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連喜
(朝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圖書館,遼寧 朝陽 122000)
隨著社會信息技術以及知識經濟環境的發展,圖書館用戶的信息需求以及信息行為也在深刻變化,用戶已經不再滿足于傳統的簡單的信息服務內容和手段,而是需要質量更高的信息服務,經過加工整理的“知識”正日趨成為用戶需求的重點對象。因此,知識服務在圖書館服務工作中逐漸變得重要,知識服務能力成為圖書館的核心競爭力之一。
目前國內外對知識服務體系的重視程度和研究程度都在不斷加強,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國內對圖書館知識服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知識服務基本理論、知識服務與信息服務的關系、知識服務運營模式、知識服務系統設計與開發、知識服務技術手段等。其中知識服務與信息服務的關系、知識服務運營模式這兩方面的內容與知識服務體系設計的聯系不是很緊密,因而在此不作過多闡述。以下筆者將主要描述知識服務基本理論、知識服務系統設計與開發、知識服務技術手段這3方面的研究內容。
在基本理論方面,學者們圍繞知識服務的定義、特征、內容、目標等理論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關于“知識服務”的定義,目前尚沒有確切統一的認識,學者們從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觀點。我國圖書情報界對知識服務的概念理解有兩類:一類觀點認為知識服務中的知識是作為一種產品的知識,提供知識服務就是提供知識產品。另一類觀點則強調圖書館員在服務中的知識投入,是指圖書館員的知識技能。對于知識服務特征,黨躍武、張曉林等認為知識服務最突出的特點是:知識服務以用戶需求滿足的高效性、深入徹底性為主要參照進行業務流程的設計,建立彈性工作體系和柔性服務機制,具有靈活、深入、個性化的特點。何坤振概括了知識服務的4個特征:面向內容、圍繞增值和創新目標、基于專業化和個人化、基于綜合集成[1]。龐孝梅認為,服務方式個性化、服務過程一體化、服務手段智能化、服務模式集成化是知識服務的典型特征[2]。關于知識服務的內容,唐林認為知識服務包括知識挖掘、知識組織、知識開發、知識應用等內容[3]。關于知識服務的目標,王春軍認為是根據用戶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即提供通過分析用戶知識需求和問題環境,對用戶提供的信息經過析取、整合、創新、集成而解決用戶問題的服務[4]。
在系統設計與開發方面,知識服務系統研究偏重技術領域,研究者多具有計算機等相關專業背景。王勝海、沈英的《網絡智能知識服務系統設計》提出構建“網絡智能知識服務系統”,該系統由智能知識采集系統、智能知識處理系統、智能知識庫存儲系統、智能知識服務系統4部分構成。陳紅梅的《基于系統的圖書館網絡知識服務模式設計》認為知識服務系統的功能模塊包括知識采集、知識處理、知識庫存儲、知識服務、知識服務反饋5大模塊,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知識服務系統平臺設計需要達到的功能標準。郭明俠的《圖書館知識服務設計系統研究》、吳新年的《圖書館專業知識服務系統的設計與實現》和邢軍、王華的《現代圖書館知識服務系統研究》都對圖書館中專業知識的知識服務體系進行了研究和設計,并提出了相應的模型。景璟的《基于知識管理的圖書館知識服務系統分析與設計》提出了以知識管理為重點的知識服務系統圖層。
在知識服務技術方面,知識服務的任何一個環節都離不開技術手段的支持。湯珊紅的《新世紀圖書館知識管理特征》認為知識服務技術主要有:因特網、內部網和外聯網技術;存儲結構技術;數據庫管理系統;元數據技術;數據獲取與收集技術;傳播技術;通訊信息技術;推送技術;檢索技術;共享技術;群件技術;中間件技術;聯機分析處理技術;多維度分析技術;數據挖掘技術。王惠臨等的《語言技術和知識技術》認為知識服務的實現,必須以信息自動理解技術為基礎。語言技術和知識技術,尤其是作為知識技術核心的本體技術,在信息的自動理解中起著重要作用。此外,基于網絡環境應用的導航庫技術(Navigation Database)、推送技術(Push Technology)、智能代理技術(Intelligent Agent)、多語種信息發現技術(Multilingual Information Discovery)、智能檢索技術(Intelligent Information Retrieval)被認為是知識服務的核心技術,另外還有內容選擇、聚類與分類、信息存儲、信息提供、內容挖掘、內容轉換、人工智能、可視化、協議、規范、標準、智力基礎工具、協同技術也是知識服務應用的相關技術。
綜上所述,圖書館知識服務研究已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但目前仍處于發展階段,尤其在與實踐結合方面還有很多可待研究的部分。不僅要加深對圖書館知識服務的理論研究,也要針對知識系統本身的特點和內容進行研究。同時,也需要更多地對實際案例進行綜合分析評價,從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語義網(Semantic Web)技術利用本體(ontology)形式化描述對象及對象間的關系,建立一個語義級的環境,可以很好地屏蔽信息資源的分布性、異構性,從而將用戶和信息資源統一在一個虛擬的語義空間中,使計算機能夠理解信息的語義。同時本體具有良好的概念層次和對邏輯推理的支持,使軟件代理能夠執行復雜的任務,從而實現知識服務。運用基于語義網的知識表達,可以真正實現語義級的知識服務。然而目前國內外研究中,雖然對語義網的理論和實踐進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但仍存在不足,需要持續深入研究。筆者將在此基礎上研究語義網環境下圖書館知識服務系統的設計。
在語義網環境下,為了實現知識服務的功能,知識服務系統應當具有6個層次的功能模塊[5]:數據資源層、信息集成層、本體構建/語義標注層、本體知識庫管理層、知識服務層、用戶管理層。
具體各層次分布和邏輯架構如圖1所示。

圖1 知識服務系統架構
①數據資源層:提供滿足服務所需要的各種類型、各種來源的數據資源,包括各種數據庫資源、Web信息資源、第三方協議獲取資源等。這是圖書館開展知識服務的物質基礎。
②信息集成層:實現對多種來源、多種類型、多種媒體、多種格式數據資源進行統一標準規范的元數據抽取、加工、處理,實現對資源的物理或邏輯的集成組織。
③本體構建/語義標注層:基于領域本體模型和相應的語義規則/模型完成多類型、多格式資源的知識整合和語義標注,形成具有語義關聯的知識資源體系。
④本體知識庫管理層:依據一定的規則,實現對本體知識庫的整合管理與維護,支持對本體知識庫的并發訪問與快速查詢,支持本體的合并、映射及本體的學習與進化。
⑤知識服務層:提供知識檢索界面,支持用戶的知識檢索,實現對用戶檢索請求的分析、處理,完成查詢術語的語義解析與映射,生成檢索結果。同時根據用戶習慣或偏好,將檢索結果以生動的形式向用戶呈現,有效地展示知識以及知識之間的關系,為用戶的知識應用和知識創造提供協助。
⑥用戶管理層:實現對用戶的統一身份認證和分級授權管理;建立情景敏感的用戶模型,支持對用戶需求的深入分析和用戶的多級分類管理與服務。
根據用戶填寫的個人資料及其在圖書館中的檢索、借閱歷史,可以整理和發掘出用戶的個人使用行為模型,包括用戶的基本信息、用戶興趣信息、資源相關矩陣等。通過對用戶需求的發掘和整理,重新組織本體模型的結構,并體現在知識檢索和數字圖書館中。個性化服務是一個積累和反饋的過程,要通過定義分類、歸納、推理等本體設計本身所具有的特點,對其進行處理,從而能更準確和有效地將知識按照用戶需求的形式呈現出來。

圖2
圖書館專業知識服務系統是未來圖書館開展知識服務的平臺和依托,它的功能需要隨著應用環境的變化和用戶需求的變化不斷予以調整,絕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同時,隨著相關技術的發展,尤其是數據倉庫技術、信息集成與互操作技術、數據挖掘技術、知識組織技術、語義分析技術、知識檢索技術、用戶建模技術等的發展,將會使知識服務系統不斷得到完善和提高。
[1] 何坤振.高校圖書館開展知識服務的探索[J].情報科學,2002(4):373-376.
[2] 龐孝梅.高校圖書館知識服務對策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07(2):64-67.
[3] 唐林.新世紀圖書館服務范圍的擴展:知識服務——圖書館學研究熱點綜述[J].新世紀圖書館,2008(2):17-20.
[4] 王春軍,許俊達.21世紀高校圖書館的知識服務[J].大學圖書情報學刊,2003(4):6-7.
[5] 吳新年.圖書館專業知識服務系統的設計與實現[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