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亞利
[摘 要] 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農民和農村實用人才,著力加強農業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這是發展現代農業最本質最核心的內容,也是最為迫切的要求。本文對孟津縣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工作現狀及成效、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初步分析,對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提出相關對策建議。
[關鍵詞] 培育新型農民 培訓
[中圖分類號] G72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4)09-0298-01
孟津縣農業勞動力供求關系已進入關鍵農時缺人手、現代農業缺人才、總量過剩與結構性、區域性短缺并存新階段,新農村建設缺人力問題日顯普遍。為加快培育專業化的現代農業勞動力隊伍,為現代農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提供人才支撐,孟津縣農廣校開展了中專學歷教育、實用技術培訓、陽光工程培訓各類農民培訓,取得一定經驗,在工作基礎上提出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提出自己的見解與思考。
一、孟津縣開展各類培訓的具體做法
1.加強師資、教材和教學設備建設。為保證培訓質量,孟津縣農廣校成立了專業教師組成的陽光工程師資隊伍,其中中級教師、高級教師不乏其數,各科專業教師利用現代多媒體手段在授課前撰寫授課筆記,進行理論授課,保證學員愿意學,樂于接受。
2.設立班委,落實班委會和班主任制度。培訓期間,需要嚴格執行考勤管理,使整個陽光培訓工作井然有序,這就要求所有任課老師和班委、班主任全部到場且班主任每天親自帶隊參與培訓。
3.做好培訓服務。培訓前,認真為每個學員準備學員手冊,學習袋,輔導教材、內裝筆記本等學習用品,對學生在實踐中提出的問題,要及時與按時的進行解答。在培訓結束后,嚴格按照上級要求建立健全的學員檔案,并將每位學員的信息,錄入到電腦管理系統中,為了日后工作中方便相互聯系,還需要與學員建立互通信息的電話熱線。
4.及時做好培訓效果反饋。為反饋培訓結果,改進培訓工作,每期培訓結束,我校還電話跟蹤,詢問學員培訓對于生產工作有沒有幫助,留下授課老師的電話,學員有問題可以直接咨詢專業教師。
5.自覺接受社會各界監督,做到各項工作公開、公正、透明。堅持公示制度。為了保證培訓的公開、公正、透明,每期培訓前,孟津縣農廣校都及時在校務公開欄將培訓專業、辦理時間、地點、擬培訓人數等內容向社會公示,并公布縣陽光辦監督電話,接受社會監督。
6.規范檔案資料,建立學員培訓臺賬。孟津縣農廣校嚴格按照陽光工程管理辦法要求,認真收集學員的身份證復印件、相片,以及學員基本信息,建立陽光工程培訓臺賬和學員檔案,一期一檔。
二、開展培訓效果
1.農民初步掌握了一至兩門實用技術。通過農業生產專業防治員的培訓,使學員初步掌握了大田作物病蟲害的預防和防治、農產品質量安全、作物高產栽培技術等,農民們學到了技術,解除了農業生產實際困難,學到了農業生產的實用技術,應用于生產,達到糧食增產、農民增收的效果。
2.農民學習農業科技知識的積極性明顯加強。通過培訓我們一改以往貫用集中培訓方式,采用集中授課、科技光盤播放、幻燈片課件播放、田間課堂等靈活直觀的方式,農民想學、樂學的情緒高漲,提高了農民學習科技知識的積極性。
3.農民創業積極性得到空前提高。通過技術培訓,農民創業積極性得到空前提高,大多數受訓農民表示,在這次培訓中他們已經掌握了至少一門技術,要學以致用,積極籌措資金,將自己現在從事的經營規模再擴大,力爭獲得更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并幫扶帶動其他農民學科技、用科技,增強增收致富能力。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1.機制不健全,工作隨意性大。目前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缺乏長遠的規劃,部分鎮街缺乏人力資源開發的自覺性、主動性和緊迫感,他們只是為了要完成上級交代的任務。 從短期培訓學習來看,一些培訓項目都是本著兩三天或一兩個星期培訓一批人員,采用“短、平、快”的速成原則。培訓完畢也就說明培訓工作已經完成,對已經工作的學員缺乏后期的跟蹤機制與深造機制。 缺乏新型職業農民培養需求分析,工作過于隨意。在如今的培養方式中,基本是根據上級指示要求進行培養的,而不是建立在培養需求上。接到上級指示后,臨時組建起以農民為主的培訓班,彼此之間因為沒有日常的業務往來或工作關系,學員不能進行集體學習,都只停留在個體學習中,學員之間、學習與老師之間沒有建立聯系機制和互動機制,培訓后所學知識或技能難以指導具體的工作,學過的知識,因為時間過長而淡忘,學習效果不明顯。
2.農民的整體素質偏差,參加培訓積極性不高。農村剩余勞動力多數呈現老齡化、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沒有強烈的培訓意愿。未能升學的農村初、高中畢業生,受家長、自身和社會擇業觀念的影響,自己不能夠積極主動參與。
3.管理體制不順,統籌協調難。人力社保、農委、教委、等部門,社會團體的共青團、婦聯、科協等都在抓農民培訓工作,各自為政,自成系統。一個主管部門一張網、一條線,部門之間重復設置機構,浪費教育培訓資源。各部門的培訓任務、資金都是由其上級部門對口下達,對培訓的管理、資金的報賬撥付都不盡相同。在實際的工作中,政府對各部門間的各類培訓整合起來難度大、難協調,用在農村教育培訓的經費使用效率不高。培訓經費有限以至不能充分滿足學員的要求。由于參訓學員都是在農村從事相關生產活動的,農村有機會接觸職業技能培訓的機會少,對于專業知識他們有著迫切的需求。七天的培訓是遠遠不夠的。但由于經費不足,我校無法滿足學員提出的長期提供培訓。
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對策建議
1.領導高度重視,是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作的基礎。
2.開展培訓前調查,是做好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前提。
3.規范各類費用管理,是培訓工作的根本的根本保障。
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是一項關系三農發展的長期性、基礎性工作。我們一定要以生產經營型職業農民作為重點對象,在全面掌握當地農業勞動力狀況的基礎上,根據不同類型新型職業農民從業特點及能力素質要求,科學制定教育培訓計劃并組織實施。要堅持生產經營型分產業、專業技能型按工種、社會服務型按崗位開展農業系統培訓或實施農科職業教育,不能代之以一般的普及性培訓或簡單的“一事一訓”。要尊重農民意愿、順應務農農民的學習規律,采取“就地就近”和“農學結合”等靈活的方式開展教育培訓。要圍繞增強教育培訓針對性和實效性,加強課程體系和師資隊伍建設,創新教學方法,改進考核評價辦法。要建立與干部繼續教育、工人崗位培訓相類似的新型職業農民全員經常性培訓制度。同時要切實加強農民教育培訓體系建設,不斷提高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專業化、標準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