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 源 張 玲
(1.哈爾濱醫科大學圖書館 黑龍江哈爾濱 150086;2.黑龍江省醫學情報研究所 黑龍江哈爾濱 150086)
對文獻最早進行現代計量研究的一般認為是從1917年文獻學家F.T.科爾和N.B.伊爾斯對比較解剖學出版物進行的統計分析,他們首開書目計量研究的先河。1923年,英國文獻學家休姆(Hulme,E.W.)在其編著的《統計目錄學與現代文明增長的關系》中,首次提出了“統計書目學”這一最早與文獻計量學相關聯的術語。〔1〕隨后的20年代到40年代里,文獻計量學的發展主要是相繼產生了構成其理論框架的幾個經典定律如布拉德福定律、洛特卡定律等。1969年,英國學者普里查德提出用文獻計量學代替統計書目學來命名這個領域的研究,此舉很快得到圖書館學、情報學界的普遍認可,文獻計量學從此誕生了。
關于文獻計量學的名稱、術語、概念和內容的討論由來以久,各國專家學者提出了很多不同的看法和見解。最初《英國文獻工作術語標準匯編》把文獻計量學術語簡單定義為:應用數學和統計方法對文獻利用和出版的研究。印度文獻學家拉維昌德拉在1972年的論文中,把文獻計量學定義擴充為:通過文獻、圖書館工作者、用戶行為和特性的定量分析,實現圖書館和情報中心的情報加工和情報處理的科學。我國邱均平教授則更加全面深入地定義文獻計量學為:以文獻體系和文獻計量特征為研究對象,采用數學、統計學等計量方法,研究文獻情報的分布結構、數量關系、變化規律和定量管理,并進而探討科學技術的某些結構、特征和規律的一門學科。〔2〕也有許多學者從探討物理單元和評價交流媒介的測度原理的角度,把文獻計量學作為整個情報學方法論的工具和理論體系的基礎。
我國的文獻計量學研究始于20世紀60年代,較國外要晚半個多世紀。從目前可以檢索到的資料看,文獻計量學相關論文最早出現在1964年,張琪玉、王恩光分別在《綜合科技動態(第二分冊)情報工作》的第5期上發表文章,介紹了美國編輯出版的“科學引文索引”。但最早公開發表的學術論文是1979年沈中和在《自然雜志》上發表的《新穎的〈科學引文索引〉》一文?!?〕之后,更多的研究者相繼發表了一些介紹性和應用性的論文,并逐漸將文獻計量學應用到各學科領域。由于情報技術的發展,聯機系統的成熟和能力更強的文獻自動處理技術,我國學者從80年代開始對文獻計量學方法及經典的定律做了更進一步的探討、驗證和評價,并尋求在圖書館管理、文獻管理和科學預測方面開拓更廣闊的應用領域。經過30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國文獻計量學的發展已經初具規模,基本上形成了理論、方法研究、實際應用全面發展的良好局面,并不斷取得新的進展,已成為圖書情報與科學評價領域中一個重要的分支學科。
針對國內文獻計量學的研究狀況,圖書情報學界學者們不斷進行回顧與反思。早在1992年,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汪冰就對我國1979-1989年間文獻計量學研究論文從數量、內容、著者等方面進行分析。2003年,武漢大學邱均平發表《我國文獻計量學發展的回顧與展望》一文,認為文獻計量學在科學化、信息化、網絡化、自動化等七個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從宏觀描述和理論闡釋的角度進行回顧和展望?!?〕2009年,范全清撰寫的《我國文獻計量學30年之發展》,從文獻計量學的發展階段、主題分布、作者及期刊分布等方面論述了我國文獻計量學30年來的發展歷程。許多學者都從全學科領域范圍對文獻計量學的理論及其應用進行過論述。但文獻計量學在圖書情報學領域的應用研究進展很少有詳盡的論述。為此,文章擬利用清華同方CNKI數據庫作為檢索工具,查找出圖書情報領域基于文獻計量學研究的文獻。通過對這些文獻的統計、分析、歸納,試圖描述出文獻計量學在圖書情報領域的應用研究進展,分析其特點與發展趨勢。
文章以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CNKI)中的期刊庫為樣本庫,以1980年到2012年為檢索時限,選擇“主題”為檢索項,以“文獻計量”、“論文統計”、“引文分析”、“著者分析”、“載文分析”、“鏈接分析”、“詞頻分析”、“內容分析”、“聚類分析”、“共引分析”、“同被引”、“文獻耦合”、“布拉德福定律”、“洛特卡定律”、“齊普夫定律”、“普賴斯指數”、“文獻增長”、“文獻老化”、“巴爾頓-凱普勒方程”、“H指數”、“影響因子”、“核心期刊”等為檢索詞,學科領域選擇為“圖書情報與數字圖書館”,在CNKI數據庫中進行精確檢索。檢索結果經匯總和去重,最終獲得在1980-2012年期間,圖書情報領域發表的基于文獻計量學研究的文獻期刊論文4948篇(檢索時間截至2013年9月16日),見表1。

表1 1980-2012年圖情領域文獻計量學論文年度分布
文獻計量學的奠基人之一普賴斯,對各種科學指標進行了大量的統計分析,提出“科學文獻增長四階段”理論。文章針對上述4948篇論文,利用普賴斯文獻統計指數模型(以累積數據為依據),計算1980-2012年間的逐年文獻累積量。運用專業統計軟件SPSS18.0進行回歸擬合分析(見圖1),結果顯示圖書情報領域發表的基于文獻計量學研究的文獻實際增長曲線與理論增長曲線擬合度達到0.911,表明該文獻增長分析具有實際參考意義。通過圖1的曲線走勢和分析驗證,可以對我國圖情領域文獻計量學研究發展階段做出初步判斷。

圖1 1980-2012年圖情領域文獻計量學論文年度分布增長擬合情況

圖2 1988-2002年圖情領域文獻計量學論文年度分布增長擬合情況

圖3 2003-2012年圖情領域文獻計量學論文年度分布增長擬合情況
從表1可以看出1980-1987年間,圖書情報領域每年以文獻計量學為研究主旨的論文數量較少,且增長極不穩定,無任何規律性,很難通過統計方法求得相應的數學表達式,該特征與普賴斯關于學科文獻增長第一階段描述吻合,故將此階段確定為研究的萌芽期。1988-2002年間,從圖2可以看出較嚴格地服從指數增長,運用統計軟件SPSS18.0進行曲線回歸擬合分析,服從函數式為Y=98.194e0.179x且 R=0.965的指數分布,符合普賴斯關于文獻增長“四階段理論”中第二階段文獻指數增長特征,故將此階段確定為研究的成長期。2003-2012年間,從圖3可以看出每年以此研究為主旨的論文數量增長減緩,逐漸演變為線性增長,通過線性模型回歸擬合分析發現服從R=0.982的線性分布,符合普賴斯關于文獻增長“四階段理論”中第三階段文獻增長的線性增長特征,故將此階段(包括以后時期)視為研究的成熟期。
通過對關鍵詞的統計分析可以發現某一學科研究的重點和熱點,某個關鍵詞在文獻計量學研究的一定時期內高頻出現,表明該關鍵詞可能是當時的熱點或重點研究領域?!?〕從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中分三個階段導出了4948篇文獻的關鍵詞,經簡單整理,同時對同義詞進行了補充、合并,將所有關鍵詞導入自編程序中統計,將出現頻次較高的部分關鍵詞經語義分類后歸入表2。
從表2可以看出,萌芽期文獻計量學研究在五種語義分類下的關鍵詞較少,但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選題范圍不斷拓寬,成長期、成熟期各語義分類下的關鍵詞內容逐漸豐富,總體數量也逐漸增多。從各時期關鍵詞統計的頻數和排名上來看,在萌芽期階段關鍵詞“布拉德福定律”、“齊普夫定律”的頻數排名位居前列,說明在此階段基礎理論如各經典定律的討論研究所占比重較大。同時也可看出,此階段另一主題在圖書情報學科領域范圍內,運用引文分析法、文摘法等方法,對期刊文獻進行評價及統計分析。在成長期階段核心期刊、引文分析、影響因子、統計分析、引文量、載文量等關鍵詞詞頻較高,說明文獻計量學的研究已逐步由理論研究走向實際應用,基礎理論特別是對大定律的研究比重在下降,而應用研究所占比例在逐年上升。文獻計量學的應用是其理論研究的出發點和歸宿,應用研究能直接將理論方法轉化為實踐中重要的成果結論,從而指導工作實踐。在此階段針對更多的研究對象運用更多的研究方法,進行期刊評價和文獻、載文的分析。運用統計分析方法,建立適合于各種情報現象和過程的數學模型在本階段也取得了一定的進展。
2000年以來,我國文獻計量學研究取得了長足而全面的發展,進入了成熟期,影響因子、引文分析、期刊、總被引頻次、h指數、期刊評價等關鍵詞詞頻較高。此階段文獻計量學的應用研究占絕大部分,研究的學科領域有了較寬的擴展,研究方法增加到了十幾種,其中引文分析法貫穿于文獻計量學研究的始終。應用領域除了期刊評價、學術評價外,統計分析的內容逐漸增多。此外,文獻計量學的研究又拓展了一些新的領域,如信息計量學、網絡計量學、情報計量學,這些領域成為文獻計量學理論與方法應用研究的實際推廣領域。

表2 各階段主要中文關鍵詞分布
對方法的研究在任一門學科研究中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只有擁有切實可行的研究方法以及合理的研究工具,才可以促使一門學科迅速的發展。任何一門學科都非常注重方法體系研究,文獻計量學也不例外。文獻計量學的方法按其研究手段主要可分為文獻統計分析法、數學模型分析法、引文分析法、計算機輔助法等。
通過對來源數據的搜集,運用多種統計學方法,如多維尺度分析法、內容分析法、聚類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圖譜分析法等來描述和揭示文獻的數量特征和變化規律,從而達到一定研究目的的一種分析研究方法?!?〕通過對某些機構、學科、期刊文獻在一定時間內的特征信息分布的統計分析,能夠看到文獻的增長變化、流通狀況、分布特征、利用程度,揭示文獻信息的量變規律,從而達到對研究對象進行評價、發展預測等目的。統計內容包括文獻按作者分布、機構分布、引文分布、主題相關分布、文獻內容單元分布等。
運用數學理論和方法,以數學表達的形式和符號來描述研究對象中的各種因素之間的數量關系,從而揭示其規律的一種研究方法?!?〕數學模型方法主要用于文獻計量學理論研究中,如布拉德福定律期刊等級模型、齊普夫定律頻率模型、洛特卡定律倒平方模型、文獻增長與老化的數學模型等。數學模型方法在文獻計量學發展過程中起著巨大的作用,使得文獻計量學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利用數學及統計學的方法進行比較、歸納、抽象、概括,對科學期刊、論文、著者等分析對象的引用和被引用現象進行分析,以揭示其數量特征和內在規律的一種信息計量研究方法?!?〕文獻之間的相互引用是由科學發展及其科學研究活動的規律所決定的,文獻之間的這種引用關系留下了文獻與文獻之間知識轉移的痕跡,這是引文分析方法得以建立的理論基礎。引文分析研究方法一般由引文分析工具 、引文分析流程、引文分析指標等構成。應用引文分析方法通過對引文的年代、類型、數量、語種、國別等方面的分析,可發現學科熱點與前沿,預測學科的發展趨勢、遴選核心期刊、評價科研機構或國家的學術地位、研究用戶的信息需求特點。
此分析方法為針對某一特定學科或課題,借助有關的計算機系統進行信息的統計、分析、模擬以及推理,并給出相應的統計分析結果。計算機輔助信息計量分析法一般要經歷三個基本步驟,即數據收集、數據整理、數據分析。〔9〕通過計算機對某一特定學科或課題進行文獻計量分析,所收集的數據更為全面、準確,整理數據的速度更加迅速,分析的結果也更加有可信度。對某些學科或課題的文獻計量分析中,一方面應用SPSS、SAS、EXCEL等統計軟件對所搜集的數據進行多元相關統計分析計算、原始數據與曲線模型的擬合、引文分析方法中引用耦合的統計分析等;另一方面借助Bibexcel、CiteSpace、Ucinet、NetDraw 等功能強大的可視化數據分析平臺,通過類團關系圖、戰略坐標圖、共現網絡圖等知識圖譜的方式,對數據進行深層挖掘,得出某些領域引文網絡、共引網絡、作者合作網絡等網絡結構,以此來分析某些領域研究主題、熱點問題及發展脈絡演進趨勢等。
文獻計量學的應用研究成為其內容體系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圖書情報領域應用十分廣泛。既涉及它在圖書館學、情報學、文獻學的理論規律研究中的應用,又包括在圖書館管理與工作中的實際應用。具體歸納為如下幾方面。
核心期刊的研究和測定是文獻計量學應用中較早、較為成熟,且影響較廣泛的應用領域,也是文獻計量學實際應用的一項重要內容。研究和評價期刊質量,科學地確定核心期刊的范圍,對于獲得高密度的情報源,對于圖書情報單位建立基本的核心館藏,對于廣大科學工作者重點閱讀本專業期刊內容等,都有著重要的意義?!?0〕核心期刊的測定普遍采用了文獻計量學方法,已經形成了一定的方法體系,評價和篩選方法多種多樣。較早采用的是從某一個標準出發單因素測定方法,如以載文量為標準的布拉德福法、百分比補償法、累積百分比法測定核心期刊?!?1〕在核心期刊測定研究的初期,布拉德福法在十幾種研究方法中應用最為普遍。但這些以單因素的測定方法只考慮了論文數量,而忽略了期刊論文質量和利用情況,具有一定的片面性?!?2〕因此,與論文質量相關的以摘引率、利用率為標準的測定方法,如文摘法、引文法及流通率法又被提出來?!?3-14〕它們雖彌補了以載文量為標準的不足,但這些方法依據的是期刊的外部因素,沒有涉及期刊的具體內容,一般都只能作為輔助的測定方法?!?5〕
為了提高核心期刊測定的有效性和準確性,在80年代中后期,出現將幾種單因素測定法取長補短結合運用的綜合評價法。最初的綜合方法都是在原有單因素方法基礎上簡單綜合得到的。1987年,羅式勝提出運用綜合法測定核心期刊,即以布拉德福定律、引文分析法、百分比法分別測定出三個“核心期刊”的子集,然后以這三個子集的邏輯和作為基本的“核心期刊”。這種方法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單指標篩選核心期刊的局限性。〔16〕王偉介紹國外S.M.Dhawan等人綜合篩選核心期刊的模型。這種模型采用了引文法、文摘法和期刊的利用(閱讀、借閱、申請、復制等)三個指標,通過分析這三個指標之間形成的七種交叉關系,得出評價和選擇期刊的次序。〔17〕高潮柱通過借閱頻次統計和文摘頻次相結合,產生了外文黑色冶金專業核心期刊。他認為這種選定核心期刊的方法,能夠彌補兩種方法單獨使用的不足?!?8〕
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研究者根據具體問題采用一些更為適當的數據處理方法,如加權平均數法、模糊數學法、灰色關聯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等,保證更高的計算精度 ,獲得更為合理的排序。侯曉軍將“引文分析”、“文摘分析”、“流通分析”三種方法進行綜合,通過構造灰色關聯度模型,依據關聯度的大小確定核心期刊?!?9〕徐捷針對問題構造一個四層次分析結構模型。其中準則層由期刊刊載信息的質量、期刊刊載信息的數量、期刊報導信息的速度三個要素構成。準則層要素再細分構成指標層,求出指標層相對于目標層的相對重要性權值,將建立的判別矩陣的數值乘以權重后排序來測定核心期刊。〔20〕王映將指標難度賦權法、逼近理想解的排序法、秩和比法三種方法相結合,以我國16種中文體育類核心期刊為例,通過對反映期刊論文影響力的影響因子、期刊他引率、平均引文率等8項指標的綜合評價,對16種期刊進行分檔?!?1〕管進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對數據進行分析,將評價外文期刊的8個指標綜合成5個指標,將評價中文期刊的8個指標綜合成6個指標,最后確定影響館藏核心期刊的主要成分,得出主成分的權重,求出各期刊的綜合得分,并排列先后次序?!?2〕
文獻計量基于文獻事實,有利于促使新理論的萌芽,促進學科內容的發展,揭示學科領域發展的方向。近十年來,通過對文獻或引文的統計與分析,應用文獻計量分析法與引文分析法,文獻計量學在學科現狀熱點分析、學科動態研究和預測學科發展方面應用廣泛。徐彥從運用文獻計量方法研究學科發展動向的理論依據、文獻量與科研成果、學科發展變化的關系、詞頻變化與學科研究內容的變化關系等方面進行討論,認為運用文獻計量方法研究學科發展動向是一種切實可行、靈活多樣的方法。〔23〕研究者最常采用文獻計量分析法,通過對某一學科領域論文數量、著者情況、期刊來源、主題分布、發表年代等多角度的統計分析,客觀研究學科現狀及學科發展趨勢。如邱均平從跨學科發文的角度探索跨學科研究態勢,通過定量計算論文專業度指標來測度學者的跨學科研究程度,統計得出圖書情報領域是學者跨學科研究最多的學科領域。〔24〕陳紅勤從論文年代分布、主題分布、期刊分布、作者分布四個角度,分析得出我國開放存取研究發展態勢良好。但OA出版研究在國內還處于初步階段,其研究內容和對象還比較單一,也有重復研究等問題?!?5〕
也有一些研究者利用引文分析法,通過統計引文量按頻次、年代、文獻類型、學科或主題的分布等,對學科的交叉、滲透、成熟、老化等趨勢進行研究。曹鵬通過引文分析展示國內數字圖書館研究的論著、作者、期刊、年代的影響力分布及研究現狀與進展情況,以期對該領域未來的研究發展提供一定的參考?!?6〕建立在耦合強度或共引強度基礎上的文獻聚類分析,可更加直觀顯現學科和科學結構及其相互關系,使得引文分析法成為客觀分析結果的有效方法。馬楠對共被引和文獻耦合這兩種引文分析方法在識別研究前沿中的應用進行了探討,并進一步分析了二者的對偶關系和異同點?!?7〕侯躍芳將引文共引聚類與內容詞分析相結合,并以妊娠糖尿病研究為例,揭示其發展狀況。〔28〕
計算機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為引文分析的可視化提供了良好的平臺,使分析結果更加科學直觀,同時引文分析的可視化開啟了科學知識圖譜從誕生到發展的新的歷史階段。引文的可視化分析結合共引、文獻耦合等引文分析方法,可以挖掘、分析和顯示作者間、期刊間、機構間、關鍵詞間的相互關系,探明有關學科之間的親緣關系和結構,劃定某學科的作者集體,分析推測學科間的交叉、滲透和衍生趨勢,還能對某一學科的產生背景、發展概貌、突破性成就、相互滲透和今后發展方向進行分析,從而揭示科學的動態結構和某些發展。肖明在其文中敘述了引文耦合分析和關鍵詞分析方法,知識圖譜中擁有引文耦合關系的文獻聚在一起就形成研究前沿,用可視化的方法對一些具有相同研究主題的文獻進行分類,呈現競爭情報領域研究前沿及其研究基礎的關鍵步驟?!?9〕范云滿對新興主題研究的文獻進行收集,然后從文獻計量學的角度進行定量分析,利用CiteSpaceⅡ對國家、機構、作者的合作關系做出對應的知識圖譜,并對共被引文獻的關鍵節點文獻進行了研讀和分析,最后利用CiteSpaceⅡ生成了本研究領域中的研究主題聚類圖、時序圖,對研究內容及現狀進行了分析和預測?!?0〕
長期以來,我國的科研評價一直奉行同行評議的評價方法。這種以定性為主的評價方法有它的優越性,但也有明顯的主觀性與隨意性。文獻是科研活動的存在形式,是科研成果的固化,它貫穿于整個科研過程,文獻的數量和質量也是對科研水平和能力的反映和體現。因此,利用文獻計量學理論和方法,對科學研究進行定量評價是一種嶄新的途徑和有效方法。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文獻計量方法在科研評價中的應用,科研評價經歷了從專家評議的定性評價到以定性和定量評價相結合的發展過程??傮w上,文獻計量學對科學的評價主要包括學科評價、期刊評價、學術團體及個人評價、機構評價等幾個方面。在科學評價的過程中,我們需要不斷收集和整理科學文獻信息,恰當地選取評價指標,采取科學的評價方法,建立客觀的評價指標體系,只有這樣才能使評價結果具有較高的真實性和可信度。武漢大學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主任邱均平教授在2004年召開的第二屆中國科學文獻計量與評價研究學術研討會中曾提出:我國科學評價今后應從評價主體多元化和社會化、評價標準專業化、評價方法和指標綜合化三個方面進行改革。〔31〕
最早,文獻計量法評價科學研究以文獻數量和被引頻次作為重要的評價指標。其中文獻數量說明作者生產的文獻產量或科研能力,而文獻被引頻次一方面說明作者生產的文獻的質量,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其研究成果對科學發展所做的貢獻。但這兩種評價指標的評價結果又都具有各自的缺陷。〔32〕1972年美國學者加菲爾德提出的影響因子、2005年希爾施提出的h指數兩個重要指標引發了評價科研績效的革命。h指數克服了文獻數量和被引頻次做為單一評價指標的缺陷,表征的是引文影響力和論文產出力二者相結合的測度指標,不僅可對科學家個人及學術團體的科研成就進行評估,還可以用在任何層次對象的評價研究中。文獻〔33〕詳盡論述了h指數的定義、優勢及其在科學研究人員、科研集體和學術期刊績效評價等方面的適用性,并指出h指數的局限性,即h指數評價個人科研能力時,有可能出現多人具有相同的h指數,從而無法對其科研能力加以區分。針對這一缺陷許多研究者在h指數基礎上,采取引入新的變量或對h指數加以一定數學運算的方法對h指數加以修正,提出了許多種新的衍生指數,主要包括h(2)指數、a指數、g指數、r指數、f指數、ar指數、hg 指數等。
由于文獻計量方法在科研評價中的作用逐漸受到重視,科研評價由使用單一評價指標,發展到建立起完善的評價指標體系。文獻〔34〕基于文獻計量方法,運用系統工程思想,研究學科評價系統的構成,設計出學科評價的具體流程。文獻〔35〕對期刊的影響因子、論文的總被引次數及他引次數等指標進行了綜合分析,利用回歸分析法設計出科學的論文學術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文獻〔36〕針對文獻計量學的核心期刊評價有著一切量化指標本身都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客觀性分析文獻計量評價體系,剖析了期刊文獻計量評價結果的準確性。
運用文獻計量學的理論和方法大力開展綜合應用研究,解決實際工作中的問題,是文獻計量學的重要內容和發展方向。一方面,文獻計量學在現已應用的各個領域中需改進現有的方法和探討新的研究方法;另一方面還需要開拓新的應用領域。有關文獻計量學方法的應用除集中在以上幾方面外,還涉及圖書情報系統管理,如館藏定量分析、圖書選購、圖書流通、圖書情報系統分析、用戶行為等方面。
圖書館文獻采購的質量決定圖書館的文獻資源建設和服務質量。許多研究者都曾利用引文分析法對文獻采購、期刊訂閱、館藏建設進行研究。陳江紅以“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收錄的三百多種科技期刊為分析樣本,通過對十個學科期刊文獻的被引量和半衰期的統計與分析,探討了引文分析法對圖書館文獻采購與文獻管理的指導作用?!?7〕而鄧宜新以本校教師為對象,以他們在幾年中發表的論文的參考文獻為題材,采用一次引文法結合館藏進行對比分析,作出評估,以促進藏書建設?!?8〕文獻承載著知識的積累、深化與發展,并與用戶密切相關,積累的信息需要正確、及時地提供給用戶,信息的完整提供與有效使用決定產出信息的質量。許超基于需求信息與數據庫資源匹配的角度,通過對圖書館個性化推送模型及文獻計量的三種分析方法:共引分析、詞頻分析和h指數的深入分析與綜合運用,提出基于文獻計量的用戶個性化推送模型?!?9〕
文獻計量學應用在情報檢索方面,可對詞頻分布深入研究,改進自動標引與分類技術,有助于完善情報檢索系統,定量評價檢索效果,提高文獻的利用率。黃明論證文獻計量學指導圖書分類的可行性,可提高情報檢索語言的檢索效率,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議。〔40-41〕楊波等在齊普夫定律的指導下,提出利用新的詞頻統計和位置加權的方法進行漢語的自動標引,提高情報檢索工具的檢索效率。〔42〕
隨著文獻計量學理論和方法的不斷拓展和深入,文獻計量學應用研究在圖書情報領域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在指導各種類型圖書情報部門完善情報服務工作實踐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通過對幾十年來文獻計量學應用研究的簡單回顧與總結,我們發現文獻計量學在圖書情報領域的應用研究呈現以下特點:①研究領域集中。從對文獻計量學應用研究的統計情況來看,研究者較多地將目光關注在核心期刊測定、科學評價、學科現狀研究與發展預測這三個較為成熟與完善的應用領域,其中學科現狀研究與發展預測領域的研究比重顯得尤為突出。與此同時該領域的研究方法不再是對文獻知識單元簡單的統計,更多的是采用動態網絡分析的信息可視化技術,更加直觀揭示學科的動態結構和發展。整體來看文獻計量學應用綜合研究缺乏對新領域的探索,到目前為止所能檢索到的文獻都是研究初期較早成果,今后研究者應在較深的層面在更為廣闊的領域開展獨具特色的綜合研究。②研究視角廣闊,研究方法多樣化。多學科廣泛融合尤其是數學工具的日益完善和計算機網絡的廣泛應用,為文獻計量學應用研究提供更多樣化的研究方法和視角。與早期的研究方法相比,聚類分析、矩陣分析、網絡分析等方法更能深入挖掘文獻的數量特征和內在規律。但各種研究方法又都各有其優缺點,還有待在實際應用中完善。③網絡化、信息化的發展趨勢。隨著計算機技術以及網絡化程度的提高,信息傳播的媒介由紙本逐漸轉向以網絡為主,使得電子化、數字化、網絡化的文獻資源成為文獻計量學應用研究的重要信息源。在這種條件下,研究者們可以將儲存在檢索工具中的文獻文本中的任何知識單元作為檢索和統計的基本單位,如題名、關鍵詞、主題詞、詞頻、引文信息、著者、文獻來源、日期等,這樣對文獻的計量開始深入到文獻的內部,而不僅僅停留在只對原有的篇、冊、本為單位的文獻單元的計量上,使得文獻計量學應用研究向著信息計量方向邁進。此外文獻計量學的應用研究在其發展的過程中也要重視其理論研究,只有科學的理論才能正確地指導工作實踐,也才能更為合理、有效地解決工作與研究中的實際問題。
(來稿時間:2014年6月)
1.汪冰.我國文獻計量學十年研究與發展(1979-1989).情報科學,1992(1):56-64
2.文獻計量學.〔2008-01〕.http://wenku.baidu.com/view/f7b031c789eb172ded63b79e.html
3.范全清.我國文獻計量學30年之發展.情報資料工作,2009(3):30-33
4.邱均平.我國文獻計量學發展的回顧與展望.科學學研究,2003(4):143-148
5.龐景安.科學計量研究方法論.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9:299-301
6.宋巧枝,方曙.基于文獻計量分析法的專利計量分析研究.現代情報,2008(2):125-127
7.文獻計量學.http://wenku.baidu.com/view//471a58e0524de 518964b7dc7.html
8.文獻計量學.http://wenku.baidu.com/view/abf1f51c59eef8c 75fbfb396.html
9.趙蓉英,許麗敏.從文獻計量學到網絡計量學嬗變的可視化分析.情報科學,2011(7):975-983
10.邱均平.信息計量學.情報理論與實踐,2001(5):396-400
11.楊廷郊,馬費城.布拉德福定律的基本原理及應用.情報學刊,1981(3):70-71
12.陳光柞.布拉德福定律在測定核心期刊中的局限性.情報科學,1981(1):57-58
13.陸伯華.用文摘法確定核心期刊及其局限性.情報科學,1983,4(3):33-34
14.張弼云.采用引文二次分析測定圖書核心期刊.情報探索,2003(2):17-18
15.王秀成.利用引文分析法測定核心期刊的局限性及綜合測定核心期刊的新模型.情報理論與實踐,1989(6):9-12
16.羅式勝.核心期刊綜合鑒定法探討.圖書與情報,1987(Z1):92-96
17.王偉.Dhawan期刊篩選模型的確立——選擇核心期刊方法述評.情報學刊,1987(2):39-41
18.高潮柱.由借閱頻次統計選定核心期刊的嘗試.情報科學,1985(5):33-37
19.侯曉軍.用灰色關聯度確定核心期刊.圖書館雜志,1993(5):10-12
20.徐捷,尤韜.一種新穎的測定核心期刊的方法——AHP.情報理論與實踐,1995(6):15-17
21.王映.加權TOPSIS與RSR法在學術期刊影響力綜合評價中的應用研究.圖書情報工作,2013(2):92-96
22.管進.館藏核心期刊的綜合評價——主成分分析法.圖書情報工作,2003(2):40-43
23.徐彥.運用文獻計量方法研究學科發展動向的可行性.情報學刊 ,1989(3):18-22
24.邱均平.跨學科發文視角下我國圖書情報學跨學科研究態勢分析.情報理論與實踐,2013(5):5-10
25.陳紅勤,朱寧.2003-2007年我國開放存取研究文獻計量學分析.情報科學,2008(9):1317-1322
26.曹鵬.基于引文分析的國內數字圖書館研究現狀探析.情報科學,2013(2):150-155
27.馬楠,宮建成.利用引文分析方法識別研究前沿的進展與展望.中國科技論壇,2006(4):110-113
28.侯躍芳,崔雷,吳迪.應用引文共引聚類——內容詞分析法對學科發展的研究.情報學報,2007(2):309-314
29.肖明,李國俊.國內競爭情報可視化研究:以引文耦合和關鍵詞分析為方法.情報理論與實踐,2011(1):100-102
30.范云滿,馬建霞,曾蘇.基于知識圖譜的領域新興主題研究現狀分析.情報雜志,2013(9):88-94
31.趙蓉英.我國文獻計量與評價研究的新進展——第二屆中國科學文獻計量與評價研究學術研討會會議紀要.圖書情報知識,2004(2):9
32.俞青.科研評價中基于文獻計量分析的應用初探.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0(11):50-53
33.趙基明,邱均平,黃凱,劉兵紅.一種新的科學計量指標——h指數及其應用述評.中國科學基金,2008(1):23-33
34.季淑娟,董月玲,王曉麗.基于文獻計量方法的學科評價研究.情報理論與實踐,2011(11):21-25
35.郭麗芳.評價論文學術質量的文獻計量學指標探討.現代情報,2005(3):11-12
36.李愛群,黃玉舫,邱均平.我國學術期刊文獻計量評價體系的客觀性與評價結果的準確性探討.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9(4):609-613
37.陳江紅.引文分析法在藏書建設中的應用.圖書館工作與研究,1997(5):12-15
38.鄧宜新.用文獻計量方法探討館藏及利用情況.冶金高校圖書館,1990(1):35-37
39.許超,趙瑞雪.基于文獻計量的科研用戶個性化推送模型.情報雜志,2009(10):141-143
40.黃明.文獻計量在分類法研究中的應用——為《中圖法》修訂進一言.圖書館雜志,1984(4):23-28
41.黃明.在圖書分類法研究中的應用——文獻計量方法之我見.圖書館界,1984(4):44-47
42.楊波,閻素蘭.齊普夫定律的漢語適用性研究及其在自動標引中的應用.情報理論與實踐,2004(3):252-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