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傲然 (華北科技學院圖書館 河北 三河 065201)
在圖書館館藏建設的過程中,復本數的確定一直是一個難題。在經費一定的前提下,品種和復本成反比關系,即品種數增多,則復本量相應減少;品種數減少,則復本量相應增加。如何在最大化館藏品種的同時,又盡可能地降低因復本不足而導致的拒借率,是每個圖書采訪工作者必須面對和思考的問題。
20世紀80年代初,許多學者就開始研究復本問題[1-3],分析影響復本的各項因素,還出現了大量從數學建模的角度考慮問題,力求找到確定最佳復本量的文章[2-8],為復本量的確定提供了許多思路。但目前此方面仍存在一些值得探討的問題。
影響復本的因素是研究復本問題首先要考慮的問題。對此各位專家側重點不同,但總體可以歸納為:讀者因素、圖書因素、圖書館因素和外部因素。這些因素存在兩個特性。首先,因素眾多,許多因素需要層層細化分解;而且一些外部因素無法預知。例如,圖書本身的類型、優劣,館內條件、流通制度等,其本身就需要研究和細化;一些無法預知而突然出現的社會熱點、校園的社團活動等,會對相關領域的圖書復本需求產生重要影響。其次,各種因素所產生的影響大小并非一成不變,難以確定權重。
目前,試圖通過各種數學方法確定復本量的學者居多。既然用數學的方法,就需要對每個作用因素進行量化。但是許多因素不但量化困難,而且存在很多估值,甚至這些因素自身就需要研究確定。例如,圖書品質(著者、出版社、獲獎情況、排行榜等)、流通制度(借期、借數、閱覽方式、有無保存本等)、流通數據(相關讀者數、拒借率、損失率等)等。針對這些因素給出一個科學、實用的量化數據不太現實。
首先,這些數學模型[2-8]的主要數據來源是流通數據,而圖書沒到館之前,其沒有流通數據,得出的結果顯而易見;其次,如果僅就某一類圖書來說,由經驗估值得出的結果還可靠的話,那么如果具體到某一種圖書,恐怕其意義就不大了。
由上文可知,圖書館要確定合理的復本數,還需要在客觀性、科學性和實用性方面做進一步研究,繼續明確一些重點問題。
正是因為影響復本因素非常復雜且量化困難,所以我們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必須抓住主因,而且是便于量化的主因。筆者認為,讀者對某種圖書的借閱量和預約量不僅最終反映了讀者對該書的需求,而且便于量化,容易通過自動化系統操作,可以作為復本量確定過程中考慮和計算的主要因素。
復本量的確定過程要便于實際操作,不論是影響因素的選取、量化,還是計算過程,到最終的實際訂購,都必須具有可操作性。特別是在數學方法的應用中,需要明確兩點:一是上文所述對于非常復雜且量化困難的因素,一定要抓住容易量化的主因,而不能面面俱到;二是選取具體、適當的方法,如果初等數學可以解決的問題,就一定不要用高等數學。
筆者認為,購買滿足讀者需求的圖書是采訪工作人員的第一要務,“每個讀者有其書,每本書有其讀者”[9]是采訪工作的理想目標。復本問題主要研究的是有讀者的那部分圖書,但我們必須承認有一部分圖書的利用率很低,甚至從未被讀過,而這正是我們在研究復本問題時必須要正視的客觀存在和前提。
根據采訪工作人員的經驗,如果可以明確某種圖書的合理復本量,應該在處理訂單時就確定其復本量(目前大多圖書館如此)。而對于大多數不能確定復本量的圖書,則需要采用數值計算,并結合自動化系統,確定其復本量。只有兩種方法互相補充,才能在保證科學性的前提下提高效率。
“對于一個有經驗的圖書采訪工作者來講,必須清醒地意識到,這些因素都不是靜止不變,而是動態變化的”[10]。這就要求我們必須以時間先后為序,發展地看待各項影響因素,并在采訪實踐中不斷地修正一些參數,這樣才能得出合適的結果。
采訪工作沒有最好,只能努力做到更好。復本問題也一樣,拒借率不可能為零,只能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即使采訪人員再努力,也會有沒采到的好圖書;即使復本量增加到100,也會有借不到該圖書的讀者。
通過上文分析,筆者力圖通過對圖書不同流通時段借閱次數和預約次數的統計來確定圖書的合理復本量,以重訂的方式解決這一問題。這種方法可暫稱為時段需求重訂法。
時段需求重訂法主要分為兩個階段:首先是初訂,相對以往在初訂時就確定復本量的做法,我們可以借鑒國外“一個復本”的模式[11],在初訂時只考慮本館采訪計劃和該圖書是否符合館藏需要,全部按照“一個復本”訂購;其次是重訂,以單位時間內入藏圖書在不同時段的借閱次數和預約次數作為確定其復本量的依據。具體如圖1所示。

圖1 時段需求重訂法的基本過程
由于新書入藏是一個連續不斷的過程,因此,我們只能選取一個時間段內入藏的圖書進行研究,也就是要確定“參與統計圖書的入藏時間段”。其目的是確定參與統計的圖書,并以這一時間段的終點作為“參與統計圖書的首次流通時段”的起點。在首次流通時段的終點,我們可以得到這些圖書在首次流通時段的借閱次數和預約次數的統計數據,對有復本需求的圖書進行“首次重訂”。由于重訂圖書的到館和加工需要一定的時間,因此“參與統計圖書二次流通時間段”的起點應該在重訂圖書入藏之后。在“二次流通時間段”的終點,則可以根據本時段的借閱次數和預約次數,對復本數仍不能滿足讀者需求的圖書進行“二次重訂”。最后,筆者建議每學年對少量讀者需求極大的圖書再次重訂,以對本方法進行必要的補充。
該方法主要從讀者需求的角度出發,先解決館藏有無和讀者能否接觸到該圖書的問題,而暫不考慮有多少讀者需要該圖書和拒借率的問題。由上文可知,既然影響復本的因素紛繁復雜,不如化繁為簡,舍去難以量化且影響不確定的因素,抓住最為關鍵、直接的因素。讀者的借閱次數和預約次數不但最客觀、最容易量化,同時也是影響復本量最為關鍵、直接的因素,因為判定復本量是否合理的最終且唯一標準只能是讀者的需求。而后,對讀者需求量大的圖書通過重訂來最終確定其復本量。畢竟現在一本擁有眾多讀者的好圖書,其再版率是非常高的。
3.2.1 適用范圍
時段需求重訂法只適用于采訪人員不能明確判斷合理復本量的圖書,而對于采訪人員根據經驗能夠明確判定圖書復本量的,可直接確定。
3.2.2 初次訂購的種數確定
時段需求重訂法初次訂購的圖書種數實際就是最終采訪的種數,應該根據本館的年度采訪計劃,并且考慮到重訂的復本增長量,即:某類年度計劃冊數=某類初訂種數+該類重訂冊數。
根據本館的流通數據,我們很容易得出每年某類流通圖書和不流通圖書的種數之比(不完全等同于流通率),由于這一比值基本固定,因此我們可以推定下一年度某類流通圖書和不流通圖書的種數比值與本年度基本相同,由此可以知:
a.L+L'= N
b.L/L'≈ l/l'
c.N+L'×(V-1)=C
其中,L為下一年度某類流通圖書種類,L'為下一年度某類不流通圖書種類,N為下一年度某類圖書種類,l為本年度某類流通圖書種類,l' 為本年度某類不流通圖書種類,V為下一年度某類流通圖書平均復本量,C為下一年度某類計劃采訪總冊數。
根據a、b、c很容易得出N的值。“下一年度某類流通圖書平均復本量”同最大復本量的道理一樣,我們根據本館具體情況設定,可參考常亞青博士的《47所重點高校圖書館復本量抽樣調查研究》[12]一文。
需要指出的是,高校讀者借閱的圖書普遍集中在I、H、K和TP等類目,專業圖書的借閱量并不大。因此,在制定采訪計劃時要充分考慮各類圖書的總冊數;另外,品種和復本量始終成反比關系,對于專業圖書可以考慮在滿足復本要求的前提下,盡量豐富品種。
3.2.3 流通數據統計時段的確定
“參與統計圖書的入藏時間段”設定的目的是選取要研究的圖書,既要考慮采訪工作強度,又要考慮重訂的時效性,因此可在1周至個月內靈活選取。當然如果自動化系統支持,能夠自動處理,可考慮將此時段設為每天。
“參與統計圖書的首次流通時段”及“參與統計圖書二次流通時間段”的設定,需要注意兩個問題。首先,圖書入藏后應立即參與流通(需特藏圖書可特殊處理),筆者建議單獨設立新書架位區域,并通過新書通報等方式使其盡快與讀者見面;其次,流通數據統計時間段的長短和頻次應該參考本館的借閱期限。如果要通過一本圖書的借閱次數和預約次數反饋來決定復本采購,就必須適當加快流通頻率,即縮短借閱期限。這樣我們才有足夠的時間,對借閱次數和預約次數較高的圖書進行重訂。因此,參與統計圖書的首次流通時段應該大于借閱期限,一般為借閱期限的2~3倍,并小于6個月。這樣設定主要考慮既能使圖書有2~3的流通時間,又盡量縮短再次訂購的時滯。
“重訂圖書的到館加工時段”應根據本館實際,以正常發訂、到貨、加工、入藏的周期為依據。對于少數售罄且新版暫時未出或絕版的圖書不予考慮,可留待每學年重訂時解決。
3.2.4 復本量的確定
再好的圖書,圖書館也不可能無限制地收藏,所以每個圖書館只能結合實際,確定一般圖書(特殊圖書需要另計)的最大復本量(如3或5本)作為圖書采集復本的上限。當計算值大于等于最大復本量時,按最大復本量計算。另外,一般高校圖書館普通圖書的復本量有高、低兩個檔次,高檔為3或5本,低檔為2或3本。那么我們重訂圖書就應該以此為依據。
由于不同圖書借閱次數和預約次數的變化是一個量變的過程,并非質變,所以需要人為地設定一個限量,如在參與統計圖書的首次流通時段時,借閱次數和預約次數之和大于等于“參與統計圖書的首次流通時段”與借閱期限的比值,即可按低檔復本量重訂;大于等于“參與統計圖書的首次流通時段”與借閱期限的比值兩倍以上可直接按高檔復本量重訂。當然在參與統計圖書二次流通時間段時,圖書館只需考慮是否按高檔復本量重訂。
3.2.5 其他問題
針對目前數字圖書的迅猛發展,有人認為沒有研究復本問題的必要,但是數字圖書在閱讀習慣、閱讀設備及方式,信息傳遞性、時效性、完整性等方面還存在許多限制和不足,只要印刷版圖書沒有退出歷史舞臺,就有研究的必要。
另外,時段需求重訂法需要科學的采訪計劃、完善的流通數據統計系統及較短的到貨周期、較高的到貨率作為保障。還有,這種方法必須要結合本館的實際情況,“某類流通圖書和不流通圖書的種數之比”、“參與統計圖書的入藏時間段”、“參與統計圖書的流通時段”、“重訂圖書的到館加工時段”及“最大復本量”等參數是動態變化的,需要不斷的修正、完善。
雖然時段需求重訂法還存在上述一些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但是這種通過動態地了解讀者需求確定復本量的方法,不但能夠降低復本不足造成的拒借率,同時還能降低館藏有無引起的拒借率,并且數據來源客觀、計算方法簡便、操作性強,可以具體到每一種圖書,具備在采訪工作中的實際應用性。
[1]李德寧.復本問題:上[J].圖書館學通訊,1982(2):33-42.
[2]邵文杰.復本陽題:下[J].圖書館學通訊,1982(2):43-50.
[3]于鳴 .復本數學模式初探[J].黑龍江圖書館,1983(3):7-11.
[4]王建志.文獻采訪中復本量的確定方法[J].圖書館建設,1993(1):24-26.
[5]高仰淑,趙福來.復本量計算的一個簡便方法[J].情報雜志,1998(1):43-44.
[6]曹 臻.大學圖書館館藏中文圖書復本的配置[J].大學圖書館學報,2005(3):53-56.
[7]金更達,張 軍,吳京華,等.圖書復本決策模型構建[J].圖書館雜志,2006(1):19-21.
[8]唐振宇,季 瑩,馮玉強,等.給予圖書流通效用的復本量決策模型及其方法實現研究[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0(10):96-100.
[9]阮岡納贊.圖書館學五定律[M].夏 云,楊起全,王先林,等譯.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
[10]馬瑞瑩,吳開華“.動態復本量”及其調控[J].圖書館建設,2002(3):48-50.
[11]吳志榮.感悟“一個復本”[J].圖書館雜志,2004(12):42-43.
[12]常亞青.47所重點高校圖書館復本量抽樣調查研究[J].情報雜志,2009(6):192-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