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良軍
“上班遲遲未到,下班早早溜掉;辦公室里難遇到,路上時時能看到”。不用說,這是基層群眾對前來本地掛職、或下派交流任職官員的生動寫照。不僅如此,群眾已給這些官員送了一個雅號——“走讀生”。
應該看到,官員下派掛職或異地交流任職的本意沒有錯,通過在不同崗位或不同地區的交流鍛煉,有助于官員拓展視野、廣知民情、提升能力。因此,不少官員踴躍下到基層掛職,或被派往異地交流任職,它表明這一培養選拔任用干部的意圖是好的,機制也是科學的。然而,隨之出現“走讀生”現象則說明該機制還需更加完善,以“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調研得知,“走讀生”屢禁不止,漸成常態之勢,主要基于如下情形:借口家眷沒有入遷,人非草本,孰能無情?或因“上班一群人、下班一個人”的作息反差,讓自己還不服水土;有的以自己年輕、精力旺盛為由,即便“走讀”無所謂;還有的在琢磨著掛職或交流任職一結束,自己終歸要回原單位上班。如果長期“客居”鄉里,既疏遠了已有的人際關系,又對單位的人事動態渾然不覺,豈不會耽誤了自己的前途?
不過,這些“走讀生”畢竟不同于在校走讀生。一個單位、部門里的“走讀生”多了,大家對“走讀”現象也就見怪不怪,一些弊端也隨之浮出水面:“走讀生”在單位大都屬于領導層序列,“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自己“走讀”無疑會帶來下屬紛紛效仿。“你走讀,我也走讀;你不批評我,我也不指責你”;“走讀生”通常在下班時,即便有要務需要處理,也會“等到明天再說”;在“走讀”過程中,所發生的交通、餐飲等費用該如何處置?現實中有的會走公務消費,有的公車私用,還甚至還出現了公款吃請等陋習。
“走讀”現象為何難以根治?深層原因在于其思想、認識上出現了偏差。“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有些“走讀生”覺得現在干得再好,終歸只是一個“過客”,何必自己栽樹后人乘涼?有的認為下來無非是鍍鍍金,豐富一下履職經歷而已,不必太過認真。由于這種“過客”心態和“鍍金”心理作祟,使有些“走讀生”在下派掛職或交流任職期間,竟無所作為、少有作為、懶得作為。即使有些許作為,也純粹為了凸顯政績而隨意“亂作為”或“選擇性作為”,其特點是:青睞“短平快”項目,追求“高大上”工程,形象第一、政績優先。那些能造福一方、惠及民生的基礎性工程、務實性項目,則因其投資周期長、見效慢、光環弱而扔到犄角旮旯且置之不理。
“改革是由問題倒逼而產生,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得以深化”。 根治“走讀”現象,變“走讀生”為“住讀生”,僅僅寄希望于單一手段,或短暫的強制措施恐怕難以為繼。“走讀”現象既基于“走讀生”的實際困難需要解決,又與眼下對干部下派掛職與交流任職的評價考核機制不健全有關。因此,需要多角度謀劃、多措施并舉。如中國人向來有著“家國一體”的情懷、“忠孝兩全”的節操。在下派或交流干部時,就不能只考慮干部本人的崗位設置與地區安排,還應適時處理好其與家人的生活(配偶兩地分居)等問題。“無恒產者無恒心”。干部本人到哪里,其家眷可隨同安營扎寨。這樣,其“走讀”便無意義,“住讀”則自然形成。
就目前干部下派掛職與交流任職的政策而言,一開始就規定了當事人下派與交流的時間,就明顯地給其一個信號:即,干得好壞、干得多少似乎無關緊要,反正時間一到即可打道回府。從此,檔案里面有記載、履職經歷添內容。針對這以現狀,能否明確無誤地告知當事人,如果下派或交流期間沒有實績、評價不佳,就有可能“下課”呢?同時,在評價干部掛職或交流任職的業績方面,既要聽取干部本人的述職報告,又要了解上級組織與領導、同事的看法,更不能忽略轄區群眾對其客觀公正和實事求是的評價。畢竟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尤其對于外來干部,是不是“作秀”,群眾明眼一看,便一目了然。
(作者系湖北省荊門市委黨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