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雪俠+郭利杰

《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正在熱播,其中一個鏡頭讓人深思。云南兵團知青為了返城,不斷給有關部門和中央寫信反映他們的情況和要求,負責此項工作的魯局長,開始時認為這些年輕人不懂得服務大局,只知道鬧事兒。但當他深入云南邊陲,看到了知青們的勞動、生活現狀,切實感受到了兵團知青們信中反映的實情,他的態度有了較大的改變,并當即向中央做了匯報,使知青問題迅速解決。調查研究的重要性在此不言而喻。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毛澤東的這句話今天依然振聾發聵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變革梨子,親口吃一吃。”毛澤東非常重視他創作于20世紀30年代,失而復得的《調查研究》一文。這篇為反對紅軍中的教條主義思想而做的文章,對“大躍進”造成的“三年自然災害”現實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現實意義。所以1961年,當田家英從中央革命博物館找到這本小冊子,交給毛澤東的時候,他如獲至寶。毛澤東認為,“大躍進”錯誤的根源是主觀主義、缺乏調查研究造成的。
回顧歷史,我們黨在成長壯大的過程中,不止一次吃過從主觀或本本出發的虧。土地革命時期盲目暴動是如此,第五次反“圍剿”失敗是如此,脫離實際盲目躍進也是如此。調查研究是決策的前提,當我們又一次站在歷史的轉折點,進一步深化改革,我們要改什么?怎么改?這一切都需要準確把脈現階段發展實際,問診群眾的現實訴求。遺憾的是,走馬觀花式、車攬式調研依然屢見不鮮。到底是什么絆住了我們深入調研的腳步?
瞧不起群眾、盲目自大是絆住調研腳步的心理因素
新時期,黨員領導干部多數接受過高等教育,具有相對廣闊的視野和有良好的知識素養。但也往往因此滋生一種優越感,自認為看問題比群眾更高一層、更深一步,內心里瞧不起群眾,遇事很少同群眾商量。這樣的心理實際是本末倒置。要知道抗日戰爭中的游擊戰、地道戰、麻雀戰、地雷戰等戰法源于群眾的實踐;解放戰爭時期,土地法大綱的頒布源于群眾經驗的總結;改革開放時期,家庭承包責任制和經濟特區都源于群眾的實踐經驗。歷史證明,凡是科學的理論無不來自于群眾實踐經驗的總結和升華,離開了群眾實踐,理論政策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先進理念和知識本身就是為人民服務而準備的,不能與實踐相結合,不能被群眾理解、接受和掌握,理念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善于溝通群眾、服務群眾,是我們黨的突出特點與能力。把握群眾的理解能力,善待群眾的思想高度,將自己的德、才融入到熟悉群眾生活、了解和掌握實際狀況中,才是找到了英雄用武之地。
崇洋媚外、封閉僵化是絆住調研腳步的思想認識因素
我們從來不缺少學習精神,但向誰學習,怎么學習,不同的觀念導致了不同的結局。毛澤東同志曾說,在人民群眾面前,我們要始終甘作小學生,努力向群眾學習。習近平同志也強調,在人民面前,我們永遠是小學生,必須自覺拜人民為師,向能者求教,向智者問策。但現實中總有那么一部分人認為只有外國的月亮才是圓的。用西方已經發展了幾百年的資本主義成果,否定我們幾十年的努力和拼搏,這既是不科學的也是十分有害的。中外的許多事實都證明,拿來主義、照搬照抄,只能導致落后和失敗。我們既要學習國外先進治理經驗,也要熟悉我國獨特的文化、歷史和現實,尤其要落腳中國的現實國情。不研究中國的實際情況,不了解基層群眾的生產和生活,照搬再美的藍圖,都只能是海市蜃樓、曇花一現,最終遭到群眾的唾棄。
崇洋媚外要不得,封閉僵化也是萬萬不可的。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始終是馬克思主義最本質的東西和活的靈魂!社會在不斷發展進步,群眾的訴求和社會實際千差萬別。要制定出滿足不同地區、不同人群的政策措施,必須深入調研,了解變化了的實際情況。手持本本,發號施令是再簡單不過的工作方式,卻也無形中疏離了干群關系。宣傳教條的同時,已經封住了聽取群眾呼聲的耳道,止住了邁向基層一線調研的腳步。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那種不做調研的照本宣科式工作流程該結束了。
懼怕問題、不愿吃苦是絆住深入調研腳步的作風因素
調查就像“十月懷胎”,解決問題就像“一朝分娩”。調查就是解決問題。長期舒適安逸的環境,使得一些黨員干部害怕發現問題,不愿正視問題,甚至逃避現實沖突,只愿聽順耳的奉承,只愿做順水的人情。走馬觀花式、預訂式調研在這樣的背景下孕育而生。這種形式主義的調研方式,背離了黨的宗旨,損害了黨的形象,使本該容易解決的問題,變得愈加復雜、積重難返。習近平同志曾指出,調查研究應有“自選動作”,看一些沒有準備的地方,搞一些不打招呼、不作安排的隨機性調研,力求準確、全面、深透地了解情況,避免出現“被調研”現象,防止調查研究走過場。形式主義害死人,這一點在調研工作中的危害尤其需要我們警惕。
時下,一些黨員干部,坐慣了車就不愿再騎車,有人背就不愿再走路,這樣的官僚主義作風,怎樣讓群眾愿意接近?一方面是秘書下屬前呼后擁,酒店會所高談闊論的調研方式;一方面是群眾上訪無門,乃至群體性事件的頻發。是什么阻礙了干群之間的正常交流?調研開車轉、遇水群眾背,是不能讓群眾產生交流愿望的。深入實際的調研,要走村串戶、入鄉進廠,要不懼風塵撲面、泥濘滿腳,更要能吃百姓飯、聽群眾怨。只有發揚吃苦耐勞精神,堅持艱苦奮斗作風,摒棄調查研究中的官僚主義,才能增強我們的本領,提升我們的認識,做好工作。
平均主義大鍋飯和現有的考核用人機制是絆住調研腳步的制度因素
平均主義大鍋飯,在工作方式上的表現就是,調研與不調研一個樣,干與不干一個樣,甚至調研了解實際情況反映問題,還會被冠以沒事兒找事兒的邏輯,這就打擊了真正想干事兒的,養懶了吃大鍋飯的,最終脫離了群眾,塑造了官僚。
這樣的現狀與當前的考核用人機制密切相關。干得好不好,不是群眾說了算,甚至群眾不知道你在干什么,只要達到領導滿意就可。只唯利益、只唯上的政績工程、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打通了一些人的升遷之路,因而,扎根泥土、實際調研的工作方式不再被信奉。當然,這里不是說不要服從領導、服從知識,而是說二者要兼得。這兩者不是魚與熊掌的對立關系,而是魚和水的統一關系。黨員干部都是為群眾服務的,都要受群眾監督,二者的目標是一致的。服務群眾、扎根群眾就是最好的對上級負責、對黨負責的表現。
建立科學的激勵機制,打破用人唯上、唯親的陋習積弊,鼓勵黨員干部到群眾中去,調查研究,重塑干群親如父子、近若毗鄰的雨水關系,讓群眾來監督和評價工作的好壞得失,讓實踐來檢驗黨員干部的工作實績與能力,對我們邁開深入調研的步子大有裨益。
(作者單位:中共河北省委黨史研究室、河北商貿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