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唐興+黃其良
摘 要:通過設置5個不同密度處理的大田小區試驗,研究了密度對油菜農藝性狀的影響。結果表明,隨著密度的增加,甘藍型油菜的株高不斷增加,根粗不斷變小,側根數目不斷減少,莖稈截面積亦不斷減少;終花期至角果成熟末期,莖稈抗折力和抗折強度均不斷增大,在脫水期不斷減少;密度越小,抗折力越強;中雙9號和湘雜油2號最適宜密度分別為16 000株/667m2、13 000株/667m2。
關鍵詞:油菜;直播;密度;倒伏;產量
中圖分類號 S565.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18-50-02
同密度條件下油菜農藝性狀和理化特性與抗倒性的研究有一些報道[1-5],但密度對不同基因型甘藍油菜的抗倒性及其產量的研究較少見。同時,油菜生產將和水稻等作物一樣,要走機械化播收的高效率生產道路,而機械化播種,一般會明顯提高播種密度。本研究探討直播密度對不同抗倒性油菜的農藝特性的影響,以期為油菜的高產和優質栽培提供參考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材料 以抗倒性強的中雙9號(V1)和抗倒性中等的湘雜油2號(V2)2個高產甘藍型油菜品種為材料,均由湖南農業大學油料作物研究所提供。
1.2 試驗設計 試驗于2011年9月至2012年5月在平江縣龍門鎮進行,前作為水稻。667m2密度分別為7 000株(T1)、10 000株(T2)、13 000株(T3),16 000株(T4)和19 000株(T5),共5個處理,隨機區組試驗設計,小區面積13.34m2,3次重復。基肥和追肥均在播種前翻耕時一次性全部施入,基肥為菜餅750kg/hm2,追肥為復合肥600kg/hm2。9月28日進行大田直播,次年5月12日收獲,其它管理同一般大田。
1.3 測定項目與方法
1.3.1 倒伏指數 在收獲前2d,調查各小區的倒伏情況,根據主莖與地面的夾角度數將倒伏程度分為5級,1級為80°~90°,2級為45°~80°,3級為30°~45°,4級為0°~30°,5級為0°(包括匍匐和折倒)。每次調查50株,邊行不調查。參照喬春貴方法計算倒伏指數[6]。
1.3.2 主莖抗折力和抗折強度測定 從終花期到收獲期分別于3月25日左右、4月10日;4月25日、5月10日進行調查。取各小區有代表性連續5株的主莖地上30~60cm的莖段,首先用游標卡尺測定主莖段中部的直徑2次,取平均值,根據圓面積公式計算橫截面面積;然后兩端置于高50cm,間隔30cm的平行支撐凹槽內,在其中部掛上彈簧,然后不斷加力,及時讀取該莖折斷時的力F。計算主莖抗折力F與橫截面面積S的比值即為抗折強度。
1.3.3 株高、根莖粗、側根數目、單株產量 收獲前3d在每小區測定連續10株的株高(H)。根莖粗于初花期用游標卡尺測定,每小區選代表性的連續5株;每小區收獲后測定產量;收獲后每小區選代表性的連續5株挖取根部,洗凈后觀察側根數目。
2 結果與分析
2.1 種植密度對主莖形態特性的影響 表1表明,隨著密度的增加,株高不斷增加,根粗不斷變小,側根數目不斷減少,莖稈截面積亦不斷減少。根據2個品種的變化情況看,株高增長幅度方面,中雙9號大于湘雜油2號:密度從T1到T5,中雙9號平均增高8.2cm,而湘雜油2號只增高3.7cm;根粗方面,湘雜油2號變小的幅度大于中雙9號;在低密度條件下,中雙9號的側根數目明顯大于湘雜油2號。總體說來,從生長勢來看,抗倒性強的品種中雙9號大于抗倒性一般的湘雜油2號。隨著密度加大,主莖截面積不斷變小,并存在顯著性影響,對2個品種不同密度的主莖截面積進行比較,中雙9號略大于湘雜油2號,但不存在差異顯著性。
表1 種植密度對植株形態特征的影響
[品種\&處理\&株高(cm)\&根粗(cm)\&側根數目\&莖截面積(cm2)\&中雙
9號\&T1\&160.6±1.04E\&2.48±0.273A\&17.9±2. 86A\&1.43±0.012A\&T2\&162.8±0.69D\&2.22±0.067AB\&12.8±1.74B\&1.13±0.042B\&T3\&164.6±0.25C\&2.12±0.097ABC\&9.5±0.42BC\&0.88±0.060C\&T4\&167.0±0.49B\&1.82±0.048BC\&8.4±1.00CD\&0.69±0.004D\&T5\&168.8±0.68A\&1.57±0.087CD\&5.0±0.20E\&0.61±0.010DE\&湘雜油2號\&T1\&180.6±0.20D\&2.42±0.251A\&11.4±1.93 A\&1.41±0.066A\&T2\&181.9±0.42C\&2.15±0.065AB\&9.1±1.10BC\&1.05±0.004B\&T3\&182.6±0.20BC\&2.40±0.633A\&9.5±0.58 B\&0.87±0.010C\&T4\&183.5±0.12AB\&1.71±0.132BC\&8.7±0.70CD\&0.62±0.011DE\&T5\&184.3±0.12A\&1.22±0.057D\&5.5±0.31DE\&0.56±0.005E\&]
注:同一列不同大寫字母表示差異顯著(0.01水平),下表同。
2.2 種植密度對莖稈力學特性的影響 從表2可知,終花期至角果成熟末期,莖稈抗折力均不斷增大,在脫水期不斷減少;隨著密度不斷增大,莖稈的抗折力不斷變小。莖稈的抗折力在密度變化時,顯示出規律性的變化,在高密度情況下,莖稈的抗折力愈小。2個品種不同時期均表現為密度7 000株/667m2莖稈抗折力顯著大于其他密度。不同時期比較,以4月25日測定的抗折力最高。endprint
表2 種植密度對莖稈力學特性的影響
[品種\&處理\&抗折力(kg)\&3月25日\&4月10日\&4月25日\&5月10日\&中雙
9號\&T1\&1.93±0.034A\&3.37±0.012A\&3.89±0.012A\&3.03±0.116A\&T2\&1.64±0.037B\&3.13±0.050B\&3.58±0.055B\&2.52±0.060B\&T3\&1.35±0.041C\&2.48±0.064C\&3.17±0.064C\&1.85±0.056C\&T4\&1.10±0.042D\&2.06±0.006D\&2.45±0.017D\&1.55±0.025D\&T5\&1.04±0.026D\&1.80±0.056E\&2.05±0.114E\&1.28±0.035E\&湘雜油
2號\&T1\&2.00±0.038A\&3.54±0.017A\&3.97±0.102A\&3.52±0.049A\&T2\&1.84±0.063B\&3.15±0.042B\&3.50±0.106B\&3.06±0.001B\&T3\&1.70±0.035C\&2.58±0.020C\&3.11±0.064C\&2.23±0.058C\&T4\&1.49±0.042D\&2.37±0.042D\&2.64±0.057D\&1.50±0.072D\&T5\&1.23±0.022E\&1.91±0.015E\&2.13±0.222E\&0.89±0.040E\&]
從表3可知,終花期至角果成熟末期,莖稈抗折強度均不斷增大,到4月25日最大,在脫水期不斷減少;隨著密度不斷增大,莖稈的抗折強度一般變小。但無明顯規律性的變化,甚至在高密度情況下,莖稈的抗折強度愈大。
表3 不同生育時期密度對莖稈抗折強度的影響
[品種\&處理\&抗折強度(kg/cm2)\&3月25日\&4月10日\&4月25日\&5月10日\&中雙
9號\&T1\&1.83±0.005AB\&2.36±0.009E\&2.57±0.021E\&1.83±0.025 D\&T2\&1.63±0.029D\&2.77±0.059D\&3.15±0.080CD\&1.95±0.064 BC\&T3\&1.55±0.017E\&2.85±0.142CD\&3.35±0.284BC\&1.99±0.166 A\&T4\&1.59±0.079DE\&2.99±0.079C\&3.77±0.311B\&1.97±0.199 AB\&T5\&1.85±0.022A\&2.97±0.133C\&3.52±0.122BC\&1.89±0.141 C\&湘雜
油2
號\&T1\&1.69±0.026C\&2.53±0.115E\&2.75±0.274DE\&1.60±0.426 D\&T2\&1.79±0.015AB\&2.99±0.035C\&3.18±0.096CD\&2.04±0.038 A\&T3\&1.70±0.033C\&2.96±0.021CD\&3.54±0.066BC\&1.92±0.169 B\&T4\&1.69±0.025C\&3.85±0.039A\&4.38±0.084A\&1.95±0.133 B\&T5\&1.79±0.031B\&3.40±0.031B\&3.84±0.392B\&1.65±0.161 C\&]
2.3 播種密度對產量的影響 從表4可知,在低密度條件下,產量隨播種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不同抗倒性品種的產量無顯著差異;但在高密度條件下,如在T4和T5密度時,抗倒性品種中雙9號的產量顯著大于湘雜油2號,說明中雙9號具有較強的耐密性和豐產性。
中雙9號以處理T4產量最高,顯著高于其他處理;處理T3、T2、T5產量差異不顯著,但均顯著高于T1。湘雜油2號以處理T3產量最高,顯著高于其他處理。處理T2顯著高于T4、T5、T1,但處理T4、T5、T1產量差異不顯著。
倒伏指數隨著密度增加而增大。2個品種均以處理T5最大,同一品種不同密度之間倒伏指數存在顯著差異。中雙9號倒伏指數以T5顯著高于其他處理;T4高于其他3個處理,但T1、T2、T3無顯著差異。湘雜油2號倒伏指數T5、T4差異不顯著,但均顯著高于其他處理,T3、T2、T1之間差異顯著。
表4 播種密度對產量的影響
[品種\&處理\&小區產量(kg/6.67m2)\&倒伏指數\&中雙9號\&T1\&1.3653±0.014 c\&1.00±0.00c\&T2\&1.4203±0.009b\&1.00±0.00c\&T3\&1.4333±0.009b\&1.00±0.01c\&T4\&1.4947±0.009a\&1.08±0.02b\&T5\&1.4147±0.010b\&1.21±0.03a\&湘雜油2號\&T1\&1.3813±0.006cd\&2.82±0.02d\&T2\&1.4283±0.012b\&2.86±0.02c\&T3\&1.4773±0.012a\&2.93±0.01b\&T4\&1.3893±0.016c\&2.98±0.02a\&T5\&1.3393±0.014c\&2.99±0.05a\&]
注:同一列不同小寫字母表示差異顯著(0.05水平)。
3 結論
(1)主根長與側根數目呈正相關關系,主根越長,所發的側根越多;側根數目與根粗、根頸粗呈正相關,說明油菜的發根特性是根和根莖越粗,所發的側根越多,而密度越大,側根數目越少。根粗與根頸粗呈正相關,說明根粗是根頸粗壯的基礎。
(2)隨著密度的增加,根頸粗不斷變小,單株產量不斷降低,倒伏指數不斷提高,即密度越大,倒伏越嚴重。說明抗倒伏品種的根粗明顯大于抗倒性一般的品種。本研究中,在一定密度范圍內,兩個品種的株高隨著密度增大而不斷增加,低密度和高密度之間存在顯著差異性。根莖粗和側根數目隨著密度增加而減少,且低密度和高密度之間亦存在顯著差異性。
(3)中雙9號以密度16 000株/667m2產量最高,其次是13 000株/667m2,10 000株/667m2和19 000株/667m2產量較低;湘雜油2號產量以13 000株/667m2最高,
10 000株/667m2產量較低。因此,中雙9號和湘雜油2號最適宜密度分別為16 000株/667m2、13 000株/667m2。
參考文獻
[1]田保明,袁志明,王建平.油菜莖稈抗倒伏的力學分析及綜合評價探討[J].河南農業科學,2005(3):30-32.
[2]陳新軍,戚存扣,浦惠明,等.甘藍型油菜抗倒性評價及抗倒性與株型結構的關系[J].中國油料作物學報,2007,29(1):54-57.
[3]儲若崑.關于油菜倒伏問題的初步考察[J].安徽農業科學,1981 (4):11-20.
[4]周安興,傅志強,沈建凱,等.直播密度對油菜產量及農藝性狀的影響 [J].作物研究,2009,23(3):170-171.
[5]覃啟平.移栽油菜倒伏原因及防治對策[J].作物研究,1996(3):38-41.
[6]喬春貴.作物抗倒伏的綜合指標-倒伏指數[J].吉林農業大學學報,1988,10(1):7-10. (責編:吳祚云)endprint
表2 種植密度對莖稈力學特性的影響
[品種\&處理\&抗折力(kg)\&3月25日\&4月10日\&4月25日\&5月10日\&中雙
9號\&T1\&1.93±0.034A\&3.37±0.012A\&3.89±0.012A\&3.03±0.116A\&T2\&1.64±0.037B\&3.13±0.050B\&3.58±0.055B\&2.52±0.060B\&T3\&1.35±0.041C\&2.48±0.064C\&3.17±0.064C\&1.85±0.056C\&T4\&1.10±0.042D\&2.06±0.006D\&2.45±0.017D\&1.55±0.025D\&T5\&1.04±0.026D\&1.80±0.056E\&2.05±0.114E\&1.28±0.035E\&湘雜油
2號\&T1\&2.00±0.038A\&3.54±0.017A\&3.97±0.102A\&3.52±0.049A\&T2\&1.84±0.063B\&3.15±0.042B\&3.50±0.106B\&3.06±0.001B\&T3\&1.70±0.035C\&2.58±0.020C\&3.11±0.064C\&2.23±0.058C\&T4\&1.49±0.042D\&2.37±0.042D\&2.64±0.057D\&1.50±0.072D\&T5\&1.23±0.022E\&1.91±0.015E\&2.13±0.222E\&0.89±0.040E\&]
從表3可知,終花期至角果成熟末期,莖稈抗折強度均不斷增大,到4月25日最大,在脫水期不斷減少;隨著密度不斷增大,莖稈的抗折強度一般變小。但無明顯規律性的變化,甚至在高密度情況下,莖稈的抗折強度愈大。
表3 不同生育時期密度對莖稈抗折強度的影響
[品種\&處理\&抗折強度(kg/cm2)\&3月25日\&4月10日\&4月25日\&5月10日\&中雙
9號\&T1\&1.83±0.005AB\&2.36±0.009E\&2.57±0.021E\&1.83±0.025 D\&T2\&1.63±0.029D\&2.77±0.059D\&3.15±0.080CD\&1.95±0.064 BC\&T3\&1.55±0.017E\&2.85±0.142CD\&3.35±0.284BC\&1.99±0.166 A\&T4\&1.59±0.079DE\&2.99±0.079C\&3.77±0.311B\&1.97±0.199 AB\&T5\&1.85±0.022A\&2.97±0.133C\&3.52±0.122BC\&1.89±0.141 C\&湘雜
油2
號\&T1\&1.69±0.026C\&2.53±0.115E\&2.75±0.274DE\&1.60±0.426 D\&T2\&1.79±0.015AB\&2.99±0.035C\&3.18±0.096CD\&2.04±0.038 A\&T3\&1.70±0.033C\&2.96±0.021CD\&3.54±0.066BC\&1.92±0.169 B\&T4\&1.69±0.025C\&3.85±0.039A\&4.38±0.084A\&1.95±0.133 B\&T5\&1.79±0.031B\&3.40±0.031B\&3.84±0.392B\&1.65±0.161 C\&]
2.3 播種密度對產量的影響 從表4可知,在低密度條件下,產量隨播種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不同抗倒性品種的產量無顯著差異;但在高密度條件下,如在T4和T5密度時,抗倒性品種中雙9號的產量顯著大于湘雜油2號,說明中雙9號具有較強的耐密性和豐產性。
中雙9號以處理T4產量最高,顯著高于其他處理;處理T3、T2、T5產量差異不顯著,但均顯著高于T1。湘雜油2號以處理T3產量最高,顯著高于其他處理。處理T2顯著高于T4、T5、T1,但處理T4、T5、T1產量差異不顯著。
倒伏指數隨著密度增加而增大。2個品種均以處理T5最大,同一品種不同密度之間倒伏指數存在顯著差異。中雙9號倒伏指數以T5顯著高于其他處理;T4高于其他3個處理,但T1、T2、T3無顯著差異。湘雜油2號倒伏指數T5、T4差異不顯著,但均顯著高于其他處理,T3、T2、T1之間差異顯著。
表4 播種密度對產量的影響
[品種\&處理\&小區產量(kg/6.67m2)\&倒伏指數\&中雙9號\&T1\&1.3653±0.014 c\&1.00±0.00c\&T2\&1.4203±0.009b\&1.00±0.00c\&T3\&1.4333±0.009b\&1.00±0.01c\&T4\&1.4947±0.009a\&1.08±0.02b\&T5\&1.4147±0.010b\&1.21±0.03a\&湘雜油2號\&T1\&1.3813±0.006cd\&2.82±0.02d\&T2\&1.4283±0.012b\&2.86±0.02c\&T3\&1.4773±0.012a\&2.93±0.01b\&T4\&1.3893±0.016c\&2.98±0.02a\&T5\&1.3393±0.014c\&2.99±0.05a\&]
注:同一列不同小寫字母表示差異顯著(0.05水平)。
3 結論
(1)主根長與側根數目呈正相關關系,主根越長,所發的側根越多;側根數目與根粗、根頸粗呈正相關,說明油菜的發根特性是根和根莖越粗,所發的側根越多,而密度越大,側根數目越少。根粗與根頸粗呈正相關,說明根粗是根頸粗壯的基礎。
(2)隨著密度的增加,根頸粗不斷變小,單株產量不斷降低,倒伏指數不斷提高,即密度越大,倒伏越嚴重。說明抗倒伏品種的根粗明顯大于抗倒性一般的品種。本研究中,在一定密度范圍內,兩個品種的株高隨著密度增大而不斷增加,低密度和高密度之間存在顯著差異性。根莖粗和側根數目隨著密度增加而減少,且低密度和高密度之間亦存在顯著差異性。
(3)中雙9號以密度16 000株/667m2產量最高,其次是13 000株/667m2,10 000株/667m2和19 000株/667m2產量較低;湘雜油2號產量以13 000株/667m2最高,
10 000株/667m2產量較低。因此,中雙9號和湘雜油2號最適宜密度分別為16 000株/667m2、13 000株/667m2。
參考文獻
[1]田保明,袁志明,王建平.油菜莖稈抗倒伏的力學分析及綜合評價探討[J].河南農業科學,2005(3):30-32.
[2]陳新軍,戚存扣,浦惠明,等.甘藍型油菜抗倒性評價及抗倒性與株型結構的關系[J].中國油料作物學報,2007,29(1):54-57.
[3]儲若崑.關于油菜倒伏問題的初步考察[J].安徽農業科學,1981 (4):11-20.
[4]周安興,傅志強,沈建凱,等.直播密度對油菜產量及農藝性狀的影響 [J].作物研究,2009,23(3):170-171.
[5]覃啟平.移栽油菜倒伏原因及防治對策[J].作物研究,1996(3):38-41.
[6]喬春貴.作物抗倒伏的綜合指標-倒伏指數[J].吉林農業大學學報,1988,10(1):7-10. (責編:吳祚云)endprint
表2 種植密度對莖稈力學特性的影響
[品種\&處理\&抗折力(kg)\&3月25日\&4月10日\&4月25日\&5月10日\&中雙
9號\&T1\&1.93±0.034A\&3.37±0.012A\&3.89±0.012A\&3.03±0.116A\&T2\&1.64±0.037B\&3.13±0.050B\&3.58±0.055B\&2.52±0.060B\&T3\&1.35±0.041C\&2.48±0.064C\&3.17±0.064C\&1.85±0.056C\&T4\&1.10±0.042D\&2.06±0.006D\&2.45±0.017D\&1.55±0.025D\&T5\&1.04±0.026D\&1.80±0.056E\&2.05±0.114E\&1.28±0.035E\&湘雜油
2號\&T1\&2.00±0.038A\&3.54±0.017A\&3.97±0.102A\&3.52±0.049A\&T2\&1.84±0.063B\&3.15±0.042B\&3.50±0.106B\&3.06±0.001B\&T3\&1.70±0.035C\&2.58±0.020C\&3.11±0.064C\&2.23±0.058C\&T4\&1.49±0.042D\&2.37±0.042D\&2.64±0.057D\&1.50±0.072D\&T5\&1.23±0.022E\&1.91±0.015E\&2.13±0.222E\&0.89±0.040E\&]
從表3可知,終花期至角果成熟末期,莖稈抗折強度均不斷增大,到4月25日最大,在脫水期不斷減少;隨著密度不斷增大,莖稈的抗折強度一般變小。但無明顯規律性的變化,甚至在高密度情況下,莖稈的抗折強度愈大。
表3 不同生育時期密度對莖稈抗折強度的影響
[品種\&處理\&抗折強度(kg/cm2)\&3月25日\&4月10日\&4月25日\&5月10日\&中雙
9號\&T1\&1.83±0.005AB\&2.36±0.009E\&2.57±0.021E\&1.83±0.025 D\&T2\&1.63±0.029D\&2.77±0.059D\&3.15±0.080CD\&1.95±0.064 BC\&T3\&1.55±0.017E\&2.85±0.142CD\&3.35±0.284BC\&1.99±0.166 A\&T4\&1.59±0.079DE\&2.99±0.079C\&3.77±0.311B\&1.97±0.199 AB\&T5\&1.85±0.022A\&2.97±0.133C\&3.52±0.122BC\&1.89±0.141 C\&湘雜
油2
號\&T1\&1.69±0.026C\&2.53±0.115E\&2.75±0.274DE\&1.60±0.426 D\&T2\&1.79±0.015AB\&2.99±0.035C\&3.18±0.096CD\&2.04±0.038 A\&T3\&1.70±0.033C\&2.96±0.021CD\&3.54±0.066BC\&1.92±0.169 B\&T4\&1.69±0.025C\&3.85±0.039A\&4.38±0.084A\&1.95±0.133 B\&T5\&1.79±0.031B\&3.40±0.031B\&3.84±0.392B\&1.65±0.161 C\&]
2.3 播種密度對產量的影響 從表4可知,在低密度條件下,產量隨播種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不同抗倒性品種的產量無顯著差異;但在高密度條件下,如在T4和T5密度時,抗倒性品種中雙9號的產量顯著大于湘雜油2號,說明中雙9號具有較強的耐密性和豐產性。
中雙9號以處理T4產量最高,顯著高于其他處理;處理T3、T2、T5產量差異不顯著,但均顯著高于T1。湘雜油2號以處理T3產量最高,顯著高于其他處理。處理T2顯著高于T4、T5、T1,但處理T4、T5、T1產量差異不顯著。
倒伏指數隨著密度增加而增大。2個品種均以處理T5最大,同一品種不同密度之間倒伏指數存在顯著差異。中雙9號倒伏指數以T5顯著高于其他處理;T4高于其他3個處理,但T1、T2、T3無顯著差異。湘雜油2號倒伏指數T5、T4差異不顯著,但均顯著高于其他處理,T3、T2、T1之間差異顯著。
表4 播種密度對產量的影響
[品種\&處理\&小區產量(kg/6.67m2)\&倒伏指數\&中雙9號\&T1\&1.3653±0.014 c\&1.00±0.00c\&T2\&1.4203±0.009b\&1.00±0.00c\&T3\&1.4333±0.009b\&1.00±0.01c\&T4\&1.4947±0.009a\&1.08±0.02b\&T5\&1.4147±0.010b\&1.21±0.03a\&湘雜油2號\&T1\&1.3813±0.006cd\&2.82±0.02d\&T2\&1.4283±0.012b\&2.86±0.02c\&T3\&1.4773±0.012a\&2.93±0.01b\&T4\&1.3893±0.016c\&2.98±0.02a\&T5\&1.3393±0.014c\&2.99±0.05a\&]
注:同一列不同小寫字母表示差異顯著(0.05水平)。
3 結論
(1)主根長與側根數目呈正相關關系,主根越長,所發的側根越多;側根數目與根粗、根頸粗呈正相關,說明油菜的發根特性是根和根莖越粗,所發的側根越多,而密度越大,側根數目越少。根粗與根頸粗呈正相關,說明根粗是根頸粗壯的基礎。
(2)隨著密度的增加,根頸粗不斷變小,單株產量不斷降低,倒伏指數不斷提高,即密度越大,倒伏越嚴重。說明抗倒伏品種的根粗明顯大于抗倒性一般的品種。本研究中,在一定密度范圍內,兩個品種的株高隨著密度增大而不斷增加,低密度和高密度之間存在顯著差異性。根莖粗和側根數目隨著密度增加而減少,且低密度和高密度之間亦存在顯著差異性。
(3)中雙9號以密度16 000株/667m2產量最高,其次是13 000株/667m2,10 000株/667m2和19 000株/667m2產量較低;湘雜油2號產量以13 000株/667m2最高,
10 000株/667m2產量較低。因此,中雙9號和湘雜油2號最適宜密度分別為16 000株/667m2、13 000株/667m2。
參考文獻
[1]田保明,袁志明,王建平.油菜莖稈抗倒伏的力學分析及綜合評價探討[J].河南農業科學,2005(3):30-32.
[2]陳新軍,戚存扣,浦惠明,等.甘藍型油菜抗倒性評價及抗倒性與株型結構的關系[J].中國油料作物學報,2007,29(1):54-57.
[3]儲若崑.關于油菜倒伏問題的初步考察[J].安徽農業科學,1981 (4):11-20.
[4]周安興,傅志強,沈建凱,等.直播密度對油菜產量及農藝性狀的影響 [J].作物研究,2009,23(3):170-171.
[5]覃啟平.移栽油菜倒伏原因及防治對策[J].作物研究,1996(3):38-41.
[6]喬春貴.作物抗倒伏的綜合指標-倒伏指數[J].吉林農業大學學報,1988,10(1):7-10. (責編:吳祚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