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冰
李斯在《諫逐客書》中說:“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我們祖先對人才的尊重,早已形成了深厚的傳統文化。習總書記關于“擇天下英才而用”之意,關鍵在于 “擇”“用”兩字。在選擇、使用人才過程中,我以為擇是手段,用是目的。因此,擇天下英才須以用為本,我們要努力為人才干事創業和實現人生價值提供機會和條件,以促進全社會創新智慧百舸爭流。
走群眾路線,堅持民意為上注重公論的用人導向,擇出“真”才。國以才興,政以才治,為政之要首在得人。選什么人、用什么人,歷來是廣大干部群眾最為關注的問題,直接影響到一個地方的發展和干部群眾乃至社會的價值取向。群眾的口碑是衡量一個干部的最好標尺,要充分尊重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和監督權,充分征求各個層面干部群眾的意見,用群眾感受檢驗干部業績、靠群眾慧眼識人選人,把群眾的有序參與貫穿于干部選拔任用的全過程,鮮明地體現黨的干部路線和用人導向。要堅持務實為要、責任為重,注重把那些一心為民、克己奉公、敢抓善管的優秀人才選拔上來,不讓老實人吃虧,堅決杜絕學術不正、品行不端、作風不實的投機鉆營者謀到實惠、占到便宜。當前,全面貫徹落實十八大精神,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關鍵在選好干部、真人才。這個“好”,不僅要能力強、素質高、操守正、品行端更重要的是能夠做到為民務實清廉,能夠真正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
走群眾路線,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用人原則,培養“實”才。真才實學不會自然而然產生。成長為真才實學之人,既要靠自身努力,又要靠組織培養。一要抓好黨性教育這個核心,抓好政德建設這個基礎,加強宗旨意識、公仆意識教育。要引導干部加強學習不斷改造主觀世界、加強黨性修養、加強品格陶冶。要監督干部時時刻刻以黨章為鏡,對缺點和錯誤多往深處、細處照,使之纖毫畢現,以找出差距、修身正己。二要強化干部實踐鍛煉,積極為干部鍛煉成長搭建平臺。“艱難困苦,玉汝于成”。要把干部放到基層這個大熔爐中進行錘煉,錘煉心性磨練意志提升能力增強本領。知識和實踐猶如雄鷹之雙翅,只有歷經風雨和磨練才能鷹擊長空,直上云霄。越是條件艱苦、困難大、矛盾多的地方,越能錘煉人。“試玉要燒七日滿,辨才要待十年期”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三要加強對干部經常性的管理監督,形成對干部“常”“長”的嚴格約束。對干部要常念黨性這個“緊箍咒”管理好、監督好,讓他們始終有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警覺。
走群眾路線,堅持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用人方法,用“活”人才。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則百事興。鄧小平認為,“事情成敗的關鍵是能不能發現人才,能不能用人才”。一要努力營造尊重人才的社會氛圍。常格不破,人才難得。要緊跟時代發展潮流,在不斷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形成新認識、開辟新環境的過程中,積極推進理論創新、體制創新和科技創新,努力開創百船爭流、人才輩出的嶄新局面。二要積極建立人盡其才的用人制度。人事制度創新既是體制創新的重要內容,同時又對理論創新、體制創新、科技創新和其他創新具有關鍵性的推動作用和保證作用。因此,要加快推進人才體制機制改革,盡快建立新型的、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配套的人才體制,以及職務能上能下、人員能進能出、待遇能升能降的用人機制。三要用當其時、用其所長。用什么人、用在什么崗位,一定要從工作需要出發,以事擇人,不能簡單把職位作為獎勵干部的手段。“駿馬能歷險,力田不如牛。堅車能載重,渡河不如舟。”我們要樹立強烈的人才意識,尋覓人才求賢若渴,發現人才如獲至寶,舉薦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盡其能。只有這樣,才能使大批好干部源源不斷涌現出來,才能使大家的聰明才智充分釋放出來。
(作者系云夢縣委常委、組織部長、統戰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