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松威
2001年以前,為防范資金外流,臺灣地區嚴加限制財富管理業務,但許多高凈值客戶依然可以通過“島內填表,島外開戶”將大量資金轉移境外。2001年后,臺灣地區逐步放開財富管理業務,但金融監管部門仍未對其明確規定。直到2005年“金管會”相繼發布銀行、證券商和人身保險業《辦理財富管理業務應注意事項》,從而在法律上確立了財富管理業務的定義、業務范圍、市場準入和基于合規性經營的風險控制等內容。
三次“金改”劍指亞太資產管理中心
臺灣地區財富管理業的發展一直伴隨著金融改革進程。自2000年起,臺灣地區相繼實施三次金融改革,分別為2000~2002年“一次金改”、2004年“二次金改”及2008年“三次金改”。三次改革的重點始終圍繞著金融機構合并、業務綜合化、金融風險防范和亞太金融中心建設等問題。
“一次金改”以“除弊”為口號,改革目標被設定為“二五八計劃”,即在兩年之內將金融機構的平均逾放率降至5%以下,平均資本充足率保持在8%以上;改革重點在于打銷呆帳、改善金融機構體質以及重建金融體系。臺灣地區先后通過“銀行二法”和“金融六法”,然而實施效果卻并未達到預期。例如,大量金融控股公司的出現不但使金融資源過度集中,形成市場壟斷,還因業務復雜、公司制度不健全及部門間溝通不暢等致使金融監管難以有效展開。
“二次金改”以“興利”為口號,改革目標在于擴大金融控股規模(大型化)、提升國際競爭力(國際化)、構建與國際接軌的金融環境(自由化)。“二次金改”要求“限時限量完成金融機構整并”,但進展并不順利,其他改革也相繼破產。仔細分析,政商勾結和內線交易難辭其咎,執政者利用權力將公有財產賤賣給特定財團并從中“尋租”,扭曲了金融改革初衷。改革政策也不符合市場規律,行政干預下的“以弱并強”、“弱弱聯合”并不能提高金融機構體質。
“三次金改”的重點是建設亞太金融中心,包括融資、資產管理和金融服務三個子中心。“金管會”希望通過市場整合、金融創新和誠信“三大主軸”、人才和法治“兩大原則”,在尊重市場機制的前提下推動金融機構整合。然而,隨著2008年金融危機蔓延,臺灣地區受到嚴重影響,自10月起,臺灣地區當局不再提及改革,“三次金改”無疾而終。
監督、管理和檢查一體化
2004年7月,“金管會”設立,金融監管體制進入監督、管理、檢查一元化時代,財富管理業務監管體系也初步確立下來。在“金管會”主導下,監管具有典型一元化特征,體現之一為金融檢查權與行政管理權一元化;之二為監管部門的一元化,銀行、證券期貨、保險等市場及行業之間的監管權責合并,“金管會”統一負責制定法律法規、營業許可與撤銷、監督、管理與行政管理等職權;之三為金融監管與貨幣政策的一元化,但由于貨幣政策歷來是“中央銀行”特有職權,這一點仍存在較大爭議。
金融檢查權與行政管理權的結合,也使“金管會”成為一個“準司法單位”,不但能夠依法獨立行使職權,還具有財務上的獨立運作能力。在“金管會”之外,“中央銀行”也擔負部分監管職責,“金管會”負責維持金融穩定、落實金融改革、協助產業發展以及加強消費者、投資者保護及金融教育等,“中央銀行”則針對金融機構涉及貨幣、信用、外匯及支付系統等情況,履行專案檢查職責,兩個部門在執行層面互相聯系和協調。
“金管會”以現場檢查為主,并配合報表稽核和業務座談。一般情況下,金融機構總部至少兩年檢查一次,對于分支機構,“金管會”則根據對其總部最近一次的檢查結果及其他資料,實行抽樣檢查。在執行方面,“金管會”權責統一,實行功能性綜合檢查模式,對銀行業、證券期貨業、保險業合并監管,同時金融檢查權與金融處分權均在“金管會”內部執行,事權、責任明確。
監管細則之界定、準入、合規性
在《銀行法》、《證券法》、《保險法》等之外,“金管會”主要依據“應注意事項”對銀行、證券商和人身保險業等辦理機構實施監管,內容涉及業務界定、市場準入、合規性等。財富管理業務為“針對高凈值客戶,依據客戶需求做理財規劃或資產負債配置,提供合法經營的各種金融產品及服務”,以實現保值、增值、傳遞、傳承財富等目的。
財富管理業務的市場準入監管集中在資本充足率、信用評級、財務狀況和行政處罰等方面。此外,“金管會”還對證券商開展信托業務規定了準入門檻及其實施細則,并規定證券商和人身保險機構開展財富管理業務之前需制定經營政策和作業程序,報經董事會批準后方可辦理。
在監管過程中,三類辦理機構表現出共同之處,其一是如涉及外匯業務需經“中央銀行”同意,其二是經營范圍中均含有理財規劃和資產配置。不同點也有兩個,一是銀行在特許經營負債配置業務的基礎上還可以銷售其他金融產品,證券公司則可以開展信托業務及金融產品銷售;二是三類辦理機構均可自行界定高凈值客戶,以證券商為例,其高凈值客戶的總資產門檻約為3000萬新臺幣,在單一機構的總資產規模約為1500萬新臺幣,總資產規模要求基本等同于中國大陸地區銀監會規定的私人銀行客戶門檻。
根據規定,銀行、證券商和人身保險應設立專責部門和人員,負責財富管理業務的規劃與執行、業務管理等。對財富管理業務辦理機構而言,“非本項業務專責部門核準的從業人員,不得以財富管理的名義進行商品銷售行為,也不得以理財從業人員名義執行業務”。同時,“金管會”還監管辦理機構的可疑交易、業務推廣及客戶賬戶風險管理、內線交易及利益沖突、反洗錢等合規性,以及人事管理辦法與客戶糾紛處理等。
結語
2005年,中國大陸地區銀監會頒布實施《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辦法》,推動以銀行理財產品市場為主的中國大陸地區財富管理市場飛速發展,起步時間基本等同于“金管會”頒布實施銀行、證券商和人身保險業《辦理財富管理業務應注意事項》的時間。但是,中國大陸地區財富管理業的發展步伐卻遠遠落后于臺灣地區,其中監管體系的差異不失為一個關鍵因素。
對中國大陸地區而言,臺灣地區的財富管理業務監管體系有三個方面可資借鑒,一是監管保障,經過2001年至2005年的試點摸索之后,“金管會”強勢推出銀、證、保的《辦理財富管理業務應注意事項》;二是細則制勝,“應注意事項”對不同類型機構辦理財富管理業務范圍的界定、機構準入、從業準入和客戶準入等細則給予了明確規定,對具體的業務監管給予了有力指導;三是混業服務,由前述“應注意事項”的細則可以看出“功能監管”的影子,三類不同類型機構辦理財富管理業務的主要細則并無本質區別,而2009年放開券商經營信托業務更是對混業服務體現無疑。
(作者單位: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金融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