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峰+徐志倉
摘 要:通過對安徽、河南、山東等多個農業大省的現代農業發展情況調研,對發展現代農業的幾個關鍵性環節有了充分的了解。該文基于調研認識,從現代農業的4個環節提出“四化”要求,即生產環節的標準化、經營環節的組織化、支持環節的匹配化、分配環節的公平化。
關鍵詞:現代農業;生產標準化;經營組織化;扶持匹配化;分配公平化
中圖分類號 F320.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18-10-04
對于發展現代農業,伴隨著各地實踐的深入,學者們的理論研究也在深入,且已經有了越來越多的共識。例如,在農業經濟的發展方向認識上,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這不僅是經濟發展的內在規律要求,也是農業經濟發展的實踐所需;在對現代農業的內涵認識上,因為不同學者的研究側重點有差異,進而對現代農業概念的表述上也有所不同,但在內涵中都是強調現代農業的技術、管理、組織、市場等。2007年中央“一號文件”對現代農業就有明確的表述:“要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業,用現代發展理念引領農業,用培養新型農民發展農業”[1]。更多的是在宏觀上對現代農業發展提出整體要求。而現代農業相對于傳統農業來說,其表現的一個有著高度關聯性的產業體系,多個產業環節,且不同的環節要求存在差異,本研究就是從現代農業整體目標實現出發,對不同環節如何更好的為實現整體目標來提出要求。
1 生產環節的規模化和標準化
現代農業相對于傳統農業而言,它是一個產業體系,是大農業的概念范疇。其在生產經營上更加強調規?;蜆藴驶T诎l展現代農業的理論研究方面,目前學者們較為關注的是農業生產的規?;鴮τ谵r業生產環節的標準化分析相對較少,如果我們將現代農業看成是有質量的農業,那么規?;褪乾F代農業的“量”,標準化則是現代農業的“質”?,F代農業發展不僅要重“量”,更應該要重“質”。對于現代農業生產環節的規模化與標準化研究,當前的研究集中在3個層面:首先是農業規模化與標準化的內涵分析。農業標準化一般是指為了有關各方面的利益,對農業經濟、技術、科學、管理活動中需要統一、協調的各類對象,制訂并實施標準,使之實現必要而合理的統一的活動;其次是現代農業發展為何要走規?;蜆藴驶?。鐘勉(2007)認為農業的規?;?種模式,即“大園區,大業主”和“大基地,小業主”模式[2]。就我國的現實情況來看,農戶家庭作為生產基本單元將是長期存在,所以農業規?;鼞撟摺按蠡?,小業主”的模式,而在規?;行I主的“散”就需要通過大基地來“統”;牛盾(2007)認為在我國實施農業的標準化是4個方面的現實需要:即確保食品安全的手段、農業與其他產業聯結的紐帶、提高資源利用率的要求和提升對外貿易質量和效益的有效方式[3];劉曉利(2012)認為推進農業標準化是現代農業建設的重要途徑;三是應該怎樣來推進現代農業規?;蜆藴驶ぷ?。鐘勉認為應該在“大基地,小業主”的模式下,要著重推進產業布局和生產組織兩方面的工作,要實現區域產業集中化,在生產組織方式上對小業主提出要求。牛盾也認為農業組織化為標準化夯實基礎,可以從農產品的品牌認證和名牌認定兩方面加以推進。劉曉利和于德運將農業標準化推進模式分為政府主導、龍頭企業帶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拉動3種模式,并對這3種模式運行所需要的環境進行分析,也給出具體的實施建議[4]。
發展現代農業走規模化和標準化之路,這是現代農業實現的基礎,也是現代農業的內在屬性決定的。相對于傳統農業的“生產型農業”屬性來說,現代農業是屬于“生產經營型”農業,其不僅包括一般農產品的生產環節,也包括對農產品進一步深化的經營環節。經營農業的特性決定了其市場化的發展取向,經營環節直接面對的是市場,其經營只有達到一定的規模,才能夠實現規模經濟;經營中也只有標準化才能夠確保產品的品質,而經營農業的基礎是農產品的生產環節,實現農業生產環節的規模化和標準化也是為了更好的與經營環節的對接,確?,F代農業的品質與效益。這一點在實踐中也是得到檢驗的。例如安徽宿州市埇橋區夏劉寨村的現代農業發展能夠成為多地學習的一個樣板,其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生產環節實施高度統一化的操作,以標準化來推動規?;M而獲得了與外部對接的便利,能夠將經營農業的收益輸送到生產環節,實現了農業發展的良性循環。
我們這里所分析的農業規?;蜆藴驶饕褪侵皋r業生產環節的規模與標準,而在如何實現上?結合當前農業發展的實際情況看,單純通過農耕地流轉來擴大單一主體的生產規模,難度較大。據調查顯示,真正愿意將農耕地流轉出去的比例不足20%,中老年農業生產者中比例更低,而這部分群體恰恰是當前家庭耕地的實際控制人,例如我們在安徽阜南縣就曾看到一對老夫妻耕種2hm2子女耕地不愿轉而導致成片化的流轉受阻情況。生產環節的規?;乾F代農業的必需,我們不能夠因為流轉的受阻就不發展經營型農業,而是可以通過確定產業區或產業基地,在基地中推進標準化的統一操作模式,同樣也可以達到與經營環節良好對接的效果。在此我們追求的是基地化的規模效應,而不是種植業主的規模效應。
2 經營環節的高度組織化
現代農業不同于傳統農業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市場取向經營。傳統農業的產業鏈較短,主要集中在生產環節,目標是滿足自我消費的需要,所追求的是產量;現代農業作為一種產業化的農業,其產業鏈較長,在生產環節的基礎上進一步延伸,市場化的經營環節逐步成為整個農業產業的主體,其所強調的是綜合效益。這種綜合效益顯然不是靠量的增加就能夠實現的,因為農產品自身所具有的需求價格彈性低特性,量與綜合效益之間并不是完全成正向線性關系,甚至還會出現“豐收悖論”這樣逆向窘境,所以提高農業的綜合效益,必須要從提升需求價格彈性著手。姜長云(2013)就認為現代農業的拿手好戲更多的不是在農業生產環節,而是在農產品加工特別是農業服務環節,所以經營型農業對農業產品的深加工也正是基于此。這種經營型農業顯然不是單個家庭能夠勝任的,需要有相對規范的組織來推進。楊紅炳(2011)認為“國際經驗表明,建立現代農業制度的一個重要方向,就是要大力提高農業的組織化程度,積極推進農民的各種聯合與合作,創新農業經營方式,培育發展現代農業經營組織”[5]。姜長云(2013)認為農業及農業產業化組織的創新,是發展現代農業和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載體[6]。endprint
農業經濟組織在現代農業發展中的重要性,這是得到人們的共識,因為經營型農業的效益獲取是依靠經營型組織來實現的。筆者認為這方面必須要加強:現階段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農業經濟組織主要有3種類型,一是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二是農戶中的能人牽頭而組成的松散組織;三是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從對多個地方的調查來看,現代農業發展難,難就難在農業經濟組織建設的不足。這里所說的不足不是指數量,而是內在的機制。龍頭企業作為市場化程度最高的組織形式,雖然能夠實現農業整體效益的最大化,但由于其屬于農業生產者的外部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情況下,他們能夠得到農戶認同度往往不高;農業生產者中的能人,雖然有一定的市場開拓能力,且屬于農戶的內部人,但他們對市場的整體掌控以及產業化的深度開拓方面,往往是存在著明顯的不足,小富即安是普遍存在;被給予厚望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雖然是可以將松散的農戶進行了一定程度的連接,但合作經濟組織在市場化的經營方面也存在缺陷,現階段所做的工作多是社員的技能培訓、聯合購銷、信息的通報等方面,缺乏經營的深度,也就是產業鏈的長度延伸不足,綜合效益并沒有多少提升。我們在調查中也發現多數農戶對農業經濟組織的不認可,對融入農業經濟組織的積極性不高,甚至還有趨于下降的情況,也是因為效益不高的因素。
強化農業經濟組織建設從哪些方面入手?以筆者所見,應該分成兩步走:第一步要有農業經濟組織;第二步怎樣使農業經濟組織做強。在第一步有經濟組織的階段,發展的目標是要保證其能夠正常運轉,需要政府的扶持,是輸血發展階段;第二步做強的階段是在這些經濟組織通過大浪淘沙已經能夠適應市場化的基礎上,不同類型經濟組織之間通過有效對接來實現經營化操作,這是他們的造血發展階段,這也是要政府來引導和監督的。
3 政府對農業的扶持要實現匹配化
現代農業雖然是以市場取向的經營型農業,但現代農業的發展同樣離不開政府在其中的作用。就我國政府來說,也確實對農業經濟的發展給予高度的重視,這從中央連續10a將“一號文件”定位在農業為主題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政府“三農“支出逐年上臺階,2013年中央”三農“支出就達到了創紀錄的13 799億元。就現代農業的發展進程來說,財政支農仍然是今后較長時間段內財政支出的一個重點領域,就其原因來說體現在3個方面:首先政府要對農業經濟發展給予扶持。這是國際的普遍慣例,即使在西方農業經濟發展相對發達的國家,農業補貼仍然占據比較高的水平,例如美國2008年所通過的《食品、環保、能源法》就規定在2008-2012年的執行期5a內,15項農業補貼2 880億美元[7];日本農民收入的60%來自于政府的各種補貼;其次是農業的多功能需要。長期以來我們是將農業作為一個弱質性的產業加以看待,是不是弱質產業這關鍵是要從什么角度來看,如果僅從經濟角度來看,農業確實較其他產業弱,但農業本身是多功能性的,其生產經營帶有較強的公共產品性,這部分價值應該得到補償。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業的多功能性更要從價值補償上得到體現,這就需要政府來實施;再次,是我國宏觀經濟的統籌發展需要。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并不會因為其產值在國民經濟中的占比下降而出現地位下降,作為基礎他需要得到保護和強化,這也是需要政府層面來推進的。
如何來實施政府的支農政策,必須要與農業自身發展以及國家宏觀經濟相匹配,不斷調整和優化支農扶持政策。對于農業實施補貼需要弄清楚3個問題:即對誰進行補貼?補貼什么?該補多少?對誰進行補貼的問題,鐘勉(2007)認為補貼有3類主體即農民、農業經濟組織、經營業主。而對于該補什么,陶群山(2010)從歐洲國家的農業發展進程中,政府的農業扶持政策變遷看,分析其經歷了從價格補貼—收入補貼—多功能補貼幾個階段[8]。就我國當前的農業補貼實施來看,除了一部分是對農民及其他農業生產者進行直補外,還有很多項目資金,其實這兩方面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構成農戶或經營者的收入補貼,這與當前現代農業發展需要來說應該是一種不匹配的。當前我國農業的生產狀況是,農業收入在農戶家庭收入總收入中的比重下降,農業對于農戶家庭來說其地位明顯下降,有限的直補現在對于農戶的生產積極性也談不上有多大的調動,相反很多項目資金成為農業領域中的“精英俘獲”,變成個人或小集體創收的渠道。我們在安徽省巢湖市就發現某合作組織的補貼轉變為個人創收情況,對農戶帶動以及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升方面都沒有明顯的影響。從現代農業發展的現實需要來看,農業生產者生產經營觀念的轉變以及農業可持續綜合生產能力的提升才是關鍵,現階段農業生產環節的大量短期行為是不具有可持續性;從現代農業的發展需要來說,政府應該將農業的補貼從收入型轉化為生產型,變現在的多部門資金為統一部門的資金。資金來源以國家為投資主體,以招標的方式來對農業生產的條件進行改造,并有審計會同專業機構進行監督檢驗,在農業的項目投資方面也可以采取BOT或TOT模式[9],提升農業生產環節的長遠生產能力,并就改造后的生產環境對受益群體提出經營要求,將對擁有承包權卻非經營者形成一種約束,降低其期望。這種投入轉變不僅符合WTO條款下的綠箱原則,也能夠讓真正的農業生產者獲利,農業生產環節的穩定且成本的下降將有利于推動農業經營環節的發展,在政府政策的助動下推動現代農業的加快發展。
4 農業分配領域的公平化
分配是我國經濟研究領域的一個熱點問題,在農業領域分配也同樣是一個焦點。依據馬克思的生產與分配的關系原則,生產是主導是起決定性的,分配是從屬生產且也是影響生產的,采用何種分配制度這是由基本經濟制度來決定的,而分配制度的具體實現形式則是與經營體制與機制高度相關。這樣的基本分配原則在我國的農業領域同樣也是適用的。在傳統的生產型農業模式下,最主要的生產資料是農耕地,是集體所有的,所以分配制度應該體現為按勞分配。在具體的分配制度實現方式上,不同的時期又是有差異的,其中在計劃經濟體制下,農業經營是集體化的勞作,分配的具體實現形式也就是以工分為依據來分配;家庭承包制實施后,分配是家庭成員之間的共濟,總體來說此階段的分配都還是較為簡單的。現代農業是生產經營型的大農業,在整個農業產業鏈中,生產后續的經營成為農業的主導環節,而該環節的生產資料來源主體是多元化的,這也就決定了農業領域的分配方式的多元化。endprint
在當前階段,農業領域的分配之所以受到關注,主要是農業領域的分配制度的不明確,農業生產者收入偏低,分配不公平。就筆者在多個省份的實地走訪來看,農戶對政府所推進的現代農業積極性不高,與他們在分配中弱勢地位也是有著極大的關系。因為在整個社會分配大環境中,農業處于分配的弱勢。農業領域中,在整個農業產業鏈上,分配過于倒向經營環節,對多數農戶來說他們是農業經營環節中少產者或無產者,他們能夠得到的往往只是在經營環節的出賣勞動力收入、經營環節對生產環節極其有限的利益輸送(就這往往也是國家補助給經營環節的一部分)、生產環節的低收益等幾方面。這種利益分配格局既不利于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也難以確保國家的糧食安全戰略。就我們的調查來看,要想改變這種狀況,實現更加公平化的分配,應該要從宏觀和微觀2個層面來破解困境:在宏觀層面上,國家要從整體上對農業領域實施公平化的分配,加大對農業大省的補貼,要變省補為國補,因為農業多功能受益的是整個國家;在微觀的層面要打破農業領域自身的分配二元體制,將生產環節與經營環節納入到大農業統一的層面,將農戶從經營環節中的無產者變為整個經營型現代農業中的有產者,改變分配弱勢地位。如何改變這種地位?肖小虹(2010)認為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是農業產業鏈實現利益和諧的關鍵環節,應該要充分發揮組織的作用[10]。筆者通過調查也認為,農業領域的分配工作應該要強化集體經濟組織作為農耕地所有者的作用,奠定生產經營型農業整體的按勞分配格局,有利于推進更加公平化的分配實現形式。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內 國務院關于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OL].(新華網,2007/1.19).
[2]鐘勉.關于現代農業和發展農業現代化的幾點思考[J].農業經濟問題,2012(8).
[3]牛盾.推進農業標準化 加快建設現代農業[J].求是雜志,2007(9).
[4]劉曉利,于德運.農業標準化推廣模式分析及選擇[J].社會科學戰線,2012(8).
[5]楊紅炳.發展現代農業重在組織制度創新[J].經濟問題,2011(3).
[6]姜長云.農業產業化組織創新的路徑與邏輯[J].改革,2013(8).
[7]陶群山.歐盟農業保護政策及啟示[J].經濟縱橫,2010(5).
[8]肖文興,向佳煒.農業財政投入問題與政策建言[J].求索,2011(2).
[9]肖小虹.農業產業鏈利益機制研究[J].貴州社會科學,2010(8).
(責編:徐煥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