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民
摘 要:當前,畜牧業正處于從傳統畜牧業向現代畜牧業轉型的關鍵時期,畜產品質量安全隱患突出,養殖業環境污染加重,疫病防控形勢嚴峻,突出原因在于管理不規范,水平落后。該文為認真貫徹落實《畜牧法》和《動物防疫法》,從養殖場建設、完善生產管理、疫病防控、污染防治等方面進行了闡述,以期達到加強畜禽養殖管理,規范畜牧業生產行為,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畜禽;養殖場;規范管理
中圖分類號 S8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18-120-02
貫徹落實《畜牧法》和《動物防疫法》,加強畜禽養殖管理,規范畜牧業生產行為,依法科學使用飼料、獸藥,切實保障畜禽產品質量和安全;改善養殖條件,控制養殖業的環境污染;健全檔案記錄制度,有效防控重大動物疫病;促進畜牧業可持續發展。
1 養殖場建設
1.1 選址條件 (1)符合《動物防疫條件審核辦法》的要求。(2)養殖場應建在地勢高燥、背風向陽和村莊的下風向,且未被污染和沒有發生過疫情的地方。(3)養殖場公共設施方面實現 “三通”,即水通、電通、路通,道路便利,水源充足,水質符合養殖要求。
1.2 規劃布局 (1)養殖場建設規劃布局要科學合理,既有利于生產管理,又便于動物防疫。管理區、生產輔助區、生產區處于上風向,廢棄物處理區處于下風向。(2)場區周圍建有圍墻或其他隔離設施。(3)場區出入口處設置與門同寬,長4m,深0.3m以上的消毒池,場區入口處設置消毒室,并配置消毒設備設施。(4)生產區、管理區與廢棄物無害化處理區分開,并有隔離設施;生產區入口處設置更衣消毒室,各棟舍入口設置消毒池或者消毒墊;有良好的采光、通風設施設備,圈舍地面和墻壁選用適宜材料,以便清洗消毒。凈道、污道分開;生產區內各養殖棟舍間距離在8m以上或者有隔離設施。(5)獸醫室應配備疫苗冷凍(冷藏)設備、消毒和診療器械,或者有獸醫機構為其提供相應服務。(6)建有相對獨立的引入動物隔離舍和患病動物隔離舍。(7)建有與生產規模相適應的無害化處理、污水污物處理設施設備。
2 完善生產管理
2.1 管理制度 養殖場應當建立健全生產管理制度,包括:畜禽出入場管理制度;獸藥、飼料和飼料添加劑使用管理制度;衛生防疫制度;消毒制度;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制度;疫情監測報告制度;檢疫申報制度等。
2.2 品種引進 (1)跨省引進種用、乳用動物,應當辦理審批手續,經審批后方可引進;引進的種用、乳用動物應當附具有引種證明、動物檢疫合格證明和對方的《種畜禽生產許可證》證明,并按規定進行隔離觀察。(2)跨省引進用于飼養的非種用、乳用動物應當附有動物檢疫合格證,到達目的地后,飼養者或貨主應在24h內向縣動物衛生監督所報告,并接受監督檢查。(3)省內引進用于飼養的非種用、乳用動物應當附有動物檢疫合格證明。
2.3 投入品使用管理 應當嚴格按照國家規定的安全使用規范,科學、合理使用獸藥、飼料、飼料添加劑。(1)禁止使用假劣獸藥和國家明令禁止的獸藥、飼料和飼料添加劑及其他投入品。(2)使用的飼料應符合有關規定標準,不得使用發霉變質的飼料。使用的飼料添加劑,必須有產品生產許可證,產品批準文號,并在有效保質期內。(3)使用的獸藥應當具有GMP認證號、生產許可證號、產品批準文號。購買獸藥應當從取得《獸藥經營許可證》的單位購買。使用獸藥時應嚴格按照說明書使用,不得隨意加大用藥量。有休藥期規定的,嚴格遵守休藥期規定。不得將原料藥添加到飼料及動物飲水中,或者直接飼喂動物。不得將人用藥品用于動物。
2.4 消毒及無害化處理 (1)規模養殖場應實行封閉管理,外來人員、車輛及其他物品進入場區應嚴格消毒。生產人員進入生產區應更衣、消毒。(2)場區周圍、場區內、用具器械以及飲用水應定期消毒;應根據疫病流行情況調整消毒方法。消毒藥應交替使用;消毒池和消毒墊應定期更換消毒藥液,保證正常使用。(3)病死畜禽嚴禁出售、食用或隨意亂仍,應按規定進行焚燒、深埋、消毒等無害化處理。
2.5 規范建立養殖檔案 畜禽養殖場應當建立養殖檔案,載明以下內容:畜禽的品種、數量、繁殖記錄、標識情況、來源和進出場日期;飼料、飼料添加劑、獸藥等投入品的來源、名稱、使用對象、時間和用量;檢疫、免疫、消毒情況;畜禽發病、死亡和無害化處理情況;國務院畜牧獸醫行政主管部門規定的其他內容。
3 疫病防控
3.1 有完善的動物防疫制度 重大動物疫病實施強制免疫,飼養動物的單位和個人應當依法履行強制免疫義務。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豬藍耳病、豬瘟等重大動物疫病的群體免疫密度應保證在100%,群體免疫抗體合格率保持在70%以上。經強制免疫的動物,應建立免疫檔案,加施畜禽免疫標識,實行可追溯管理。
3.2 一般疫病預防 (1)科學制定免疫程序。(2)免疫疫苗的采購、使用、保存、處置應當遵守獸用生物制品的管理規定。強制免疫疫苗實行政府采購。非強制免疫生物制品應向具有生物制品經營資質的單位購買。嚴格按免疫操作規程進行免疫,做好疫苗的保存、使用及其廢棄物的處置。
3.3 檢疫與監測 從事動物飼養的單位和個人,應按規定申報檢疫,配合畜牧獸醫部門做好檢疫與疫病監測工作。(1)乳用、種用動物及其精液、種蛋以及參加表演的動物調出前應提前15d申報檢疫;出售、運輸的動物產品和供屠宰或繼續飼養的動物,應提前3d申報檢疫。(2)嚴禁銷售或食用病害動物及產品。(3)規模養殖場應當配合畜牧獸醫部門進行畜產品安全監測、防疫監測和疫病監測等工作。
3.4 疫情處置 (1)發現疑似重大動物疫病,應及時隔離病畜禽,并立即向當地動物防疫機構報告,不得遲報、瞞報、謊報疫情。(2)確診為重大動物疫病時,養殖場應配合當地政府按國家有關規定,采取封鎖、撲殺、無害化處理、消毒、緊急免疫接種等強制性措施,迅速控制、撲滅疫情。(3)確診為一般動物疫病時,應在當地動物防疫機構的指導下,采取隔離、消毒、無害化處理、緊急免疫接種等綜合防治措施,及時控制和撲滅疫情。(4)采集、保存、運輸動物病料和重大動物疫情的通報公布應遵守《動物防疫法》的規定。
4 污染防治
4.1 防治原則 畜禽污染防治應遵循減量化、無害化和資源化綜合利用的原則,做到達標排放或實現資源化綜合利用。
4.2 設備設施要求 畜禽養殖場應當具有與養殖規模、類別相適應的畜禽糞便、污水、污物、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設施設備。具有固定的畜禽糞便儲存、堆放設施和場所,并有防雨、防滲漏、防溢流措施。排水系統應實行雨污分流制,廢水系統采取明溝布設。
4.3 廢棄物處理與利用 (1)畜禽糞便污水不得向環境中直接排放,經治理后向環境中排放應當符合《畜禽養殖業污染物排放標準》的規定。(2)實行種養結合,發展生態農業。利用養殖場周邊的農田、林地使之消納,有效還田利用。(3)中小型規模養殖場宜采用“高溫好氧堆肥工藝”或“生物發酵工藝”生產有機肥,或采用“厭氧發酵工藝”生產沼氣。 (責編:張長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