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山



“賈湖美,笛聲揚,賈湖孕育好兒郎。忠義之士傳千古,妖魔鬼怪休猖狂……”9月5日晚,漯河市人民會堂內,伴隨著鏗鏘有力的“沙河調”,漯河市首部原創神話豫劇《賈湖笛聲》中秋獻演緩緩拉開帷幕,場內不時響起雷鳴般的掌聲。動情處,有些觀眾已是淚流滿面,暗暗擦拭……
今年以來,漯河市委、市政府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讓深藏在博物館里的“賈湖骨笛”活起來,讓深奧難懂的賈湖文化飛入尋常百姓家,同時,這也是一次讓文化遺產活起來的“精彩探索”——
讓深藏在博物館里的“賈湖骨笛”活起來
1987年,當悠揚的中國民樂《小白菜》從一支距今8400年前的骨管中被吹奏出時,在場的人們震驚了,世界考古界為之震驚了。而這支骨笛,還有更多史前遺物就是在賈湖遺址發現的。
它的發現,把人類音樂文化史向前推進到8000年前,如今更成為國家博物館和河南博物院的“鎮館之寶”。
連同骨笛一并出土的碳化稻米、甲骨契刻符號、牲畜馴化家養遺跡、土陶器上附著物酒殘留物……表明9000年前生活在淮河流域的賈湖人創造出的文化超乎現代人的想象,專家將這一類型的考古文化定名為“賈湖文化”。
賈湖文化是20世紀全國100項重點考古發現之一,是“淮河流域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存”,創造了世界“六個第一”,是“人類從蒙昧邁向文明的第一道門檻”,是中華民族共同擁有的歷史文明。
然而,賈湖遺址與其他一些重大考古發現相比,名氣不能同日而語。安陽的殷墟、四川的三星堆、陜西的兵馬俑等都已成為家喻戶曉、蜚聲中外的文化旅游品牌,而賈湖遺址卻一直沉寂著。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提出“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
讓文化遺產活起來,又是今年世界文化遺產日的主題。
如何讓賈湖文化活起來?如何能使深藏在博物館里的“賈湖骨笛”活起來、釋放千古靈性,綻放奪目光彩,一舉改變其“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局面?
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三個倡導”,即“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日常化、具體化、形象化、生活化,讓每個人都能感知它、領悟它,內化為精神,外化為實際行動。”
如何做到既能讓賈湖文化活起來,又能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二者有機結合,弘揚真、善、美,給力正能量,讓藝術的靈氣穿越萬古時空,彌散在漯河這片神奇的土地上?這成為漯河市文化新聞出版局認真思考的課題——
歷經艱難成此景
精心謀劃 選準主題
賈湖文化,內涵豐富,歷史久遠,在中國文明史以及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歷史地位。因此,開發、利用和保護好賈湖遺址,大力發展和弘揚賈湖文化,不僅對帶動相關產業、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而且對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積極的戰略意義。那么,如何讓賈湖文化從8000年的歷史沉睡中蘇醒?創造了“六個世界第一”的賈湖文明怎樣才能以更青春的氣息、更美麗的姿態、更藝術的形式飛入尋常百姓家?
為了尋找這個答案,漯河市文化新聞出版局領導班子率領市縣文化、文物工作者以及國家級、省級專家,專業創作人員先后多次到賈湖體驗生活、速寫采風,深入博物館考察實物,數次征求各方群眾意見;陸續在中央電視臺“國寶檔案”“探索發現”“走近科學”等欄目,制作播出了《賈湖古笛》《賈湖的聲音》《賈湖大發現》等專題片;2013年11月,舉辦了首屆“紀念賈湖遺址發掘30周年暨賈湖文化國際研討會” ……
2014年3月,河南省文化廳發出舉辦“第十三屆河南省戲劇大賽”的通知,猶如一股春風,吹皺一池春水,蕩起層層漣漪。真可謂天降甘露、瓜熟蒂落。漯河市文化新聞出版局敏銳地將藝術的觸角伸向地域文化的展示上,決定以賽事促創作、以創作促繁榮,以戲劇藝術打造文化漯河、以地方特色展現沙澧大地風土人情,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歌頌賈湖文化、贊頌華夏文明。
在漯河文化新聞出版局黨組的策劃指導之下,匯集各方意見,迅速達成一致:劇目創作以距今約8700年前新石器時代的賈湖文明為特定歷史空間, 以“中華第一骨笛”賈湖骨笛為創作主線,以賈湖文明所創造的“六個世界第一”為再現元素,以“舍己為人、舍身取義”的英雄主義和“禮義仁智信”的忠勇精神為永恒主題,講述一個忠于愛情、忠于國家、忠于人民的英雄故事,再現一段蕩氣回腸、跌宕起伏、感人至深的神話史詩。竭力塑造一部思想性高、藝術性強、視聽結合、深受大眾喜愛和歡迎的主旋律神話大戲,既弘揚核心價值觀,又將8000年前賈湖兒女的忠義形象藝術化還原和再現。
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 竭力打造精品
2014年5月,《賈湖笛聲》進入全面創作期。漯河市文化新聞出版局黨組高度關注,成立了由文藝、文物、戲曲創作研究、戲曲藝術表演、戲曲理論評論等相關人員組成的創作班子,同時,邀請國家一級編劇安克慧擔任編劇、河南省著名導演張懷堂擔任導演、河南省知名舞美設計師余大洪擔任舞美設計。
2014年6月,在主創人員大量查閱古籍、搜集資料、考證歷史、組織素材的基礎上,漯河市文化新聞出版局組織召開了由省藝術研究院、省文聯、省文化廳有關專家,舞陽縣人民政府及文化部門相關人員參加的創作研討會,商定劇名、精修唱詞、精改劇本,并采取細排工作臺賬、一周一看進度的督導措施加大推進力度。
幾番座談、幾度修改、幾經打磨、幾次易稿,在全體主創人員創作思路、創作靈感的不斷碰撞之下,《賈湖笛聲》的故事情節、人物設置、矛盾沖突、主題脈絡等逐漸明朗,次第清晰,躍然紙上: 8000年前的賈湖鏡月族,有一位美麗的公主,同時被獵人、湖妖和碧羅族少主所傾慕。為爭奪佳人,湖妖挾持了公主弟弟,并要水淹鏡月、殘害生靈。碧羅族少主和公主乳娘的兒子山甲得仙人所賜人間第一骨笛,同往紫藤洞取“降妖”寶劍除魔。不料,少主和兩位武士為毒氣所傷而死,山甲冒生命危險采來還魂草救活三人。而碧羅少主覬覦鏡月族族長之位,在湖妖除去后,將貪天之功據為己有,殺害了公主弟弟和山甲,不料仙女用“山河寶鏡、日月明鑒”記錄下了這一罪惡行徑,并昭示于公主。公主滿懷悲憤,刺死碧羅少主。
全劇自始至終貫穿了“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天道不欺人,善惡終有報”的警示真言,充溢著閃光的人性、濃郁的人情,包括遠古人類對正義的信仰和敬畏,演繹了一場真情與假意、善良與陰毒、美好與邪惡的激烈較量,以情感人、以文化人,與觀眾產生強烈的心靈共鳴。
7月中旬,《賈湖笛聲》進行第一次彩排,特地邀請國內、省內知名專家,文史學家、戲劇表演藝術家、戲劇評論家及各界群眾前來觀看,進行專題會診、改進提升。
河南省藝術研究院專家劉景亮表示:“這是一臺近年來很少看到的以歷史寫神話,以神話說歷史的原創戲劇,這部大戲的創作產生與持續打造,也證明了漯河高度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這是一種自覺維護和大力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的責任意識、責任擔當,非常難得。”
河南省藝術研究院副院長吳亞明說:“《賈湖笛聲》不僅僅是戲曲藝術、戲曲武功的傳承、創新和展示,更是賈湖文化、史前文明的發掘、保護和再現。在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今天,以賈湖文化為創作題材的豫劇《賈湖笛聲》更具有現實意義和精神價值。”
飛入尋常百姓家
7月27日晚,《賈湖笛聲》從稿件搬上舞臺,由文字變成畫面,在漯河市人民會堂成功首演。省、市有關專家及全市1000多名群眾觀看了演出,引發了現場觀眾經久不息的掌聲。漯河市豫劇團青年演員用武打功夫和戲曲語言演繹了中華民族的根文化、源文化,讓沉睡了8000年之久的賈湖文明得以蘇醒和綻放,開創了漯河以神話題材展現地域文化的先河。
目前,《賈湖笛聲》正在不斷演出中征求各界群眾的意見,進行反復藝術錘煉和精心打磨,力求在藝術構思、劇情設計、人物設置到配器音效、舞美道具、服裝陣容等各方面做到精益求精。
“《賈湖笛聲》的問世,開創了漯河以神話題材展現地域文化的先河,其本身已成為再現漯河歷史文化的有效載體、亮麗名片。《賈湖笛聲》將在全市進行巡回演出,進一步擴大該劇目的影響力,全面彰顯漯河文化藝術水平。同時,通過豫劇這種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努力使賈湖文化從中華文明寶庫中活起來、走出來,走近尋常百姓,走向廣闊舞臺;以高品質的精品力作回饋社會、奉獻人民、惠及大眾;以正能量的豫劇大戲傳播真善美,傳遞正能量,倡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中華文明和真理正義永遠飄揚在沙澧大地,根植于群眾心中,讓賈湖文化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基因。”漯河市文化新聞出版局局長吳玉培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精彩的探索
近年來,漯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許慎文化園、陳星聚紀念館等一批文化項目建成并投入使用;博物館、圖書館、群藝館“文化三館”正在緊張施工;周末沙澧文化超市、幸福漯河健康舞、幸福漯河梨園情……一張張靚麗名片叫響中原,讓人目不暇接。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可以說齊頭并進,風生水起,有人稱之為“漯河文化現象”。
特別是自去年以來,漯河以舉辦首屆“賈湖文化國際研討會”為契機,大力宣傳弘揚賈湖文化。為貫徹落實習主席“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的講話精神,借助“第十三屆河南省戲劇大賽”的東風,以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出發點,大膽創新,精心打磨,以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創作了神話豫劇《賈湖笛聲》。
《賈湖笛聲》的問世,可以說開創了漯河以神話題材展現地域文化之先河,是讓賈湖文化從中華文明寶庫中活起來的有益探索,它不僅唱響了時代主旋律,謳歌了真、善、美,鞭撻了假、丑、惡,洋溢著忠、勇、仁、義的人性光輝,而且弘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能體現習主席提出的“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日常化、具體化、形象化、生活化,讓每個人都能感知它、領悟它,內化為精神,外化為實際行動”精神內涵。
正如河南省藝術研究院專家劉景亮所說:《賈湖笛聲》的問世,證明了漯河高度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這是一種自覺維護和大力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的責任意識、責任擔當。
但愿這種探索,能給全省其他地市文化發展帶來啟示和借鑒,我們相信,讓文化遺產活起來的“漯河探索”,對建設“富強河南、文明河南、平安河南、美麗河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