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我們組織廣州市23名中小學生實施了臺灣垃圾分類寒假游學項目,初次引入服務學習的理念,想不到竟小獲成功:我們的學生向廣州市人民政府提交了考察報告,得到了市長的親筆批示;廣州市人民政府還組織召開了專題報告會;同學們在南方都市報連續刊發考察筆記十余篇。實踐證明,服務學習對于學生發展、社區治理以及學校建設都有著積極的意義,具有豐富的社會教育價值。
一、將服務學習理念引入研學旅行
2013年,我在澳門參加第六屆亞洲華人體驗教育年會,與來自香港地區、臺灣地區和澳門地區的同行交流時,對臺灣師范大學謝智謀教授的尼泊爾服務學習項目大為贊嘆:春節期間,他帶領臺灣10余位企業家子女,前往尼泊爾從事農村扶貧助學活動。這一活動充分發動了臺灣學生的內在熱情和動力,他們全身心投入到對服務對象的奉獻中,回到臺灣本土仍然依托學生銜接社區持續開展公益活動。于是,我動了心思,想將這個理念帶入到中國學生的研學旅行中,并使其本土化。
服務學習起源于20世紀初的美國,并在上世紀90年代有很大發展。過去十多年中,在美國政府1990年頒布的《國家和社區服務法案》和1993年《國家服務信任法案》等聯邦法案的支持下,各州和地方學區的推動下,服務學習運動已經從教育的邊緣發展成為教育的主流。1996年,著名經濟學家杰里米·瑞佛肯聲稱,21世紀服務學習可能會成為解決社會問題的主要方法。教育、經濟和社會科學領域越來越多的研究者正在將服務性學習的發展和擴大看作是一項嚴肅的議題。
服務學習指的是學生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并且在服務過程中對所學的東西進行積極反思的有組織的服務活動。它是社會學嫁接教育學的產物,通俗易懂地講,就是將目標對象的有益經驗,結合本土實際,運用開來。就服務學習實施的操作范圍而言,對青少年群體來說,不是一個國家,而是具體的社區。其核心目的在于透過學生一定程度地參與社區治理,實現學生的社會性自主成長。
從教育學的語境而言,服務學習是一種教與學的實踐模式,一方面學生運用課堂所學貢獻小區;另一方面學生亦可在服務的過程中得到啟發,鞏固所學。服務學習從志愿者服務和社區服務演變而來,由志愿服務與教育結合,逐步成為一場服務學習的教育改革運動。對教師來說,服務學習是一種教學方法,通過精心設計,讓學生積極投入社區服務,從直接經驗中學習和成長。總之,服務學習的兩個基本點是滿足學習需要和社區需要。
將服務學習理念引入青少年研學旅行實踐尚屬于起步探索階段,本文所介紹的廣州市越秀區博雅青少年成長服務中心正在進行的臺灣垃圾分類主題研學旅行,就是項目的后期實施。
二、借力臺灣垃圾分類項目
開展服務學習
將服務學習引入研學旅行,我們是從臺灣垃圾分類游學項目開始的。因為這一方面恰恰是臺灣的亮點,另一方面也是廣州市創建全國垃圾分類示范城市的重要參考地點。
選擇臺灣作為項目地以后,如何設計選點最為關鍵。比如我們期望選擇的臺北北投垃圾焚燒廠、家具再生利用基地均屬于公益事業區域,臺灣當地旅行社沒有獲利機會,往往興趣不大。即便是已經列入行程,旅行社最終操作時,也往往以種種理由調整為旅游觀光地點,比如臺灣大學等地方就被臨時調整為101大廈。
與選點相比,尋找臺灣當地權威專業人士的政策解讀,也是一個重要問題。利用我本人是廣州市城市廢棄物處理專家監督與公眾咨詢委員會委員的身份,我們選擇直接對接臺北市環保署,尋找臺北專家進行面對面政策答疑。這樣的方式,讓廣州學生充分體會了臺北市公務員隊伍的高效運轉和親民便民,也讓廣州同學近距離感知了臺北垃圾分類政策的變遷和實施過程。
我們將服務學習引入研學旅行,具體實施過程在于三個節點:一是去臺灣游學前對參觀選點進行了認真篩查,將與環保無關或者關聯度不大的地方會取消。二是每天晚上對當天參觀見聞進行分享點評,做到有感不過夜,人人有體會。三是邀請臺北政府部門主管和NGO組織負責人,與同學進行面對面座談,形成現場問辯的環境,讓同學們對臺灣地方政府和社會組織在垃圾分類方面的做法有直接了解,也在一定程度上啟發自己思考回到廣州之后該從何開始。
回廣州后,我們幫助中學生志愿者組建了一個學生科普劇劇團,7~8月與南方都市報合作開展“垃圾分類科普劇”巡演活動。3~12月在華樂街指定社區開展“為愛改變習慣”環境保護宣傳教育志愿服務活動。參與華樂街家庭垃圾分類論壇,主講者為街道居民,目的是讓同學發現可示范的力量與存在的問題。制作社區環保的微課,在共青團和街道的網站上進行傳播,接受全面的垃圾分類專業指導,請越秀區城管委專業人士利用二次分揀對同學進行輔導。舉辦垃圾分類資源回收科技研學旅行活動,邀請環保專家、社區積極分子和同學一起前往垃圾處理終端進行實地調研。
廣州市物資再生協會在廣州市第二屆慈善項目交流會上,主動提出資助博雅學生這一公益項目的計劃,他們說博雅組織的志愿者,在干真事、做實事,他們不僅會在資金上支持,還會從專業技術上積極配合。
三、引導家長力量投入服務學習中
將服務學習引入游學,父母的支持比起學校、社區的支持更加至關重要。我們不僅需要家長允許學生這樣做,充分支持服務理念,理解服務所提供的特殊的學習機會,還需要家長也全過程參與其中。我們在服務過程中,提供家長參與的機會,使他們可以在活動設計或提供工作場地方面進行參與,也可以與孩子們一起工作。如何將家長的力量投入到子女的服務學習項目中,我們有自己的途徑:利用博雅家長讀書會的平臺,吸引廣州市熱心教育的家長。我們聘請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中國總面試官蔣佩蓉、中山大學管理學院李新春教授、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朱健剛教授等學者為家長開展主題宣講,提升家長素質。同時我們也鼓勵家長,利用博雅機構的平臺積極主動申請與自己技能相關的項目,讓更多青少年參與其中。
2015年,我們提升服務學習能力的舉措會是什么呢?以常規的臺灣游學為例,我們計劃讓家長與在校中小學生一起參與,共同設計課題。這些課題,既可以家長同學自選自主設計,也可以在主辦方提供的選題中選擇設計。我們的目的在于,充分挖掘社會和家庭的力量,在普通游學項目里注入服務學習的理念,長期耕耘,用2~3年的時間,在博雅既有基礎上,誕生更多接地氣的社區服務項目。
四、將以服務學習為主導的
研學旅行課程化
我們認為,服務學習效應產生的核心基礎在于——我要做,做什么?一是做具有社會價值的事,對社會問題的解決或引導社會關注具有實際貢獻;二是做具有創新能力的事,即有獨特的表現形式、解決方案、實踐方式;三是做具有實踐價值的事,所有的項目可操作、可復制;四是做具有社會影響力的事,考量因子是社會資源的參與和在各類媒體中出現的新聞曝光量;五是做促進團隊合作能力的事。以臺灣游學項目為例,參與同學圍繞上述五個核心基礎,正在逐步確立將服務學習引入研學旅行的長期觀念。在“我要做”的發展理念指引下,我們自發建立秩序,從普通旅行的走馬觀花中剝離出來,開始學會審視內心,主動關心我們的生存環境,主動維護我們的社會文明。
就服務學習為主導的研學旅行產品而言,研學旅行活動是精心組織的,滿足社區實際需要的活動,但同時也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必須為學生提供經驗性的學習體驗。也就是說,我們需將研學旅行服務整合到學術性課程之中,使學生在為社區服務的過程中應用新學到的知識,能對所做所見進行反思,進一步提升其在課堂中所學到的知識技能,并進一步增強其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將服務學習引入研學旅行的前中后期,我們應是整建制、全員性的出游,而不是少數優秀同學的外出研學。所以,研學旅行不僅需要規范化,更要突出其研究學習的功能,從而形成課程化,真正能使研學旅行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
目前在高中階段引入了大量國際班模式,服務學習的理念是否能夠同步引入,我們有待觀察。值得欣喜的是,為鼓勵中小學生積極組織和開展科技教育活動,引導中小學生關注社會、熱愛科學、積極創新,為城市的建設與發展建言獻策,北京市教委舉辦了北京市中小學生科學建議獎評選活動,廣州市教育局也將社會科學領域納入青少年科技創新支持項目中。我們相信,青少年課余時間從事服務學習理念導入的社會實踐,必然會以游學作為突破口,逐步形成星火燎原之勢。■
【嚴凱,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博雅青少年成長服務中心總干事】
責任編輯/楊艷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