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劉萍+唐懷坡+王瑞永
摘 要:為了促進國審小麥新品種周麥27在安徽省的推廣應用,該文根據周麥27于2009-2012年在安徽省參加國家黃淮南片麥區冬水組的試驗結果,對該品種的特征特性和生產表現進行了總結分析。結果表明,周麥27號的產量三要素協調、豐產潛力大,綜合抗性較為全面,適宜在安徽省北部麥區推廣種植。并提出了周麥27號高產栽培技術要點。
關鍵詞:小麥新品種;周麥27號;高產;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51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18-37-02
周麥27是河南省周口市農科院以周麥16×矮抗58進行雜交,經過6a定向選育而成的高產、多抗、廣適半冬性小麥新品種,2008年申請國家植物新品種權保護(公告號:CNA006416E),2011年通過國家審定(國審麥2011003),2013年成為農業部重點推廣新品種。2014年6月4日,河南省農業廳組織小麥專家對周口市農科院、修武縣農業局在焦作市修武縣郇封鎮小位村設立的周麥27高產示范方(7.33hm2)進行現場實打驗收,隨機收割0.069hm2,現場稱重,除去雜質,按國家糧食入庫安全含水量13%計算實際產量,平均產量12 325.5kg/hm2,創造了國內冬小麥單產最高紀錄[1]。為了充分發揮國審周麥27的高產潛力,更好地服務于安徽省小麥生產,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筆者現將其2009-2012年在參加國家黃淮南片冬水組安徽省試驗點的結果總結分析如下:
1 周麥27在安徽省國家試驗和生產中的表現
1.1 周麥27在國家試驗安徽試點的表現 周麥27于 2009-2012年參加3組12點次國家黃淮南片冬水組小麥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平均產量8 782.5kg/hm2,較對照周麥18平均增產8.96%,增產達顯著水平,大部分試點位次居前3位,并且2a 3組沒有一個減產點,增產點次100%(表1)。說明周麥27在安徽省宿州、蚌埠、阜陽、亳州等北部地區高產性突出,穩產性較好,適應性較好。
表1 周麥27在安徽省參加國家試驗的產量結果
[年度\&試驗組別\&試驗地點\&平均產量(kg/hm2)\&較對照增產率(%)\&顯著性\&位次\&2009-2010\&黃淮南片冬水B組區域試驗\&宿州市紫蘆湖原種場\&9837.0\&13.74\&**\&1\&\&\&固鎮新馬橋原種場\&8740.5\&17.27\&**\&1\&\&\&亳州市渦陽縣農科所\&10167\&18.56\&**\&1\&\&\&阜陽市農科所\&8188.5\&12.38\&**\&1\&2010-2011\&黃淮南片冬水B組區域試驗\&宿州市紫蘆湖原種場\&9469.5\&8.50\&**\&8\&\&\&固鎮新馬橋原種場\&7645.5\&5.70\&*\&3\&\&\&亳州市渦陽縣農科所\&9111.0\&3.90\&*\&3\&\&\&阜陽市農科所\&9127.5\&8.70\&**\&2\&2010-2011\&黃淮南片冬水B組生產試驗\&固鎮新馬橋原種場\&8985.0\&5.53\&\&2\&\&\&亳州市渦陽縣農科所\&7615.5\&3.40\&\&3\&\&\&阜陽市農科所\&8100.0\&6.29\&\&2\&\&\&淮北市濉溪縣農科所\&8398.5\&3.59\&\&3\&平均\&\&\&8782.5\&8.96\&\&\&]
注:**表示差異極顯著,*表示差異顯著。
1.2 周麥27在安徽省生產上的表現 自2013年起開始在安徽省進行推廣種植,周麥27表現較好,特別是在2014年生產中表現突出,在臨泉縣楊橋鎮高產攻關田0.67hm2實收平均產量12 105.0kg/hm2(表2)。
表2 周麥27在安徽省生產上的高產典型
[時間\&地點\&驗收方式\&面積(hm2)\&平均產量(kg/hm2)\&2013年
5月14日\&潁上縣紅星鎮\&測產\&6.00\&10710.0\&2014年
6月5日\&臨泉縣楊橋鎮\&實收\&0.67\&12105.0\&2014年
6月10日\&渦陽縣楚店
鎮后水村\&實收\&3.33\&11575.5\&]
2 周麥27的特征特性及優缺點
2.1 特征特性 屬半冬性大穗型中早熟品種。全生育期232.7d,比對照周麥18早熟0.8d。幼苗半匍匐,苗期長勢壯,葉片窄長,黃綠色,抗寒性較好。起身拔節早,兩極分化快,分蘗力能力中等,成穗率高,單位面積成穗數多。株葉型好,株高72cm左右,抗倒性較好,株型緊湊,上部葉片小,旗葉上沖,株行間透光性好,穗層整齊,穗大穗勻,結實性好。紡錘型穗,長芒,白殼,白粒,籽粒卵圓形,半角質,飽滿度較好。灌漿快,耐高溫能力較好,成熟落黃好。田間自然發病和接種鑒定:中抗至中感條銹病、葉銹病,中感紋枯病,高感白粉病和赤霉病[2]。
2.2 優缺點 (1)主要優點:產量三要素協調,豐產潛力大,適合高產創建;株葉型好,高光效。矮稈抗倒,上部葉片小,下部葉片大,光能利用率較高。根系發達,耐濕,灌漿快,耐高溫,落黃好。白粒,抗穗發芽能力中等。(2)主要缺點:高感白粉病和紋枯病。
3 高產栽培技術要點
3.1 適期播種 插前進行種子處理,藥劑拌種,拌種后把種子放置在陰涼處晾干[3]。播種期為10月13~20日,選用小麥精密播種機播種,采用等行距種植,行距以20cm,或采取寬窄行(13cm×20cm),播深3~4cm。播量195kg/hm2,保證基本苗達到330萬/hm2。播后深耕25cm左右,細耙2次。做到耙透、耙勻、耙碎、耙實、無明暗坷垃,使土壤上虛下實,底墑充足。旋耕田要做到“2a旋耕,1a深耕”。endprint
3.2 肥水運籌 總施肥量為每hm2施腐熟的雞糞
15 000kg,化肥折純N270kg,P2O5150kg,K2O135kg,硫肥、鋅肥均為45kg,硼砂15kg。有機肥、磷肥、鉀肥和微肥一次性底施,氮肥底肥與追肥的比例為5∶5[3]。播種早、群體大的旺苗麥田追肥要推遲到拔節期,追施尿素150kg/hm2;生長正常群體適宜的壯苗麥田在起身期追肥,追施尿素180kg/hm2;晚播弱苗麥田及早追施尿素300kg/hm2。高產攻關田除施尿素外,還應施用磷酸二銨75kg/hm2。孕穗期澆水40m3/hm2,追施少量氮肥45kg/hm2,提高成穗率,保證成穗數675萬/hm2以上。
3.3 化學除草 11月10~20日,選擇晴暖無風天氣噴施除草劑進行化學防治。每hm2用75%巨星干懸劑15g+6.9%驃馬濃乳劑750mL兌水450kg均勻噴灑。注意不要重噴和漏噴,以免造成除草劑藥害。
3.4 病蟲害防治 防治紋枯病,在返青起身期每hm2用20%三唑酮1 500mL兌水750kg,對準莖基部噴濕,間隔7~10d后再用12.5%禾果利225g接力防治1次;若群體偏大的旺長麥田,可在小麥返青期每hm2用壯豐安600mL兌水450kg對小麥莖葉部噴霧,降稈防倒。根據病蟲害發生情況,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噴霧防治白粉病、銹病和穗蚜1~2次,第1次每hm2用20%三唑酮1 500mL+氧化樂果750mL+天豐素120g兌水750kg;間隔10d左右防治第2次,每hm2用12.5%禾果利可濕性粉劑600g+吡蟲啉600g+磷酸二氫鉀2 250g+天豐素120g兌水750kg,既防病治蟲,又促進灌漿。此外,為預防赤霉病的發生,在小麥揚花初期有降雨時,每hm2噴施40%多菌靈2 250g+20%三唑酮1 500mL兌水450kg對準穗部均勻噴霧[4]。
3.5 適期收獲 收獲前,應密切關注天氣預報,謹防穗發芽,機收小麥的最佳時期為蠟熟末期。
參考文獻
[1]范亞旭,張培奇.周麥27號創出高產紀錄[N].農民日報,2014-06-17.
[2]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中國冬小麥新品種動態 2010-2011年度國家冬小麥品種區試匯總報告[C].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12:57-89.
[3]唐建衛,殷貴鴻,韓玉林,等.栽培措施對周麥27號主要農藝性狀和品質特性的影響[J].作物雜志,2013(4):111-116.
[4]殷貴鴻,杜紀格,韓玉林,等.國審周麥27號超高產栽培技術[J].中國種業,2014(7):62-63.
(責編:張宏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