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世雄+向凱
2014年7月21日上午,30名來自陜西榆林市和21名來自云南勐臘縣的初中英語教師到達北京,參加由中國扶貧開發協會和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聯合舉辦的教育扶貧項目——“貿大高遠在線農村初中英語教師培訓計劃”培訓班。該項目是中國扶貧開發協會和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在教育扶貧領域開展的首次合作。
農村英語義務教育窘境
此次來京培訓的有云南省勐臘縣的21名教師。勐臘是云南最南端的一個邊境縣,東部和南部與老撾接壤,西部與緬甸隔江相望。勐臘是個少數民族聚居縣,共有26個少數民族在那里繁衍生息,少數民族人口約占全縣總人口的72%。
據勐臘縣教研室英語教研員余俊梅介紹,勐臘的中、小學生中大約有八成是少數民族學生。少數民族學生除了本民族語言,還要學漢語,而作為“第三語言”的英語,對他們來說,學習難度更大。她說,同樣的教學內容,老師教城里的學生只需要一個課時,但教少數民族學生要用兩個課時才能完成。
“我們那兒學生的英語成績普遍比較低,肯定會影響最后的總成績。我們的學生參加高考,有的數理化平均每門都超過120分,但英語只有三、四十分,拉低了總成績。”——馬剛強,這位在陜西榆林市子洲縣駝耳巷鄉九年制學校執教7年的英語老師,對于當地英語教育的現狀也憂心忡忡。
此次項目啟動儀式上,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云南勐臘縣掛職副縣長李衛剛透露了一組數字,今年勐臘縣700多人參加高考,一本上線7人,二本上線三十幾人,本科上線率僅有5%左右。
農村的英語義務教育為何如此落后?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副司長葛振江認為,教師是教育事業發展的基礎,是提高教育質量、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關鍵,農村教師隊伍建設尤其是重中之重。近年來,教育部門雖然通過實施特崗計劃、師范生免費教育計劃、國培計劃、健全校長教師輪崗交流機制、實行集中連片地區鄉村教師補助政策等一系列重大措施,使得農村教師隊伍建設取得了積極進展。但由于我國各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發展存在較大差距,農村教師仍然是教師隊伍建設的薄弱環節。
來自勐臘縣勐侖中學的劉明仙老師很贊同這一觀點。這位在農村英語教師崗位上奮斗了22年的一線教師,上英語課時大多數時間講的還是漢語,因為“用英語講了學生聽不懂,還得再用漢語講一遍,時間緊、任務重,所以有的時候直接就用漢語講了”。他說,自己學校的學生參加高考時,滿分150分的英語試卷,有的學生只能得二、三十分,很影響升學總成績。
課堂上沒有良好的英語教學環境,課后也面臨著英語無用的尷尬。余俊梅說,少數民族地區有些家長對孩子的學習關心不夠、支持不夠、幫助不夠,學生缺乏學習的動力。有的學生直接問老師:“學英語有什么用?是不是我回家了栽茶樹的時候跟茶樹說?”勐臘縣沒有工業經濟支撐,很多孩子學習了一段時間之后是要回家務農的,或栽茶樹,或割橡膠,他們通過求學走出農村的路子還沒有完全趟開。
榆林農村的義務教育也面臨著同樣的窘境。馬剛強向記者介紹了他所在學校今年的中考成績:“初中每個年級一個班,一個班十來個人。今年初三畢業班有16人參加中考,考上高中的大概占一半,剩下的一半只能去學一門技術或外出打工,從此放棄學業。”
一個新型英語教師培訓平臺
此次在北京啟動的“貿大高遠在線農村初中英語教師培訓計劃”,為的就是解決農村的英語教師自身教學能力不足的難題,以滿足農村英語教育的需要。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副校長劉亞介紹,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以雄厚的師資力量,結合“貿大高遠在線”的在線英語學習與培訓解決方案,以貧困地區初中英語教師為對象,采用混合式語言培訓方式,于今年暑期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進行為期一個月的面授培訓,并為全體學員提供為期一年的Speexx在線英語學習與培訓解決方案,培訓期間的全部費用由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承擔。另外,學校還聘請了來自北京師范大學、北京教育學院、人大附中、北京五中、北京立新學校等單位的專家、外教與老師進行集中授課和“實戰”研討。在具體培訓方面,將以問題為導向設置模塊化培訓內容,采用集中面授與在線培訓相結合的模式。
此外,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為此次來參加培訓的老師們制訂了一份詳實的“學員手冊”。手冊內容包括培訓實施方案及課程表、教師簡介、管理規定、安全須知、應急預案、生活指南等。還相應地配備了班主任,由學校繼續教育學院的老師擔任,兩省各選出一名領隊和一名班長,協助管理學員和開展教學活動。
中國扶貧開發協會副會長郭東坡在啟動儀式上表示,中國扶貧開發協會一直致力于提升貧困地區,特別是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水平。這次與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合作,學校方面特別提出“兩個需要”,即“貧困地區中學英語教師有何需要”與“需要什么樣的農村中學英語教師”,這“兩個需要”有的放矢,針對性強。
協會副會長谷永江則指出,中國扶貧開發協會和對外經貿大學開展教育扶貧項目,應充分發揮各自優勢,提高貧困地區英語教師的綜合素質、英語專業能力和課堂教學能力,合作培養富有創新精神的復合型、應用型農村英語教師,讓教育扶貧效果切實做到實效與長效,并最終服務于貧困地區農村初級中學英語教育。
培訓班啟動儀式結束后,51名老師正式開始了在貿大的學習,第一堂課是由來自美國的外教Adeliya帶來的口語課。下午,在學員們完成一天的課程后,本刊記者采訪了部分學員,詢問他們來京參加培訓和上外教課的感受。
《中國扶貧》:外教Adeliya的教學有什么新鮮之處?
付鵬舉(陜西榆林瓜園則灣鄉九年制學校):老師放開讓我們進行交流,自己講得很少,讓底下的學員們相互交流,這個教學新觀念還是值得參考的。
馬剛強(陜西榆林駝耳巷鄉九年制學校):他讓我們分組練習,今后我也可以讓我的學生分成小組對話。
《中國扶貧》:回到你們自己的學校,可以嘗試讓學生們這樣分組練習嗎?
付鵬舉:在我們那兒應該很難實行,沒有這樣的氛圍。再者學生有的學習好,有的學習不好,很難進行下去。
余俊梅(云南勐臘縣教研室英語教研員):最關鍵的一點是,學生連最基本的語言詞匯、句型都沒掌握,哪來的語言輸出?學生根本就不會說,怎么能用英語去完成這樣的任務呢?而詞匯、句型的學習又是一個相對枯燥的過程,學生沒有耐心,有的時候老師的方法也不得當,最后就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
《中國扶貧》:在你們的教學中,有電腦網絡或電子詞典等教學輔助工具嗎?
馬剛強:電子詞典只是一種學習工具,跟與人交流不一樣,對學生的幫助也有限。
付鵬舉:可能縣城的學生家里才有電腦,農村基本沒有電腦。
余俊梅:電子詞典,一個是學生買不買的問題,還有一個是買了用不用的問題,基本上對學生的幫助不大。
《中國扶貧》:作為一名農村英語老師,你們目前面臨的最大困難是什么?
馬剛強:最大的困難是,英語教學跟語文、數學教學相比,沒有課外學習的氛圍,僅僅是課堂上45分鐘的學習。在城市里,可以有外教練習口語,而農村的學生下課了根本就沒有說英語的環境。
劉明仙(云南勐臘縣勐侖中學):邊疆少數民族的英語老師特別難當,一方面是學生缺乏學習英語的意識,另一方面是農村學生的家長對孩子英語學習的關心不夠。另外,教材也不適合農村,比如現在我們使用的聽力教材,題型什么的就跟高考的聽力完全不一樣。而且,以我們學生目前的英語水平來說,教材的整體難度還是太大了,需要有更適合農村的教材。
《中國扶貧》:在這里接受培訓,你們最想學到的是什么?
余俊梅:如何讓教學思想、教學方法結合我們當地的實際和學生的需求。另一方面,想找到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的辦法。
付鵬舉:想找到激起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因為我們那兒的學生普遍學習興趣不高。在這次培訓的第一堂課上,我學到了要懂得學生的心理,要和他們建立朋友關系。
《中國扶貧》:你們學校和當地教育系統對這次培訓做了怎樣的準備?
付鵬舉:這次來北京培訓,我們縣教育局和學校領導都很重視,來參加培訓的老師都是經過投票選舉或公開競爭挑選出來的。
馬剛強:我們學校有四名英語老師,這次來培訓的就我一個。培訓回去之后,學校領導會組織一個交流會,就是要把在這里學到的新思想、新方法跟其他老師交流。所以,我一定會認真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