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清山
2014年,我縣被自治區農業廳確定為全疆新型職業農民培育37個試點市(縣)之一。為更好的做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提升我縣農民的整體文化素質,培育造就新型職業農民,推進我縣現代農業發展進程,實現農村全面進步,作為農廣校教師,在這里我結合我縣農業生產實際,淺談的講一下如何做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工作。
一、新型職業農民的內涵特征
1.新型職業農民的提出
1.1中央提出的有關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要求
2012年到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連續三年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 2013年全國農業工作會議:要堅持科技興農、人才強農、新型職業農民固農,要求繼續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這要作為解決“誰來種地”問題的基礎性、戰略性工作來抓,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把“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寫進政府工作報告。
1.2新疆有關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要求
2014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農業廳、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財政廳聯合發放了《關于印發<新疆2014年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確定了。新疆2014年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實施方案和新疆2014年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示范縣名單。
2.現代職業農民的內涵和特征
現代職業農民是以農業為職業、具有一定的專業技能,收入達到一定水平且主要來自農業生產和經營的現代農業從業者。具體就是以農業作為終身職業。具有一定職業素質和技能的新一代農民。應當是“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有文化”,即具備現代農業知識,具有“現代農業”的觀念和市場意識,有一定的知識層次,遵紀守法。“懂技術”,即具有較高的科學素養,掌握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技能,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會經營”,即具有一定的經營和管理能力,能夠合理組織配置人、財、物、信息以及土地等資源,掌握成熟的經營模式,具有敏銳的市場洞察力。新形勢下,現代職業農民還應具有“能創業”的特點,即具有開拓創新精神,能運用豐富的實踐經驗,根據本地的自然規律和特點進行創業創新,帶動當地農民致富。
新型職業農民分類(按農業社會化分工)共分為生產經營性、專業技能型、社會服務型三類,其中生產經營性包括專業大戶、家庭農場主、農民合作社骨干;專業技能型包括在農業企業、合作社中就業的,依靠專門技能獲取勞動報酬的農業勞動力 ;社會服務性包括從事農業社會化服務, 如農機手、植保員、農村經紀人等。
二、如何開展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
1.分類展開培訓
按照生產經營型分產業、專業技能型按工種、社會服務型按崗位進行分類培訓。培訓生產經營性職業農民,主要以以專業大戶、家庭農場主、農民合作社帶頭人等有一定生產規模的農民作為重點對象。按照“一點兩線”安排培訓內容。圍繞產業,從種到收全過程的生產技術培訓,從生產決策到產品營銷全過程的經營管理知識培訓。培訓專業技能型職業農民,以農業工人或農業雇員為主要對象。分工種培訓,按照工種要求,以培養熟練工人為基本目標,圍繞需要掌握的生產技能進行培訓。培訓社會服務型職業農民,主要以農村信息員、農村經紀人、農機服務人員、村級動物防疫員等從事農業社會化服務的人員為主要對象。按崗位培訓。按照崗位標準,圍繞熟練掌握崗位技能,提升服務能力所需要的知識技能進行培訓。
2.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培訓對象的遴選
新型職業農民作為一項長期培訓工作,主要針對長期從事農業的生產者、經營者或長期從事農業產前、產中、產后的服務人員進行地系統培訓工作,在培訓上選擇從事農業生產、經營和從事農業生產服務人員具有一定的專業技能、收入達到一定水平農業從業者,年齡在55周歲以下,18歲以上。
3.實行“分段式、重實訓、參與式”培養
要區分對象,對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和社會服務型分類分產業開展培訓。要根據農業生產周期和農時季節分段安排課程,明確培育目標,注重分類指導,建立指導員制度,做到“一班一案”。要注重實踐技能操作,大力推行農民田間學校、送教下鄉等培養模式,提高參與性、互動性和實踐性。同時,鼓勵地方因地制宜,根據產業特點和實際情況,創新適合當地特點的培訓模式。
4. 突出需求導向,實行全產業鏈培養和后續跟蹤服務
要圍繞當地產業發展摸清需求,根據需求定任務,遴選培訓對象。要建檔立案實行全過程跟蹤培養,及時記錄其接受教育培訓情況,對考核合格者要進行統一認定,以縣為主頒發《新型職業農民》資格證書。要加強認定后職業農民的管理和知識更新,出臺相應的配套扶持政策。
5.應用現代化、信息化手段開展培訓
適應現代遠程在線教育發展趨勢,開發智慧農民云平臺,利用現代化、信息化手段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在線教育培訓、移動互聯服務、在線信息技術咨詢、全程跟蹤管理等,開通新型職業農民網絡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