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澍
新聞攝影是用視覺形象來報道新聞的。一幅新聞作品不是簡單的對新聞事件和新聞人物的記錄,而是由記者通過鏡頭把現實中的形象組織成一個信息傳播媒體。事實上,任何一幅新聞照片,都離不開記者對形象的選擇、推理、提煉和抽象的思維活動。
理解新聞攝影與攝影藝術的關系,是認識新聞攝影和評價新聞攝影作品的一個前提,對提高新聞攝影報道質量和形象表現力,有直接的促進作用。離開新聞攝影的實踐,忽視新聞攝影與攝影藝術內在的聯系,而斷言新聞攝影只有邏輯思維,沒有形象思維,新聞攝影不能產生攝影藝術作品是一種錯誤的觀點。
新聞攝影作品具有特殊的藝術魅力和審美價值。新聞攝影是遵守新聞學基本原則,運用現代攝影技術,通過圖片形象與讀者交流的一種新聞報道形式。其形象性因素與美學造型藝術的完美結合,形成新聞攝影不可分割的部分。新聞攝影的形象是具有新聞價值的事實形象,是現實生活中具體事物活的形象。紀實性的新聞圖片,是記者深入現場、深入生活、深入實際,對事件仔細的觀察,選擇最佳角度攝取的瞬間,很好地展現了新聞攝影形象的審美性及作者表達的審美意識。
新聞攝影具有雙重性。既有新聞職能,又具造型藝術,二者生動統一,使一幅反映現實生活,形象效果較強的新聞圖片,具有了更強的說服力、感染力及社會影響力。
新聞攝影與攝影藝術的社會職能及側重點不同,有著不同的個性,不能互相代替。但新聞攝影與攝影藝術都直接反映社會現實生活,除了新聞性及某些表現方法上的差異,沒有本質的區別。新聞攝影在形象拍攝上,不但運用邏輯思維,也運用形象思維。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是人類認識客觀世界的兩種不同形式的思維活動。邏輯思維運用概念和推理,認識客觀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形象思維則運用具體的感性形象來認識和反映生活,并對生活給予綜合、提煉、概括和集中,通過形象的典型化揭示生活的本質和規律。雖然形象思維不同于邏輯思維,但它們之間有著內在聯系,形象思維并不排斥邏輯思維,它更能符合社會發展規律,揭示生活本質。兩者自覺或不自覺地相輔相成,互相滲透,互為作用。
新聞攝影對現實生活的反映,是通過瞬間典型形象來實現的。這是新聞攝影自身特殊規律決定的。要抓取新聞典型的瞬間形象,拍攝者就必須有形象思維的能力。在現場實地選擇和捕捉新聞的典型瞬間,雖然過程短暫,但是沒有形象思維,就不可能把自己的立場、愛憎、是非同新聞的具體瞬間形象結合起來,就不能符合主題要求抓住新聞的典型形象。攝影記者在新聞現場,特別是在事件性、突發性新聞的現場,幾乎沒有思索的余暇,但是他能夠利用長期積累的生活、工作經驗所形成的敏銳觀察力去感受對象,并對形象變化進行分析、判斷、提煉、構思,選擇有高度概括力的典型瞬間形象,拍成主題鮮明、感染力很強的圖片。采錄攝新聞圖片的過程,就是記者進行形象思維的過程,攝影畫面的產生,就是記者形象思維的結果。誠然,在采攝過程中,記者的邏輯思維起著重要作用。例如主題的形成和表現主題的具體題材、情節的選擇,以及照片文字說明的措辭等等,都少不了邏輯思維。但是,僅有邏輯思維,記者也不能完全從形象上感受對象,不能從形象上抓住表現主題的典型瞬間。因此,攝影記者不僅要運用邏輯思維來認識和理解生活,同時還需用形象思維來觀察、感受生活,把握表現主題的典型瞬間形象。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總是互相交錯地起著作用。新聞攝影中的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的統一,表現為作品中的具體形象畫面與思想內容的和諧一致。這與充分重視并自覺運用形象思維是分不開的。一幅優秀的新聞照片能不能成為藝術作品,主要取決于新聞照片的思想內容的深度與形象的藝術表現力的強弱。相當多的新聞照片,由于受主觀和客觀條件的限制,達不到藝術作品的美學要求,不能成為藝術作品,但這不能妨礙優秀的新聞照片以其鮮明的思想內容和生動形象的藝術表現力引人入勝,而被公認為攝影藝術珍品流傳下來。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新聞攝影的雙重性,不是它的缺點而是它的優點。優秀的新聞攝影圖片之所以能成為藝術珍品,是由于記者在采錄攝的過程中,善于把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結合起來觀察和感受生活,選擇攝取有高度概括力又真實生動有美學感染力的鏡頭,使作品的形象和藝術表現力能反映出強烈的時代特征。那些輕視新聞攝影,否認新聞攝影的美學價值,以為新聞攝影無須形象思維和審美能力等等的“理論”,是不符合新聞攝影的歷史發展和當前現實要求的。
(作者單位:遼寧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