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麗鸝
“百雀羚”成為傳遞友誼的國禮后,官網流量突增,銷量翻倍,網友紛紛發微博曬圖,掀起了一股老品牌追憶潮。“那些年我們一起抹過的國貨”“中國范兒”“國貨style”成為熱詞。一些曾經淡出人們視線的老品牌,如回力、海鷗、永久……成為人們談論的話題,大眾對國貨的自信、自豪油然而生。
覓跡老品牌,發現命運殊途:有些煥發了第二春,如回力、百雀羚;有些消失了,如鳳凰冰箱、黃山電視機;有些被外資收購后能持續發展,如中華牙膏、哈爾濱啤酒;有些外資注入后被雪藏很久,如活力28、小護士。
而在2013年,還曾傳出創業80多年的“英雄”鋼筆,欲以250萬元轉讓上海英雄金筆廠49%的股權,最后雖沒有完成交易,但250萬元的低價,著實讓人大跌眼鏡。曾有國際權威機構測算,創立一個名牌,僅媒體投入就至少需要2億美元。可惜的是,如果“英雄”在市場上無人問津,其品牌溢價就無法實現。只有通過創新重新占領市場,其品牌價值才能重新釋放。
同是80多年老品牌的回力鞋業,也曾一度銷聲匿跡,2000年甚至整體破產。然而,企業重組后依據市場需求不斷創新產品,開發出4個品類共200多個系列、5000多種款式,將專賣店開進大城市一線商圈。其市場營銷方式也不斷創新,搭乘復古風潮,引來諸多國際明星穿上回力鞋。最終回力鞋業在市場上重新實現了自己的品牌價值,2012年銷售收入增至5億元。
當前,國禮“百雀羚”引發的國貨熱給國產老品牌的發展帶來了新契機,大眾對老品牌的自信是老品牌大展宏圖的重要土壤。然而,透視老品牌背后的命運密碼,老品牌自身能否緊跟市場步伐,實現產品和營銷的創新才是興衰的根本。事實證明,老品牌如果不能和市場共同成長,就只能被市場淘汰。逝去的老品牌對于企業和社會大眾來講都是損失。從企業的角度來看,老品牌的美譽度和知名度是一種無形資產,白白流失了很可惜。從社會的角度來看,老品牌往往承載著一代人甚至幾代人的記憶,也是重要的社會文化資產。
黯然的“英雄”,重振的“回力”,讓我們看到:老品牌是一張溫情牌,卻不是一張免死牌,唯有創新才是老品牌的不老仙丹。在瞬息萬變的市場經濟大潮中,老品牌的價值需要重新挖掘才能實現。希望我們的老品牌能夠不斷創新,成為市場經濟大潮中的弄潮兒,在貨架上、在百姓生活中延續品牌的生命與活力,而不是留存在人們的記憶里和惋惜聲中。
王永(品牌中國產業聯盟秘書長):政府支持國貨是良性互動
國貨的發展與政府的引導和支持是分不開的。政府率先垂范使用國貨,會產生積極的示范效應,這無論是對自主品牌的發展,還是對國家形象的塑造來說都是一件好事。政府支持國貨是一種良性互動,在政府示范的作用下,國產品牌銷量增長,經濟效益提高,繼而有能力加大研發和服務的投入,自主品牌的形象和競爭力自然會得到提升。
政府帶頭使用國貨,消費者也應該改變歧視國貨的觀念,給國貨一個公平競爭的機會。當然,最重要的是企業自身。自主品牌一定要爭氣,創新進取,積極提升品牌形象和影響力,努力縮小與國際品牌的差距。
朱宏任(工信部黨組成員、總工程師):大力提升消費品工業自主品牌競爭力
據統計,目前“洋品牌”在國內奢侈品市場擁有絕對優勢,我國消費者60%的奢侈品是在境外購買的。實施擴大內需特別是擴大消費需求戰略,客觀要求擴大自主品牌消費。
在提升整個工業自主品牌水平的同時,應當大力提升消費品工業自主品牌競爭力。因為消費品工業是我國傳統競爭優勢較強的工業門類,多數產品產量居世界首位,已涌現出一批世界知名品牌企業,消費品工業已經具備培育發展世界名牌的基礎和條件,應當把培育發展一批世界知名品牌作為消費品工業提升國際競爭力的切入點。
陳大鵬(中國服裝協會常務副會長):中國服裝品牌要“做好產品”
很多服裝企業總裁總是感慨“做服裝難,做服裝品牌更難”。我們都知道,產品是品牌生存的基礎,只有好的產品才可能塑造出好的品牌。
服裝業所面臨的問題,歸根到底是品牌內涵缺失,服裝業亟待挖掘內生動力以提升發展。
中國服裝行業走過了心浮氣躁的階段,現在清醒地認識到,整個產業的提升,包括一批價值品牌的出現,必須建立在中國制造水平整體提高這一基礎之上,而當務之急就是“做好產品”。
董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打造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國品牌
汽車產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發展自主品牌汽車是中國由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轉型并提升支柱產業創新能力的重要舉措。
我國汽車“技術上依靠引進”的發展方式已走到盡頭,應由技術外源型發展轉變為創新引領型發展,全行業應該提高技術開發投入比例。加強自主創新能力,打造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國品牌是汽車行業破解當前困局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