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豪 田玉平 葉景麗
一、試驗目的
本試驗旨在驗證用30%戊唑醇懸浮劑與35%吡蟲啉懸浮劑拌種,對小麥種傳、土傳病害、地下害蟲及蚜蟲的防治效果,為大面積推廣提供依據。
二、試驗地點
汝南縣韓莊鄉趙瓦房農場
三、試驗地基本情況
試驗地塊地勢平坦,有水澆條件,土質是黃棕壤土,PH值7.1,常年種植禾谷類作物,病蟲害普遍發生,這次試驗作物是冬小麥,品種是豫麥70-36
四、試驗藥劑
1.30%戊唑醇懸浮劑
2.35%吡蟲啉懸浮劑
3.高巧600g/l吡蟲啉懸浮種衣劑
4.亮穗60g/l戊唑醇懸浮種衣劑
五、試驗處理
1.30%戊唑醇懸浮劑1ml+35%吡蟲啉懸浮劑20ml,拌10kg小麥種。
2.30%戊唑醇懸浮劑1ml+35%吡蟲啉懸浮劑40ml,拌10kg小麥種。
3.30%戊唑醇懸浮劑1ml+35%吡蟲啉懸浮劑60ml,拌10kg小麥種。
4.6%亮穗懸浮劑5ml+高巧60%懸浮種衣劑24ml,拌10kg小麥種。
5.完全不拌藥劑處理區(空白對照)
本次試驗采用小區試驗法,小區規劃:小區長82m,寬6.5m,面積533平方米,兩頭設保護行,播種前一天把小區規劃號并編號。
六、試驗步驟
1.按照試驗方案要求,用注射器和量筒對每一處理分別準確量取各種藥劑量和用水量,混勻后用小噴霧器噴到10kg麥種上邊噴邊拌,反復均勻拌種,至吸水結束,晾干編號,然后待播。
2.10月17日播種,把拌好藥晾干的種子根據編號,用播種機播種至各對應小區內。
七、調查
1.播種前采取三點取樣法,每點克1平方米,分別調查各小區地下害蟲蟲口基數。
2.小麥播種后12天,當苗出齊后,采取3點取樣法。每點調查1m,分別調查各處理小區內的基本苗數、苗高,計算增減率。
3.于冬前10月24日和返青期3月6日,在地下害蟲危害高峰期,采取3點取樣法,每點調查1m,調查麥株受害情況 ,計算被害株率和保苗效果。
4.苗蚜調查,11月12日對各小區采取三點取樣法,每點查100株,調查蚜量,求出平均百株蚜量和蚜株率,計算防效。
5.穗蚜調查,在小麥抽穗后,于4月26日仍采取3點取樣法,每點調查100穗,調查蚜量,計算平均百穗蚜量和蚜穗率,計算防效。
6.1)返青期病害的調查,于3月8日,采取3點取樣法,每點100株,對各處理紋枯病發生情況進行調查,根據病株數和嚴重度,計算病情指數和防效。
2)抽穗期病害調查,于4月22日在小麥抽穗后,采取3點取樣法,每點100株,對各處理紋枯病、全蝕病、條銹病、黑穗病等病害進行調查,根據病株數和嚴重度,計算病情指數和防效。
7.于5月26日,收獲前對小麥進行測產,各處理試驗效果、防效及測產結果見附表。
八、結論評價
通過試驗,我們看到用30%戊唑醇1ml加35%吡蟲啉懸浮劑20ml、40ml、60ml防病治蟲中,它們對小麥出苗沒有影響,對土傳病害有一定防效,對苗蚜有較好防效,對地下害蟲有較好的調控作用。吡蟲啉用量愈大對地下害蟲及蚜蟲防控效果愈好,持效時間愈長,用6%亮穗懸浮劑5ml+60%高巧懸浮劑24ml拌種,對土傳播病害及蚜蟲同樣有較好防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