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軍改革是我們的永恒主題。改革,簡單說就是改變、變化、變革。法律是講究穩定的,法治是講究秩序的。從這個意義上講,法是求穩,改革是求變,這就是一對矛盾。如何處理這對矛盾?按照過去的認識和做法,改革是對法律規定的突破。一說到改革,自然而然就會有“破法改革” “踩著法律改革”之類的說法。這在過去法治不健全、法治地位比較有限的時代,或許是一種現象。但今天的形勢和要求已經有了很大不同,再這樣想就是錯誤的,再這樣做就是違法的。2011年中央宣布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體系已經形成,這是法治建設的巨大成就。既然我們已經有法律體系,這與三十多年前法律很少的形勢就完全不同了。在已經形成的法律體系中的改革,動輒就會涉及到法律法規的諸多規定和已經依法建立起來的制度。應該說,背景已經發生很大的改革。十八屆四中全會又前所未有地把依法治國作為全會主題,將對依法治國的若干重大問題作出規定、部署和安排。在這個新形勢下,法治已經成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改革就應當是在法治框架內的改革,“破法改革”“踩著法律改革”的誤區應當得到澄清和消除。改革與法治的關系現今應當是一種良性的有機關系。先導作用。今后立法將對改革起到引領作用,立法先行,或者授權先行,不允許在法治軌道之外改革。面對改革決策與法治的關系,需要將法治權威置于改革之前,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改革,寓改革于立法之中,需要修改法律的,先修改法律,先立后破,有序進行。規范作用。首先表現為正當程序對改革的規范作用。正當程序思維在法律思維中是一種技術性的思維,是為實現法治目標服務的,具有工具理性和附屬性的特征。程序正義通過求同存異的方法防止不同實質價值爭論的激化、維護多元化制度格局的框架,限制一種價值或者信仰壟斷公共性話語空間,防止此種價值或者信仰壓倒甚至抹殺彼種價值或者信仰。調整作用。利益關系再調整需要法治。處理好改革與多數人的利益關系,形成合理的利益關系結構是我國改革開放的重要起點和經驗。需要繼續進行收入分配、市場化和行政體制改革,這些改革需要法治。需要調整將利益結構失衡的格局固定下來的法律,形成合理利益格局;利益關系的再調整,平等是極為重要的價值準則,離開法治,分配中的無序和不公正難保不會出現,法治是必要的調節機制和保障機制。保障作用。改革的成果需要法治固化。這一層關系可以理解為法治的“定”和改革的“變”的關系。法治在鞏固改革成果,使得制定更加成熟定型方面有著關鍵作用。制度設計、政策規定等經由法律程序上升為法律法規以后,對于依法治國、依法執政和依法行政能夠起到助推作用;同時將改革開放的成果進行固化的過程,也是法治本身不斷調整和不斷完善的過程。▲(作者是國家行政學院教授)
環球時報2014-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