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鴻財
深度報道,作為一種系統反映重大新聞事件和社會問題,深入挖掘和闡明事件的因果關系以揭示其實質和意義,追蹤和探索其發展趨向的報道方式,往往成了揚長避短的常規力量和重磅武器。
《貼近觀察——末端落實“卡”在哪里》(以下簡稱《貼近觀察》),是《前進報》管理工作深度報道欄目,2013年被評為遼寧新聞一等獎和遼寧新聞名牌欄目。欄目開辦兩年多來,通過作者“貼近觀察”的方式,聚焦“管理工作如何在末端落實”這個中心,分類掃描部隊基層在經常性管理工作中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破解各級在“抓正規、嚴紀律、查隱患、保安全”過程中的瓶頸所在,發揮了“他山之石”的宣傳效應。
圍繞“中心”向“深度”開掘。《貼近觀察》自開欄以來,在大事件、大題材報道中特別強調深度制作,打造報道精品。去年2月1日,該欄目刊發的《“敵特”進門了,哨兵還在敬禮》,就是一篇緊跟部隊中心工作的一篇深度報道。作者抓住和平時期部分官兵戰備觀念、敵情觀察淡薄這個重大話題,圍繞“思想漏洞比安全漏洞更可怕”角度展開深入報道。稿件刊發后,迅速被全軍政工網等部隊主要網站轉發,反響十分強烈。
盯住“熱點”向“深度”聚焦
熱點是新聞報道的焦點,也是深度報道的亮點。緊盯熱點話題做文章,精耕細作找深度,必須立意要高、視角要新、內容要深,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把握重點,站在讀者的角度解讀難點,運用多種手法向縱深開拓。“違規懸掛軍車號牌行車”曾一度引起社會各界以及部隊各級的廣泛關注,因為它不僅擾亂了交通秩序,而且存在諸多安全管理隱患。去年7月17日,《貼近觀察》欄目刊發的《車牌子后的“名堂”咋就那么多》,觸碰的就是違規懸掛軍車號牌這個熱點話題。該篇報道通過“現場目擊”、“當事人語”、“軍檢點評”的形式,深入剖析“假軍車為啥掛了假軍牌”“假軍車為啥掛了真軍牌”“真軍車為啥掛了假軍牌”等現象,呼吁各級強化軍車號牌形象和軍車聲譽的意識,督促管理部門加強對軍車的規范管理,為軍地部門更好地糾治違規懸掛軍車號牌問題,發揮了較好的輿論監督作用。
瞄準“前沿”向“深度”探微
前沿引領潮流,向來備受媒體關注。要想寫好這類稿件,就要在日常報道中廣伸新聞觸角,力求全面系統地審視、思考報道對象,尋求事物本身與外部環境千絲萬縷的聯系,完整地反映客觀事物,并通過所反映的事物去透視事件的豐富性和復雜性,從而使報道緊跟時代步伐,實現新聞價值的最大化。今年7月11日《貼近觀察》欄目刊發的《“微信空間”緣何變成了“危情地帶”》,就是關注微信時代部隊經常性管理工作面臨新情況新問題的一篇深度報道。微信,作為當今流行最廣的移動互聯應用程序,自推出后就備受廣大官兵青睞,在享受生活交際便利的同時,一些官兵很少考慮其存在的巨大安全隱患,對于部隊這個特殊群體來說,如何及時有效解決這一問題十分嚴峻。該報道跳出事件本身,變微觀思維為宏觀審視,梳理微信使用給部隊管理帶來的不安全現象,深刻剖析存在危害及原因,雖然講的都是部隊基層普通官兵的事情,但其警示意義極其重大,稿件刊發后,引起了相關部門的跟蹤關注。
通過“冷門”向“深度”拓展
冷門新聞題材往往很少受到關注,挖掘事件背后的故事常能令其鮮亮搶眼。《貼近觀察》去年刊發的《“船艇安全”為何常令水兵“如臨大敵”》,講的是某船艇部隊的安全管理中的尷尬事。與“人、車、槍、彈、密”等有關的安全話題經常見諸報端,“船艇安全”卻是“冷門”話題。近些年來,船艇在外執行任務的時間越來越長,面對陌生海域和復雜航道,每天都有很多船艇奔波往來于海防前線,時常面臨諸多不安全因素的考驗。該篇報道緊緊抓住這一問題,變靜態思維為動態觀察,作者登上船艇隨船采訪,圍繞“頻頻犁浪出海,屢屢驚心動魄”“每每遭遇險情,次次伴隨危機”“事事科學規避,時時防范在前”等與船艇安全有關的要害環節,擺現象,講矛盾,挖根源,通過數據解讀數字背后隱藏的問題,提出新的見解,增強了報道厚度,使黨報媒體的新聞導向作用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作者單位:前進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