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琳
(深圳大學城圖書館,廣東深圳518055)
2009年6月14日“深圳文獻港”正式開通,其由深圳圖書館、深圳大學城圖書館(深圳市科技圖書館)、深圳大學圖書館、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圖書館聯合創建而成,是深圳市科技、教育、情報及參考咨詢的數字文獻中心和網絡資源平臺。該平臺讓分布于各個圖書館不同權限的學術資源,能夠實現統一集中的搜索獲取入口,以便最大程度方便讀者搜索獲取。[1]本文通過對深圳文獻港近幾年文獻傳遞服務的數據進行統計和可視化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對深圳文獻港的進一步發展提出建議。
2009年5月深圳文獻港開始在全市范圍內宣傳推廣,當時該服務還處于摸索和起步階段,經過近三年的發展,文獻申請數量逐年呈倍數級遞增趨勢。這一數據反映出隨著深圳文獻港的發展,其為深圳學術研究與科研發展、面向研究人員提供的信息咨詢、參考服務、專題研究等多種服務的需求程度逐漸加深;同時隨著文獻傳遞方式和文獻傳遞渠道的拓展,使得文獻滿足率從2010年的49.95%上升至2012年的88.02%(詳見表1)。
通過統計讀者申請文獻類型,可以系統地了解讀者的信息需求,分析信息資源結構是否合理,從而在資源訂購時有針對性地豐富該類文獻內容,提高資源利用率。表2可以看出,讀者對期刊文章的需求量比例最大達到60%-70%,學位論文次之,會議論文需求位居第三。由于期刊文獻出版周期短,發文速度快,文獻數量大,信息內容新穎豐富,能夠滿足讀者獲取最新信息內容的需求;學位論文理論性和系統性較強,內容專一,闡述詳細,具有一定的獨創性,它們有助于讀者深入開展學習與撰寫論文,因此表現出具有較大的需求量。[2]在信息資源采購時可根據上述情況適應調整購置經費比例。

表1 2009-2012年申請文獻數量

表2 2009-2012年申請文獻類型
深圳文獻港是由公共、科技、高校三種類型圖書館聯合建成,各個館的電子資源互補性很強。比如深圳圖書館電子資源具有面向公眾、面向特定的行業的特色;而深圳大學圖書館電子資源是面向教學、科研、多學科的;大學城圖書館則由于服務對象為駐城內的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和哈爾濱工業大學研究生院所以信息資源主要集中在外文資源和學術資源上。[3]截止到2012年底,深圳圖書館可用數據庫39種,深圳大學圖書館可用數據庫102種,深圳大學城圖書館可用數據庫227種。
通過統計,深圳文獻港中文文獻信息來源和外文文獻信息來源,主要出自下列20個數據庫且各成員購買情況如下,利用可視化軟件Ucinet處理后可以得出下述兩圖例。

圖1 中文文獻信息來源庫可視化圖

圖2 西文文獻信息來源庫可視化圖
通過上述圖例可以看出,中文數據庫方面:如圖1所示,各成員館購買的數據庫中有少量重疊,其處于中央地位的“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萬方數據資源系統”“中國重要報紙全文庫”等學科綜合性較強的電子資源各成員館均有購買;而外文數據庫方面:如圖2所示,由于采購成本、專業層面等限制,各成員館在采購時高度配套其專業學科方向,側重點各不相同,所以外文數據庫重疊度低。這樣既大幅提高了文獻信息資源的利用率,又大量節省了各館的采購資金,充分發揮了相互間資源互補的優勢。
通過對深圳文獻港近三年的數據信息的統計和分析,如何讓各館資源在更大的范圍內服務讀者、在更高的層次上去打造“深圳圖書館之城”為民服務的品牌,筆者認為可以從下面幾方面入手:
在網絡環境下,訪問電子資源人們可以不受時間、地域的限制,足不出戶就能十分方便、快捷地查詢、檢索和獲取網上的信息。[4]深圳文獻港文獻傳遞服務是“深圳圖書館之城”推廣的一項新的服務,雖然開展4年多了,在各成員館的網頁上也有相關服務介紹,但仍然有許多讀者不知道這項服務。因此,各館有必要通過多種形式向讀者宣傳文獻傳遞服務。例如,編寫相應宣傳冊發放給讀者;利用講座或培訓機會向讀者推廣;積極開展各種層次的開發,提供多種層次的服務。通過各種途徑讓更多讀者熟知深圳文獻港的功能、訪問方式,以促進電子資源得到更充分、有效的利用。
深圳文獻港開通之前各成員館的信息資源采購都是獨立行事,這種狀況根本無法進行信息資源的共建共享。為保證深圳文獻港順利建成以及持續發展,成立了合作領導小組來進行協調與決策。領導小組由合作館館長或主管副館長組成,職責是制定項目發展規劃、建設目標、實施方針以及技術路線等。領導小組下設工作小組,由各館指定專人組成,負責具體各項工作的建設與開展。[5]信息資源采購組其職責是統籌規劃深圳文獻港的信息資源共建,負責制定深圳文獻港學科建設的分工合作方案及中外文電子圖書、數據庫等;協調有關規定和細則,并監督執行相關工作,遇到問題及時協商解決,使信息資源共建落到實處。例如,我們可以把綜合性較強的諸如“萬方數據庫”“超星數字圖書館”“北大方正阿帕比”等數據庫由深圳圖書館這類面向公眾的公共圖書館采購;一些學術文獻和外文文獻的專業性數據庫則由深圳大學城圖書館負責。
除了利用各成員館現有的信息資源服務讀者,還應拓寬文獻獲取渠道,積極與各級文獻保障中心建立多種模式的館際互借和文獻傳遞網絡,以最大限度地滿足讀者的各種文獻信息需求,提高文獻傳遞的滿足率。例如深圳大學圖書館是CALIS(全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系統)的成員館,與CALIS建立了原文傳遞與館際互借合作協議。為了充分發揮資源共享和提供深圳市科技文獻信息保障能力,深圳大學城圖書館建立了NSTL(國家科技文獻中心)深圳服務站。為了鼓勵更多的讀者利用文獻傳遞服務,各成員館還積極加強補貼政策,如深圳大學城圖書館讀者在注冊成為NSTL深圳服務站用戶時,免費為每一位補貼100元試用費,讀者可以通過此補貼自行支付文獻傳遞費用,從而獲取自己所需文獻。實行補貼政策后極大地激發了讀者自行利用文獻傳遞的需求,這樣既增強了讀者獲取文獻的時效性,又使信息資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信息咨詢人員是深圳文獻港工作的核心,提高他們的專業水平是滿足讀者文獻需求的關鍵。因此,必須加強信息咨詢人員隊伍的建設。一方面,各成員館應選取一批專業知識和業務能力較強的館員承擔此項工作;另一方面,加強人員隊伍的繼續教育學習。由于信息資源傳遞任務涉及到多方面的技術能力,如網絡信息技術能力、一定的外語水平等,只有通過不斷教育學習才能在更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務。最后,應該做好日常統計匯總工作,以便為深圳文獻港更好地發展提供理論依據。
〔1〕周明明.深圳三大圖書館合力創建“深圳文獻港”[J].圖書館論壇,2009(6):230
〔2〕胡小飛,梁紅妮,何曉萍.網上文獻傳遞服務的定量與對策——以南昌大學為例[J].情報理論與實踐,2008(5):758
〔3〕“區域性圖書館合作發展座談會”實錄[J].公共圖書館,2009(2):16
〔4〕電子文獻[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291548.htm[2014-03-15]
〔5〕魏建華.開放合作、保障共享、提升服務——“深圳文獻港”建設思路[J].公共圖書館,2009(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