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全球每年約20%年輕人遇心理健康問題
據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近日發表的一份報告估計,全球每年有約20%的年輕人遇到心理健康問題,從兒童向成人轉變時期患心理疾病的風險更高。報告說,14~24歲人口占全球人口近20%。在高收入國家,約5%的人口患有嚴重心理疾病。全球范圍內,估計每年有約20%的年輕人遇心理健康問題。報告說,心理健康問題包括抑郁、焦慮癥、注意力缺陷多動癥、包括成癮綜合征在內的物質使用障礙、自殺行為等,是全球少年和青年適應問題的主要根源。不管在高收入還是低收入國家,心理和行為問題都是年輕人健康問題的主要根源。 (新華網)
英國:學習好壞與基因無關
日前,由牛津大學、倫敦大學學院和國王學院共同發表的一份研究認為,后天的成長環境對兒童們在文理學科的差異表現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份研究結果極大程度上否定了當前學界普遍認同的兒童文理學科能力與基因密切相關的主流說法。據悉,這個結果是基于一份對近2 800個英國家庭的調查所得出的。在研究中,科學家先對年齡在12歲的雙胞胎們和無血親關系的兒童們進行閱讀理解及閱讀流暢程度的測試,隨后測試了國民教育課程中的數學題目,并對他們的基因數據進行比照,希望分析出遺傳學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了他們在考試中的表現。然而,研究發現基因對閱讀和算數能力有“一定程度上的”影響,但更大程度上起主導作用的是環境因素。 (上海教育新聞網)
教育部:
我國將建立與就業考核聘用相銜接終身學習機制
近日,教育部等七部門印發《關于推進學習型城市建設的意見》。《意見》提出,我國將建立健全與就業準入、工作考核、崗位聘用、職業注冊等制度相銜接的終身學習、繼續教育激勵機制。《意見》從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出發,首次提出了我國學習型城市建設的階段性目標:推動全國各類城市廣泛開展學習型城市創建工作,形成一大批終身教育體系基本完善、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學習機會開放多樣、學習資源豐富共享的學習型城市,由此促進我國的學習型社會建設。 (教育部)
上海:22所初中設題庫 學生可按需自選作業
據悉,開學伊始,上海市長寧區22所初中1.3萬余名學生就領到了全學期的“作業題庫”,他們可以按照自己的學習水平和需求選做每天的作業。這套《分層作業》包括了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和化學等學科,由長寧區教育局、區教育學院組織統一編寫研發,還可以使用二維碼在線拓展學習。長寧區教研室主任沈子興說,長寧初中分層作業首先是通過學科老師的篩選,然后按單元將作業題分層為“基礎練習”“能力提升”“綜合拓展”幾大類。老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認知和學習能力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選擇作業,學生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按能力、興趣來選擇作業模塊學習。(人民網)
北京:為初中生開設名師講評作文“云課堂”
據悉,北京市本學年為初中生開設了名師講評作文的“云課堂”,向全市485所一般初中校的7.7萬名新初三學生,提供寫作在線輔導服務,并對其中59所學校的1萬多名學生提供作文在線批閱。全市新初三學生的作文,由特級教師主講,骨干教師在線訪談。其中,59所學校的1萬多名學生中,每名初三學生將有一名網上作文批閱教師對接,每兩周為學生批閱一篇作文。點評教師團隊由特級教師、市級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等組成,按每名教師帶領35名學生的比例配備,保證教師有精力顧及每位學生。(鳳凰網)
通過兒童早期教育打破貧窮的惡性循環
在最近十年,貧困率在歐洲國家有所增加,特別是在東歐國家,幼兒特別容易陷入貧困。貧困對幼兒的認知、社會和情感發展,學習成績和行為的調整產生不可逆轉的負面影響。高品質的幼兒教育及照顧(ECEC)是打破貧窮的惡性循環的最有效手段之一,但面臨許多挑戰。目前,ECEC在歐洲的覆蓋率不足,國家之間差別很大,ECEC的質量也有待提高,課程需要做出調適,并具備更好的包容性,以滿足生活在貧困社區的孩子們的文化視角。此外,ECEC還需要孩子們家人的支持,并與雙語的發展相結合,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
(Breaking the cycle of poverty: challenges for europea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care.Europea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Research Journal,Volume 22, Issue 3, 2014)
家庭背景影響兒童幸福指數和應變能力
本文探討對處于危險境地的兒童進行預防和干預,以改善兒童的幸福指數和應變能力。兒童的主觀幸福感包括五個主要部分,即身體健康、心理健康、自我調節、社交能力和認知能力,這主要根據人、社會關系和環境因素做出。對孩子的適應能力,或在不利條件下反敗為勝的能力的預測,也根據類似的因素做出。家庭幸福(FWB)是影響孩子幸福指數和應變能力最強和最穩定的指標之一。通過積極的親子互動,FWB的各個方面(包括成人健康、幸福感、家庭自給、家庭彈性)已被證明積極作用于兒童。然而,風險因素(如貧窮、有限的資源、鄰里暴力)可以威脅到家庭和孩子的幸福。文章提出了改善FWB的策略,以幫助處于暴力、虐待、被忽視狀態的兒童提高幸福指數和適應能力。
(Supportive family contexts: promoting child well-being and resilience.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Volume 184, Issue 9-10, 2014)
>>> 語錄
@劉墉:今天有多少孩子,既要美國式自由,又要中國式寵愛,卻沒有美國孩子主動,又失去了中國傳統的孝道。然而這批孩子進入社會后,既要美國式公司福利,又要中國式鐵飯碗,卻沒有美國員工的自律和中國傳統的忠誠。從小討價還價,長大后失去原則,該講情的時候講理,該講理的時候說情。
@柯領:為什么對國家的生存與發展來說,教育第一?因為經濟的背后是政治,政治的背后是文化,文化的背后是教育。誰有先進的教育思想并掌握了教育的制高點,誰就掌握了發展與競爭的主動權。
@馬小平:我們以“成功者”為目標的教育,必然導致實利主義、虛無主義、市儈主義的泛濫。我們留什么樣的世界給后代,取決于我們留什么樣的后代給世界。
@陳里:1 400多萬名教師在52萬多所學校里托起了2.57億名在校生,世上再無第二個如此龐大的國家教育體系,也沒哪個時期的基礎教育成長速度堪比這30年。當教師無須像月亮那樣借光閃亮,社會才真正葆有活力之源、創新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