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亞平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總任務,標志著我國新的“改革窗口”已經開啟,必將引發一系列更深更廣的系統性改革,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更好更快發展。在這一重要歷史機遇期,湖北應爭取戰略主動,抓住機遇,以改革促發展、以創新謀突破,加快“建成支點、走在前列”的戰略步伐。
湖北36年的發展歷程證明改革是發展的根本途徑
改革開放以來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湖北的發展始終是在不斷解放思想、突破陳規、把握機遇、創新機制的前提下取得的,可以說,沒有改革就沒有湖北的發展。
改革初期,湖北奮勇探索,努力破除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各種障礙因素,實現了良好的開局。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在解放思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精神指引下,湖北人民大膽地撥亂反正,探索改革開放的新舉措。在農村,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行了生產資料與經營權的有效結合;在城市,以企業擴權為試點探索經濟體制改革。沙市成為全國第一個經濟體制改革試點城市,改革工業管理體制,實行工業改組和聯合,為全國城市綜合改革提供了有益經驗。武漢作為全國第一個經濟體制綜合改革試點省會城市,率先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成為全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實驗田”和“排頭兵”。
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在東部沿海快速發展的大環境下,湖北在全國范圍內的經濟影響力和輻射力呈現弱化趨勢。1985年以后,湖北在全國工業中的比重下降,湖北工業產品在全國的市場占有率也隨之下降。面對新形勢、新挑戰,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重新認識湖北省情的新要求。經過認真調研和充分吸收專家意見,省委、省政府在1987年12月召開的湖北省委四屆八次全會上正式提出了“在中部崛起”的戰略構想。1988年12月召開的湖北省第五次黨代會再次確認并要求進一步完善這一戰略。這一時期湖北發展戰略的調整與創新取得了較好成效,初步扭轉了改革開放初期湖北經濟增長速度一直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的局面。
1992年,黨的十四大確立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湖北迅速掀起了思想大解放的熱潮,大力推進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在國有企業中初步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探索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開創了全國國有資產監管營運體系“三大模式”之一的“武漢模式”;提出實施“科教興鄂”戰略,明確要求以科技、教育為支撐,提高國民經濟的整體科技水平。在這一系列改革舉措的推進下,湖北經濟發展加速,在1994年趕上了全國平均水平。從1994年年底開始,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開始提出要加快實現“湖北振興崛起”,向經濟強省發展的跨越式戰略構想。湖北省委始終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使全省國民經濟保持了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開創了湖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新局面。
進入新世紀以來,國家在繼實施“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以后,正式提出了“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開啟了新的發展階段。在此前后,湖北抓住這一機遇,在2002年明確提出建設武漢城市圈的戰略部署,同時還明確提出“走工業興省之路”,拉開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振興湖北的序幕。經過10多年的發展,湖北“1+8”城市區域一體化的發展態勢已經形成,以國家光電子信息產業基地——武漢光谷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工業強省的地位正在逐漸形成。
30多年的發展實踐雄辯地告訴我們,搶抓機遇,以改革為動力,將各種有利條件和因素變成發展合力,是湖北能夠不斷取得經濟社會建設成就的根本途徑。
全面深化改革是湖北“十年黃金期”的發展驅動力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要求,到2020年,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決定性成果,形成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從時間上說,全面深化改革的時間表與湖北省第十次黨代會提出的“十年黃金期”高度吻合。湖北應該緊緊抓住這一次“新起跑線”機遇,以更大決心和勇氣全面推進各領域改革。
湖北綜合優勢明顯,深化改革能進一步發揮和凸顯湖北的優勢。湖北位居中部,既是全國重要的商品農業基地,又是重、輕工業門類較為齊全的綜合性工業基地,在全國東西互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戰略地位;湖北處在長江中游,是拉動長江中游經濟圈發展的核心區域;湖北在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打下了良好的發展基礎;國家實施的“中部崛起”戰略,正著力發揮中部地區承“東”啟“西”的作用;中央明確提出的依托長江打造中國新的經濟支撐帶,給湖北帶來不少政策優惠;高鐵時代、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也使湖北作為“九省通衢”和“科教大省”的地區優勢更加突出。
湖北“一元多層次戰略體系”的發展格局基本成型,深化改革能進一步激活湖北的發展活力。2003年湖北省委、省政府正式提出,將襄陽、宜昌定位為省域副中心城市,要求逐步形成以武漢大都市圈為龍頭、襄陽大都市區和宜昌大都市區為兩翼的“三足鼎立”發展態勢。2007年12月,國務院批準武漢城市圈為全國“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湖北省也立足省情,提出了建設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和加快湖北長江經濟帶新一輪開放開發的戰略構想,形成了“兩圈一帶”發展戰略。2014年2月,湖北省又增加“漢江生態經濟帶”,使發展戰略升格為“兩圈兩帶”。在近幾年的發展中,省委、省政府積極推進“一主兩副”中心城市帶動戰略和“四基地一樞紐”產業發展戰略,先后啟動建設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大別山革命老區和武陵山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試驗區和仙洪新農村建設、鄂州城鄉一體化發展、貧困山區縣市脫貧奔小康等一系列重要載體,并相繼把各市州關系全局的發展戰略納入省級戰略體系,最終形成覆蓋全省、統籌集成的一元多層次戰略體系。“一元多層次戰略體系”是長遠規劃,要讓其保持活力、發揮效應,離不開深化改革這一助力器。
湖北“建成支點、走在前列”的新定位,要求以深化改革為突破口,推進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201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湖北時,勾勒了湖北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宏偉藍圖,對湖北提出了“建設成為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爭取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走在全國前列”的新要求,為湖北未來的發展指明了前行方向和根本路徑。
深化改革需要繼續發揚湖北人民的改革勇氣和創新智慧
改革需要勇氣,也需要智慧。在新一輪的深化改革中,湖北能否順勢而為、乘勢而上,關鍵還在于湖北是否能夠進一步解放思想,以前所未有的創新精神勇挑改革重擔,實現經濟社會的突破性發展。要完成深化改革的艱巨任務,需要繼續發揚湖北精神,激發湖北人民“革故鼎新”的改革勇氣和創新智慧。
要繼續發揚湖北“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改革就是創新,而創新則需要有打破積習,唯恐落在人后的精神。在荊楚大地上,楚國先民以“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精神創造了浪漫、飄逸而又威猛的“楚文化”,開創了中國最早的縣制;辛亥革命時期,武昌首義的槍聲,宣告了封建帝制的結束;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湖北是最早創建共產主義小組的地區之一,八七會議后湖北打響全國秋收暴動第一槍,開創了湖港汊根據地;建國后,湖北建成了新中國第一個大型水庫——荊江分洪工程、第一個大型鋼鐵企業——武鋼、第一座長江大橋——武漢市長江大橋、第一個開放小商品市場、第一個引進“洋廠長”。縱觀湖北歷史,“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是湖北人民敢于打破陳規,勇于創造的寶貴品質。
要繼續傳承湖北“兼容并包”的開放精神。湖北在地理位置上有特殊優越性,地處“天下之中”,九省通衢,境內交通線路縱橫交錯,承東啟西、接南轉北,這使得湖北具有融匯南北、海納百川的開放精神,使得湖北人民具有熱情好客、兼收并蓄的包容胸襟。在未來的發展中,湖北的這種“融通四方”的開放精神,有助于湖北廣泛吸收和借鑒其它地區乃至國外先進經驗,有助于湖北更廣泛的吸收外來投資者和技術人才,有助于湖北建立更廣泛的對外合作和交流關系。
要繼續守護湖北“勇于負責”的擔當精神。改革是利益體系的重新改組,勢必會打破一些既得利益的平衡格局,同時,改革也是一種新的探索,難免會有出現偏差或者失誤。這就需要發揚敢于負責、敢于擔當的精神,敢作敢為,辦實事、解難事。湖北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中,形成了誠實勞動、信守承諾的優良品質,勇于承擔,在責任面前絕不推諉,具有強烈的擔當意識。在改革步入攻堅區、社會轉型進入深水區的背景下,要深化改革,更需要湖北人民發揮擔當精神,勇擔使命,上下一心,凝神聚力,為改革精心謀劃、布局。
(作者單位:湖北省委黨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