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仁平方舟子的博客和微博賬號前天晚上全面消失,緊接著,新浪總編輯陳彤在昨天宣布辭職。這兩件事毫無關聯,但它們前后腳發生,強化了人們的相關感受。方舟子被銷號被認為可能是撞到了互聯網管理的槍口上。至于陳彤,他執掌新浪新聞業務17年,外界有新浪“流水的CEO、鐵打的總編輯”之說。陳彤離職據信是新浪內部的原因,但不少人在網上寫出他的離職標志著“新浪一個時代的結束”。正如陳彤在告別信上所寫,互聯網“是這樣一個風云際會的時代”。很多觀念和它們的代表者從這里穿行、碰撞。讓我們抄兩句歌詞,當有一天“黯淡了刀光劍影”的時候,我們將憶起那一張張曾經“鮮活的面孔”?;ヂ摼W引無數人競折腰。但這個表面浪漫的虛擬世界,現實邏輯性越來越強。開始時這里只有隨心所欲的自由和放浪,因為那時它屬于游離在主流社會之外的江湖。但現在它已同日常社會融為一體,這里于是流行開一個新的關鍵詞,那就是責任。所有來到互聯網上的人,如今都需承擔與他影響力相應的責任和義務。影響力越大,就越需謹言慎行。這一規則正在把虛擬世界變得很像現實。現實世界條條框框多,對在網絡江湖上跑慣了的人來說,它缺少生動,顯得枯燥乏味。很多網絡名人在網絡加強治理的今天感覺不舒服,這是可以理解的。挑戰的酣暢淋漓更讓人刺激,也更容易博得圍觀和掌聲。一些天性就不喜歡加入秩序的人,尤其對毫無拘束的網絡“理想國”充滿向往。然而無論我們喜歡不喜歡,網絡與現實生活的接軌是擋不住的趨勢。當越來越多的人連存錢取錢以及大量日常購物都要經過互聯網的時候,這個地方不斷出現新的“與政治有關”的規定,將不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ヂ摼W成為中國政治氛圍最濃厚的地方之一,這被大量客觀原因所促成。但如此多的尖銳議題和情緒突然集中于一處,這給治理帶來不適感??刂?、分流它們,讓互聯網變得像真實社會那樣正常一些,別搞成一個人為的“火藥桶”,這恐怕是任何管理者都不得不考慮的選項。互聯網帶來的沖擊具有兩面性,它一方面增強了社會的承受力,成為改革動力的全新來源之一。另一方面它的破壞性是社會日常治理不得不隨時面對的。以往的互聯網造就了一批“不怕虎的初生牛犢”,但那個時代或許正在過去,未來互聯網的弄潮兒大概將是一批更有智慧,有能力在互聯網復雜環境中傳遞正能量的人。中國改革的一路上,每個時期都有一些人產生言行“被制約”的不舒服感。連起來看,它們折射的就是一個社會規律。一些人選擇了與這個規律對抗,并且認為這樣做是“高尚的”。然而不能不指出,這個社會還有另一種高尚的目標,它就是維護國家迎著內外各種挑戰保持發展和穩定的能力。一個人有理由以個人的好惡和感受為中心,但考慮將個人選擇與全社會的目標協調起來,這至少是理性的。我們非常希望言論的問題能逐漸在互聯網上安定下來,它意味著社會治理的承受力與網絡積極分子的表達欲逐漸形成契合。這將是一個艱難的磨合過程,這需要網絡活躍表達者們對管理采取理解和配合的態度。同時需要管理者及中國主流社會對管理認識上的不斷升級,以及調控方式和手段上的不斷創新。▲(作者是環球時報評論員)
環球時報2014-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