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蘇婭
現在的新聞報道由于受節目采編報道形式的限制,不可能讓跟新聞事件沒有直接關系的公眾各方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而看過新聞的千萬受眾、官員、專家恰恰又有話要說,這就需要新聞媒體順應形勢和受眾的需要,適時搭建一個“觀點交流的平臺”。
一、“觀點交流平臺”的存在和運行形式
什么是交流平臺呢?筆者認為他首先必須是一個 “平臺”,是 “平”的,是沒有傾斜角度的,任何一方的觀點、建議、意見都可以放置在上邊而不會滑落。政府官員、專業人士、市民的觀點意見在這里是平等的。然后,這個平臺是有交流、有交匯、有交鋒的,共同的指向是事件的明晰、道理的厘清和問題的解決。
所以,筆者所在的這個新聞欄目就適時搭建了一個受眾觀點交流的平臺,突出“說”這個主題。
筆者所在城市的一個小區,有人在樓群的空地上違規建了一個近200平方米的棚舍,專門飼養大型犬,除了有安全隱患,也非常擾民,居民們敢怒不敢言,將其偷偷反映給當地的派出所和綜合執法部門,兩部門多次表態要拆除,但始終沒有處理結果。
了解該情況后,記者來到現場對其現象進行了報道,此現象產生的問題和說法迅速發酵。第二天,欄目就收到觀眾的大量短信和微博留言,廣大市民真正變成了“我要說”。現摘錄幾段留言:1.多部門聯手,竟然請不走幾條狗!2.今天拆,明天拆,這都快成“今明十三拆”了!3. 三條狗住二百多平方米,這狗均住宅面積也太大了,不過這也太占地方了!
在這個平臺上,市民充分表達了自己最真實的觀點和看法,也得到了廣大受眾的強烈共鳴。雖然,相關部門拒絕在這個平臺上表態,或者說在這個平臺上失位,但是,這個平臺一直對相關部門開放,隨時可以接納和擺列他們的想法和說法。那些日子,每天看百姓如何“說狗”成了觀眾津津樂道的話題。因為,市民有了我要說的欲望,有了可以說的平臺,這些觀點意見匯成了輿論的洪流,有關部門在強大的輿論壓力下,終于出面將問題解決了。
二、“觀點交流平臺”的基本媒體和社會功能
筆者認為,這種“觀點交流平臺”的基本功能不是解決問題,而是攤出問題。“攤出問題”好就好在它能檢驗職能部門和領導干部對待問題的態度如何。“天地之間有桿秤”,職能部門和領導干部的工作作風、工作業績到底如何,無論是上級領導還是老百姓都看得清清楚楚。“攤出問題”,把問題亮出來,最主要的是讓人們看到它,領導敢于直面現實問題、敢于承擔責任、敢于面對百姓提出問題所帶來的壓力,并把這種壓力轉化為解決問題的動力,而這種磊落的品格不但沒有遭到百姓非議,反而得到了百姓的敬重。
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就是不斷發現問題、揭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新聞媒體發揮了輿論監督職能后,就會使責任方把主要精力用于研究問題、解決問題上,這是求真務實的具體體現,也是提高執政能力的迫切需要。
三、“觀點交流平臺”可以將監督力量整合為“和諧力量”
這種交流平臺可以正確發揮新聞輿論監督的積極作用,主動變“輿論監督”為“促進和諧”。
今年三月末,在黃浦江里漂浮數量眾多的死豬,引發社會關注的同時,營口蓋州北海附近海灘也發現了十余頭死豬,網友將圖片上網后,在當地引發關注,一時間眾說紛紜,甚至出現了明顯的謠言的端倪。
在這種情況下,記者火速趕往事發地點,并聯系動物檢驗檢疫部門進行檢查,并及時向公眾傳達。最后,經過相關部門的檢疫,得出這些只是普通病害的死豬,由于養殖戶貪圖方便,就隨意丟棄在海中,一般不會造成重大疫情傳播。
事情過去后,筆者所在的欄目并沒有把這事擱置起來,而是做了一期關于“由海灘死豬想到的方方面面”的互動話題討論。在節目中,記者采訪了養殖戶、檢驗檢疫人員和市民。對養殖戶面對病死豬處理方式的輕率,對某些職能部門面對市民舉報的麻木和行動遲緩,對傳播謠言者的心態進行了展示,也對社會信息不透明、傳播不均衡、不及時進行了反思,起到了導引輿論的作用,收到了一定的社會效果。
還有,觀點平臺上的交流要力求客觀性與準確性。這就要求搭建觀點交流平臺的人要有比較強的選擇力和鑒別力。
去年年初,就有市民不斷反映高鐵營口東站站前秩序混亂,私家車運營情況嚴重。記者得到消息后,多次對高鐵營口東站站前進行了暗訪,掌握了第一手資料,并在隨后的節目中進行了播出。節目播出后,相關部門很重視,當地政府開始征集市民的意見,修建完善停車場的配套設施,當地執法部門聯手對“黑車”進行打擊。去年三月份,記者再次暗訪高鐵營口東站站前,發現出租車的經營秩序仍然比較混亂,但是“黑車”已經少了很多,這說明,政府職能部門的治理還是有力度有成效的。可是,就在去年四月初,某省級媒體又對高鐵營口東站進行了暗訪,在只采訪到一輛“黑車”的情況下,以《高鐵營口東站黑車泛濫》為主題播發了一條片子,在市民中產生反響。但是,事實情況是:黑車并不泛濫,只是出租車經營秩序亂。怎么辦?如果就讓這條信息傳播,讓營口市民都通過這條片子來審視高鐵營口東站,審視政府的作為,容易產生偏差,也是不公平的。
但是,作為地市級媒體,又不便直接反駁其他媒體。在這種情況下,筆者所在的欄目決定肩負起社會責任,通過事實,通過客觀性與準確性來說話。第二天,筆者所在的欄目就迅速反應,成立報道小組,深入到高鐵營口東站的司機、旅客、市民和執法人員中間,通過暗訪,找各方說的 “話”,聆聽各方對黑車運營問題的看法,并在現場蹲守多時,查看是否有私家車運營,得到的結果和前一個星期一樣:私家車運營的幾乎沒有,混亂的秩序來自出租車司機的爭相拉客。
回來后,報道組成員迅速制作節目,先將近幾個月記者明察暗訪的畫面進行了編輯串聯,向公眾展示了現場真實的情況;然后,將各方的 “話”——對于高鐵營口東站黑車運營問題的情況和看法擺列出來,不評論,不偏袒,只以事實為依據,向觀眾展現了一個真實的高鐵東站站前。節目播出后,得到了相關部門和廣大市民的肯定,利用客觀性和準確性厘清了事實。
因此,筆者覺得,地方新聞媒體都應該適時搭建這樣一個觀點交流平臺,它是新聞節目的有機組成部分,甚至,在未來媒體環境越來越好的時候,這個平臺會成為新聞媒體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作者單位:營口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