他們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和”數學例子”,并用數學的觀念和態度去解釋和表示事物的數量關系,發揮了學生的聰明才智,并且運用已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它,就不再單純是背誦和記憶書本上現有的知識,而是實實在在的“解決問題”了。通過問題的解決,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了,觀察能力、分析思維能力也相應得到了提高,他們學到了數學的“思想”和“方法”,感受到了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及應用。
生活中的數學信息很多,如果有效地選擇,就培養了學生收集、選擇和整理“數學信息”的能力。同時,數學是一種語言,它能夠確切地表達思想和交流思想。學生通過觀察、分析,記錄下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較好地表達了“數學信息”,同時學生之間可以通過互相閱讀、相互討論甚至質疑爭辯表達的內容,從而舉一反三,明辨是非,融會貫通,數學作為交流工具的教育目的也能從中得以實現。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土橋中心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