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需要一定的載體,可以是文學創作,可以是宗教信念,也可以體現在服飾的變遷上。文章通過研究北魏服飾的歷史淵源,從朝服賞賜、佛衣類型和婦女服飾三個方面分析了北魏時期的服飾文化,從而探討這一時期的文化融合。
關鍵詞:北魏 服飾文化 文化融合
中國的服飾文化源遠流長,各民族服飾呈現多元化的特點,歷史上由于戰爭等各種因素,中原文化與周邊少數民族的文化不斷碰撞、滲透,形成文化交融的狀態,民族的文化融合在服飾文化的發展演變中留下了痕跡。魏晉南北朝時期,南北文化的交融、碰撞對服飾文化的影響更加明顯,北魏是由鮮卑族建立,鮮卑族是少數民族,要想在中原建立長期政權,必定要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中原的文化,從而達到鞏固政權的目的。本文從北魏時期服飾的變遷上,研究這一時期的文化融合現象。
一、北魏服飾的歷史淵源。根據《晉書》《魏書》《北史》等史籍的記載,因為鮮卑族主要活動的地區是在大興安嶺北段,后遷移到蒙古草原大青山、狼山一帶,以畜牧打獵為生,以游牧經濟為主要經濟類型,所以為了適應馬上的活動和寒冷的氣候,早期鮮卑族裝扮為頭上帶著鮮卑帽,身穿是窄袖交領的上衣,下著小褲口的褲子,腳蹬靴子,并且褲口還要塞進靴子里,這樣的衣著類型統稱為“胡服”,動物皮毛是早期胡服制作的主要材料。到北魏時期,鮮卑拓跋氏部族從原有的游牧經濟逐漸向農業經濟轉變,因為生產方式發生的巨大改變,由騎馬涉獵到耕地種田,借鑒漢人的耕作生產方式,大力發展棉花的種植,棉花是漢人紡織品的主要原料,所以鮮卑族的服飾也發生了改變,胡漢服飾的融合由此開始形成。改變后的鮮卑族服飾保留了其獨特的鮮卑帽,服裝的款式上借鑒了漢族的服飾,但是在北魏政權極力推行漢化政策之下,北魏人民的生活環境和物質文明沒有達到漢化的水平,所以鮮卑族婦女的服飾仍然保留了鮮卑族原有的服飾風貌。
服飾作為文化融合的載體,受到民族、階級和區域的制約,能夠折射出一定社會的物質和精神文明,因此,從北魏服飾的發展變化中可以看出北魏社會審美觀念的變化。北魏統治者在進入中原以后,就十分重視對于服飾的改革。據史籍記載,道武帝時期,天興六年(403),道武帝下令學習漢人的冠服等級制度,“天興六年,詔有司制冠服,隨品秩各有差。”到孝文帝時期,進行了多次服飾改革,首次服飾改革于太和十年(486),孝文帝穿戴龍袍冠冕在朝廷上擺宴席,接受諸國使臣的朝賀,顯示了孝文帝對鮮卑胡服進行改革的要求和全面實行“漢化”的決心,“十年春正月癸亥朔,帝始服袞冕,朝饗萬國”。太和十年(486)四月一日,孝文帝下令,“始制五等公服”;四月四日,“帝初以法服御輦,祀于西郊”;同年八月,孝文帝將五等公服正式授予大臣,“八月乙亥,給尚書五等品爵以上朱衣、玉佩、大小組綬。”;太和十六年(492),孝文帝下令,禁止百姓赤身裸體;太和十八年(494),盡管鮮卑族舊貴族以及保守派反對,孝文帝依然將都城從平城遷到洛陽,并下令全面推行“孝文改制”,禁止鮮卑人穿傳統服裝,改穿漢人衣服;太和十九年(495),孝文帝賜群臣冠服。
二、北魏時期的服飾賞賜。北魏時期的服飾賞賜分三類,一是對官僚階級的服飾賞賜;二是對弱勢人群的服飾賞賜;三是對周邊少數民族的服飾賞賜。
對官員的服飾賞賜是自古以來就存在的,官服是古代官員身份地位的象征,官服賞賜依據場合可以分為朝服、致事服和喪服。北魏時期朝服自道武帝開始,官服賞賜就有等級之分,不同的官職所賜服飾不一樣。所謂致事即退休,北魏于孝文帝改革前后建立致事制度,對于致事服飾的賞賜有兩類:一是根據退休前的官位賞賜服飾,體現身份地位和朝廷恩寵,另一種則是賞賜的保暖御寒的普通衣物。喪服則是官員去世后朝廷賞賜的助喪服飾,一般有命服、朝服和斂衣三種,北魏文成帝以前,朝廷賞賜的喪服以命服為主,朝服和斂衣較少,孝文帝至孝明帝時期,喪服賞賜以朝服、斂衣為主,不再賞賜命服。北魏的官服賞賜是封建時期等級制度的象征,通過官服的賞賜達到籠絡和調整統治集團力量的目的,是“漢化”的表現,也是胡漢民族文化融合的表現。
對于弱勢群體的服飾賞賜跟官服不一樣,類似于現在的福利救助制度,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天災人禍后的緊急救助;二是平常對鰥寡孤獨、老弱病殘的救助。古代由于科學技術不夠發達,社會經濟還較為落后,遇到天災人禍時,人民的抵抗能力較差,經常會有流離失所,衣不蔽體的情況,而古代對于天災人禍的發生,通常有統治者失德這樣的解釋,災后的救助工作做得好不好也體現了統治者是否有好的德行,因此,每在天災人禍發生后,統治者都會救助受災群眾,賞賜衣食,幫助其災后重建,北魏時期也不例外。北魏建國初期,征戰不斷,天災頻繁,因此道武帝拓跋■下令“民有老不能自存者,詔郡縣賑恤之”,要求地方官員關照不能自給的老人。到孝文帝時期,北魏的福利救助制度相對來說趨于成熟,對七十歲以上的老人賜爵奉養,其他弱勢人群則賞賜衣食等物。
據馬冬先生曾做的統計分析,魏晉南北朝時期,對周邊少數民族的服飾賞賜以北魏時期最為顯著。北魏是由鮮卑族建立的政權,在其統治范圍內及周邊少數民族眾多,鮮卑建立政權后,周邊的少數民族要北魏遣使朝貢,因此,北魏統治者需對周邊少數民族領袖進行封爵并給予大量賞賜,服飾的賞賜就包含在內。孝文帝之前,北魏對周邊少數民族的服飾賞賜沒有具體的名稱,統稱為“衣服”,都是周邊少數民族慣常所穿的褲褶、靴帽之類。孝文帝時期,北魏對周邊少數民族的服飾賞賜有了具體的名稱,如賞賜給高句麗的服飾,為具有濃厚漢服意味的“衣冠服物車旗之飾”,這也契合了孝文帝推行了的“漢化”政策,是民族文化融合的表現。
三、北魏時期石窟的佛衣類型。以云岡石窟為例,云岡石窟第一期和第二期是孝文帝改革之前開鑿而成,主要為上衣外覆,中衣被外層上衣所掩蓋。細分之下又可以分為三種,分別是通肩佛衣,即上衣自背部覆蓋雙肩,右衣角自頸下繞過搭向左肩,佛衣的衣褶為相互咬合的勾連紋或者窄淺階梯紋;坦右佛衣,上衣自背部覆蓋左肩后,右衣角自腋下繞過搭向左肩;覆肩坦右佛衣,上衣自背部覆蓋雙肩后,上衣右側沿肩臂處經右腋下繞過搭向左肩,裸露出右側胸臂,衣褶和通肩佛衣類似。孝文帝改革之后,佛衣類型發生變化,云岡石窟第三期的佛衣類型中衣外露型,可以細分作兩類,分別是上衣搭肘佛衣和中衣搭肘佛衣。上衣搭肘即上衣自背部覆蓋雙肩后,上衣右衣角自胸腹前繞過搭向左肘,中衣在胸口下端隱現,衣褶為寬深階梯紋;中衣搭肘則是指中衣的右衣角搭在右肘上,上衣自背部覆蓋雙肩后,右側沿肩臂處經右腋下繞過搭左肩。云岡石窟形成的“云岡模式”,對此后石窟的開鑿具有重要意義,其佛衣類型也因此影響了此后開鑿石窟的佛衣形式,代表了佛衣從沿襲印度傳統到偏重漢族傳統的發展過程,體現了胡文化逐漸“漢化”的過程,是胡漢文化融合的表現。endprint
四、北魏時期的婦女服飾。北魏婦女服飾發展的主要途徑是漢化,不同時期側重點不同。平城時期,婦女的裙裝服飾是以鮮卑族服飾為基礎,借鑒漢人服飾的特點,主要為窄袖、袍衫、垂裙、黑帽,有的婦女服飾則是著儒裙,將領口加寬,腰線上移,有時在肩膀上披披巾,具有鮮明的胡服特色。
孝文帝遷都洛陽后,推行全面漢化政策,洛陽時期的婦女裙裝服飾則是從上到下完全模仿漢服,但有受到民族遷徙、佛教等影響,漢服中又融入其他各民族的服飾特征,從而形成具有樸素特點的婦女裙裝服飾。如洛陽北魏元邵墓中女侍俑的服飾,與漢服相比,袖口裁短,領口加寬并將腰線上移,不僅有漢服的特點,也有其他民族服飾的特點。北魏貴族婦女的服飾主要是模仿東漢服飾,大多為寬大的長袍,配有復雜的紋飾,將緣飾縫在領口和袖口,在腰部系一條帶子。
北魏婦女除了穿裙裝服飾,著長袍,有些人也穿褲褶服。北魏一種常見的婦女褲裝服飾就是:上身穿長度僅及臀部的寬袖短褶,下身穿褲腿散開的大口褲子。這樣打扮顯得身材苗條,靚麗動人,這種服飾樣式既有胡服的特點,又融入了漢服的樣式,深受婦女喜愛。
服飾作為文化傳承和發展的載體,在北魏時期發生巨大的變遷,在中國服飾文化史上具有承前啟后的作用,一方面是少數民族漢化的重要標志,體現了胡漢文化融合;另一方面,北魏時期的服飾文化對隋唐時期的服飾風潮產生很大的影響,在服飾文化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黃良瑩.北朝服飾研究[D].蘇州大學,2009.
[2] 竺小恩.從北魏服飾改革看胡漢文化關系[J].河西學院學報,2006(4).
[3] 陳悅新.云岡石窟佛衣類型[J].故宮博物院院刊,2008(3).
[4] 宋丙玲.北魏時期的服飾賞賜[J].蘭臺世界,2012(36).
[5] 黃清敏.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服飾融合[J].閩江學院學報,2006(1).
[6] 張靜,王美芳,楊琨.北魏婦女服飾的歷史淵源[J].蘭臺世界,2012(1).
[7] 張燕飛.帝王·服飾·天下治——胡服騎射與孝文改制[J].社科縱橫,2009(1).
[8] 陳開穎.北朝朝服制度的三次改革[J].蘭臺世界,2013(2).
[9] 翟文明.話說中國(佛教、服飾)[M].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2006.
[10] 蔣雯.云岡石窟文化融合分析[J].安徽文學,2014(1).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省高等學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重點資助項目《北魏時期文化大融合研究》(項目編號:201311463022)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 者:蔣雯,江蘇理工學院中文系學生。
編 輯:趙紅玉 E?鄄mail:zhaohongyu69@126.com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