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生明+徐玉冰
摘 要:日光溫室同一栽培模式連續(xù)種植,難以實現合理化輪作,土壤連作障礙日趨嚴重,早春黃瓜結瓜盛期出現死棵現象,秋延遲番茄受到黃化曲葉病毒的影響而減產甚至絕收,嚴重影響種植戶的收入和生產積極性。通過日光溫室標準化改造、土壤太陽能高溫消毒、嫁接技術、選用抗病毒品種、推廣“兩網一膜”技術、普及物理防治技術等安全高效生產措施,取得了良好的經濟、生態(tài)和社會效益。
關鍵詞:“兩網一膜”;綜合調控;平衡施肥;抗逆性
中圖分類號 S6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18-64-02
徐州市銅山區(qū)棠張鎮(zhèn)是有30a以上種菜歷史的老菜區(qū),傳統種植模式是日光溫室早春黃瓜—秋延后番茄。連作障礙嚴重,造成減產甚至絕收。2012年4月,銅山區(qū)農委承擔了“省級設施蔬菜高效創(chuàng)建項目”,將該鎮(zhèn)原有20hm2簡易日光溫室改建成標準(蘇式)日光溫室、采用石灰氮太陽能高溫消毒、種植模式改進為標準日光溫室早春嫁接黃瓜-秋延后抗病毒番茄、并配備卷簾機、保溫被、防蟲網、遮陽網、二氧化碳發(fā)生器、補光燈,滴灌,溫室娃娃,粘蟲板,殺蟲燈等設施生產所需的先進設備,達到了用藥量減少、單產提高、品質改善和收益提高的試驗效果。
1 品種選擇
早春黃瓜主要品種為津優(yōu)35、博杰603、津典301等。通過嫁接育苗進行栽培;秋延后番茄主要采用浙粉702、瑞星5號、東方美2號、金棚11、蘇粉11等抗病毒品種。
2 茬口安排
(1)早春黃瓜12月下旬育苗,2月上旬定植,3月上旬根瓜開始上市,6月底拉秧。
(2)秋延后番茄7月上旬育苗,8月上旬定植,4穗果打頂,11月上旬開始上市,翌年1月上旬拉秧。
3 合理密植
(1)黃瓜采用大小行栽培,大行距80cm,小行距65cm,株距25~30cm,667m2留苗3 000株左右。
(2)番茄移栽前,按照畦壟面寬70~75cm、溝寬40cm、壟高15~20cm作成畦;按照株距25cm、行距70cm定植,雙行移栽,667m2栽3 300株左右。
4 安全高效栽培新技術
4.1 黃瓜嫁接技術 采用云南黑籽南瓜作砧木,在黃瓜第一片真葉半展、砧木子葉平展時采用靠接法嫁接。利用黑籽南瓜強抗病性,能夠降低連作障礙的發(fā)生,同時瓜條長而勻直。
4.2 太陽能高溫悶棚技術 6月下旬黃瓜拉秧后,及時清潔田園,每667m2施腐熟有機肥5 000kg和石灰氮75kg或者棉隆30kg。深翻土壤25~30cm,作成寬1.2~1.5m的畦。然后灌水,灌水量以土壤處于飽和水分狀態(tài)為宜,目的是使土壤處于高溫缺氧狀態(tài),有利于消滅病蟲草害,加速有機質腐熟。再用地膜將畦面覆蓋壓實。同時蓋上大棚薄膜密閉,盡量提高地溫。8月初掀開大棚和地膜,保持露地狀態(tài)。有利于降低地溫促進微生物活動。
4.3 “兩網一膜”技術 番茄育苗期間,廣泛采用遮陽網、防蟲網、防雨膜(兩網一膜)覆蓋育苗;推行物理防治與化學防治相結合,有效控制蚜蟲和煙粉虱危害,從而控制各型病毒病的發(fā)生,取得較好的防治效果。通過連續(xù)2a 的種植表現,這種遮陽避雨防蟲技術的應用對于減少番茄黃化曲葉病毒的發(fā)病效果顯著,值得大面積推廣。
4.4 膜下暗灌技術 日光溫室內采用膜下滴灌技術。既保證了作物對水分的需求,又減少了由于大水漫灌造成的土溫驟降和設施內空氣濕度驟升的可能,利于保持植物根系周圍溫度的穩(wěn)定,減少濕度過大引發(fā)的病害,有利于作物的健康生長。
4.5 平衡施肥技術 結合滴灌技術的使用,將每次追肥所需肥料按照比例混合后倒進蓄水池內,經過攪拌、充分溶解和凈化后,利用高度壓差進行一體化澆水施肥。
4.6 人工補光技術 在日光溫室內布2行電線,每隔2~3m安裝一個60W的白熾燈泡,距離地面1.8~2.0m,12月初開始補光,1月初結束。每天下午17∶00至19∶00。
4.7 物理防蟲技術 通過懸掛溫室娃娃、粘蟲板,安裝殺蟲燈等設備,有效降低了單位面積的蟲口數,阻斷了蚜蟲、煙飛虱的傳播途徑,減少了用藥量,實現了安全生產。
5 產量與效益
(1)早春黃瓜3 000株/667m2左右,單株結瓜3.2kg,平均畝產9 600kg,2013年市場平均價格2.2元/kg,產值21 120元/667m2。而早春黃瓜不采用嫁接栽培的一般會從4月中旬開始陸續(xù)死棵,667m2產量一般在5 000~6 000kg左右,商品性也沒有嫁接黃瓜好,批發(fā)價一般低于嫁接瓜0.2元/kg左右,667m2產值一般在12 000元左右。
(2)秋延后番茄3 300株/667m2左右,單株結果數11個,平均單果重200g,平均667m2產7 260kg,2013年平均價格3.4元/kg計算,平均產值可達24 684元/667m2。秋延后番茄若采用常規(guī)品種,TY病毒的發(fā)病率會在20%~50%,產量一般在4 000~5 000kg/667m2,后期由于低溫造成著色較差,商品性降低,667m2產值15 000元左右,明顯低于抗病毒品種。
(3)全年產值45 804元/667m2,扣除各種農資成本35%左右,每667m2純收入在29 770元左右。由于新模式中黃瓜和番茄的產量和價格相對于其他蔬菜更穩(wěn)定,所以這種種植模式能被更多的菜農接受并逐漸推廣。
6 本技術(模式)推廣要點
6.1 綜合應用新技術 早春黃瓜嫁接栽培、膜下滴灌及水肥一體化、二氧化碳施肥、溫光氣熱等環(huán)境綜合調控、平衡施肥等措施增加植株的抗逆性,有效控制病害發(fā)生,延長上市期,提高產量。
6.2 太陽光高溫消毒 黃瓜拉秧后667m2施1~2t碎麥秸和石灰氮75kg。深翻、作畦、覆膜、灌水、密封悶棚,對土壤進行高溫消毒,消滅土傳病害的傳染源。
6.3 廣泛使用物理防治 秋延后番茄通過引進抗病毒品種、采用“兩網一膜”育苗、防蟲網配粘蟲板防治煙粉虱、增施氨基寡糖素等增強植株抗逆性、前期在控制旺長的基礎上使用遮陰網分段遮陰等措施控制黃化曲葉病毒的發(fā)生。中后期通過平衡施肥、減陰增光、病蟲害綜合防治等措施來提高產量與商品性,以取得更高的經濟效益。
7 推廣應用中應注意的問題
(1)嫁接黃瓜栽培時宜淺不宜深。接穗與砧木的接口離地面2cm以上,且定植活棵后對接穗生出的次生根及時抹除,以防嫁接失敗。
(2)秋延后番茄必須選用抗病毒品種。育苗時使用“兩網一膜”覆蓋,做好煙粉虱的防治,預防病毒病的發(fā)生。抗TY病毒品種易感染番茄灰葉斑病,可以通過合理施用中微量元素肥料(尤其是鉬肥),控制棚內濕度,認準病害,對癥合理用藥等措施來應對。
(3)生產過程中必須落實膜下滴灌與水肥一體化措施,嚴格控制好棚內溫濕度,減少病害的發(fā)生。
(責編:徐煥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