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興強
摘 要:本文介紹了現階段我國高等教育教學的特點及未來發展趨勢,結合了作者本人的實際教學經驗闡述了“培優扶弱”在高等學校工程力學課堂中的實施,并最終揭示了課堂上“培優扶弱”的實施對我國未來人才的培養所具有的作用。
關鍵詞:培優扶弱;工程力學
從我國的現狀來開,一般而言高等學校的生源程度不一,參差不齊,這為高校的教學工作帶來了極大的困難。為緩解這一現狀,采取“培優扶弱”的教學措施勢在必行。下面我就高等學校工程力學課程中“培優扶弱”的實施談談自己的看法。
1 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是實施“培優扶弱”的前提
真正的了解學生是完成課堂教學任務的前提,只有充分了解學生,了解學生的需求,才能更好教育好學生。傳統教育教學中,師生的接觸往往是教師處于主動,而學生處于被動。在了解學生的過程中,教師也總是從方便自己的角度考慮。所以,教育工作者應該清醒的認識到教育對象所具有的復雜性。既使在一般人看來是明確不過的東西,一旦放在受教育者身上,都有可能變得撲朔迷離。因此,教師應當千方百計的去了解學生,在了解到這些學生的實際情況后,對每一名學生都應逐步建立學生的個人檔案,以便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的放矢,通過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以實現“培優扶弱”的教學目的。
2 注重培養學生學習工程力學的興趣
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許多基礎較差的學生之所以不能學好工程力學主要是由于學生對工程力學不感興趣。針對這一情況,在教學中我們應借鑒失誤、圖片,盡量用貼近生活的例子,使單調乏味的課堂講解與練習變得生動、輕松。如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并尋找一些生活中我們常見構件和設備,讓各組學生根據工程力學中對各種約束的定義,對號入座,從而加強學生對各種約束的了解。同時對我們生活中較難區分的約束加以深入的進行分析。這樣能更好更快的掌握各種約束的相關知識,同時分組的討論也加強了各組同學之間的交流與互助,從而在激發學生興趣的同時實現課堂上的學生之間的互助合作。
3 學生的“自我意識”
在培養了學生對工程力學的學習興趣之后,為進一步實現工程力學教學過程中的“培優扶弱”,下一步便是要進一步正確的引導學生,讓學生以“主人”的身份,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工程力學的教學活動中來,而不應該是一個“旁觀者”、“接受者”。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我們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⑴幫助學生感受成功、享受成功。對于一些成績較差的學生而言,我們應積極的幫其找回自信,并制定一些短期內較容易實現的目標,幫助他們實現目標并及時的給予真誠的鼓勵,使學生們能真正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并享受成功。在補差的過程中,我們應特別注重學生的參與意識,不論是一個問題的回答,還是一次作業的完成,無論正確與否,我們都應及時的給予表揚和鼓勵。同時對于不通的學生給予不同的學習目標,這樣基礎較差的同學便可以掌握對基本知識的初步應用,而成績較好的同學則可以幫助他們養成知識的自我梳理與歸納能力的提高。
⑵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創新思維。創新性思維是發現問題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關鍵,這不僅有助于我們揭示客觀事物的本質和內在規律,而且能產生新穎的、前所未有的思維成果。因此,在工程力學的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同時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探索知識、分析問題、積極思維,充分表達他們的見解。逐步培養學生養成多角度、多方位思考問題的良好習慣。
⑶引導學生結成學習小組、幫扶對子,鼓勵同學們互幫互學,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于學生們之間培養競爭意識,增強學生的自覺性。從教育學理論和教學經驗來看,沒有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任何教學都是不成功的。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在工程力學的課堂教學中,設法開展幫扶式合作的教學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提高學生學習工程力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并使他們在小組里團結協作,主動學習,興趣大增,既有助于活躍課堂氣氛又有助于提高學生工程力學的學習成績。
4 注重課堂教學方法的使用
為了能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提高和發展,體驗學習的快樂,進步的樂趣,達到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目的,通常我們可以采用分層教學的方法,在班級中尋找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并做好“培優扶弱”工作。使學生形成“趕、幫、比、超”的濃厚的學習氛圍,使每一位學生都學有所長,學有所用。從而實現優生更優,差生不差,共享成功。其中我們可以采取的做法是:⑴靈活運用“五步教學法”,精心設計每一堂課,向五十分鐘要效率,減輕學生的課外負擔。⑵分層遞進實施教學,備課時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策劃好幾個施教層次,對成績較好的學生附加一些較難的題目,啟發點撥,鼓勵他們超前學習;對后進學生以“低起點,小步子”的模式,具體引導,逐步完成,并時時加以鼓勵。⑶在布置作業時,盡量做到分層布置,充分考慮各個階層學生的學習能力。⑷抓落實,嚴把教學每一關,注重知識的聯系性和滲透性,不斷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
總之,通過在課堂上“培優扶弱”的實施,可以有針對性的提高不同階層學生的素質,轉化后進生,培養優秀生。當然“培優扶弱”是一個永遠處于發展的一個課題,理論聯系實際和可持續的發展才能使“培優扶弱”這一課題永遠地充滿活力,才能適應我國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才能使“人人成才“的目標得以真正實現。
[參考文獻]
[1]康旭彤.問題教學法的內涵與意義[J].文學教育(下),2010(05).
[2]孟太宗.新課程理念下的開放式數學教學之我見[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1(50):456-457
[3]王亞艷.淺談中職數學教學—開放式[J].學時代教育(教育教學版),2009(3):258-259
[4]丁桂鳳.合作學習研究的基本走勢[J].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