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向華
【摘 要】《科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小學科學學習以探究為核心,以活動為載體,要求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學習科學觀察、科學實驗的方法,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這也就決定了科學課活動多,材料多,實驗多。要活動、要探究就得有材料。但事實上,現在的許多科學課存在著實驗材料誤導學生、學生實驗操作前目的不明確、學生對材料缺少主動支配權、材料與學生的探究能力不相適應等教學低效的現象。因此,如何實施材料優化,組織學生實驗,是提高實驗教學質效不可回避的問題。
【關鍵詞】科學;實驗;學生
一、熟悉材料,貼近生活實際
要上好科學實驗課,首先就得通讀整冊科學教材,對整冊教材所需材料進行整體性的研究,列出清單,有步驟、分階段地進行材料準備,才能得心應手。而如果在準備具體某一課時才去準備材料,就難免會發生措手不及的情況,影響科學課的教學。每冊教學參考書上都有主要材料清單,上面列出了本學期要用的主要材料。因此,在開學初就應該認真通覽,做到心中有數。
如五下教材《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一課設計的探究活動是:“胡蘿卜在水中是浮的,把蘿卜切成一半、四分之一、八分之一、更小,還會浮嗎?”但是由于教師課前沒有熟讀教參,也沒有預實驗,在實際的教學中卻發現胡蘿卜整個沉在水底,繼續實驗,發現蘿卜不論大塊的還是小塊的,還是沉的。這一實驗結果令學生傻眼,它如何說明“同種材料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與其輕重、大小無關”的論點呢?顯然這是一堂失敗的科學課。課后再次觀察研究發現,新鮮的、水分足的胡蘿卜沉在水底,而存放時間久的、比較干癟的胡蘿卜就會浮在水面上。可見,教師課前對材料的熟悉與否,會直接影響實驗教學的效果。
二、預做實驗,貼近學生實際
科學課中的每項實驗,在讓學生動手實驗之前,教師應該提前做一做。這樣就能明白這個實驗哪些地方學生容易出錯,哪些現象不夠明顯,哪一項器材要換,哪一種方法需要改進。教師課前做好實驗,才能更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才能預防各種失敗和事故,防止教學中的失誤。在科學實驗教學中,課前教師的預實驗環節是必不可少的,通過課前的預實驗,能讓教師在課前掌握實驗所需的較為精確的時間、熟悉實驗操作流程、選擇并改進實驗材料、充分預見實驗中的意外因素,從而更好地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促使實驗教學效果的顯著提高。
如《用水測量時間》一課,用飲料瓶制作簡易水鐘的分組實驗,需要重復實驗以提高數據準確性,基于四種情況的滴漏實驗,每組做三次,再加上“古代水鐘的介紹”,差不多需要一節課的時間。如果按照教參的課時安排,把“實驗數據分析”、“水的流速分析”、“選用滴漏進行計時的原因”等討論擠進這一課時,那么時間就完全不夠了。因此,在教學前,我對飲料瓶蓋上孔的大小進行反復實驗并計時,最終確定了孔的大小,節約了多次實驗的時間。這樣,所有的教學內容都能“從容不迫”地完成,學生學得也非常扎實。
教學意外是課堂中的“不速之客”,它同樣“埋伏”在實驗探究中,很多時候因為它的出現使得一些驗證性實驗的實驗結果與理論結果不符,甚至“南轅北轍”,讓老師處于尷尬的境地。預實驗有助于預見教學意外,從而以周密的防范措施保證學生的實驗探究獲得“預期”的效果。
三、自制教具,貼近教學實際
自制教具就是教師和學生利用簡便易行的方法,就地取材,自己動手制作的教具。自制教具是為了解決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便于學生對科學知識更好的理解和應用。在進行演示實驗時,由于受到實驗器材的限制,常常會造成教室后面的學生看不清實驗現象。為此,我們可以“化小為大”,針對實踐性比較強的實驗,用自制的教具進行演示,讓學生不僅能直觀地觀察實驗現象,還能親自動手操作。
如科學六上教材中有四季星座的教學內容,要求學生重點掌握各星座的相對位置以及在春夏、秋冬季節根據北斗七星和仙后座尋找北極星的方法。教學難點是理解隨著時間的推移,星座在天空位置的改變。這些內容教師若紙上談兵,學生則很難理解,面對茫茫星空,他們會無所適從,難以辨認。我便根據星座的特點制作了一個模擬活動星空的演示傘,這把傘制作簡單,操作方便,材料易得,經濟美觀又非常實用,而且教學效果甚佳。把本來離學生遠而大的星空概念直觀形象地呈現在學生面前,使他們真正掌握了認識星空的本領。材料準備:太陽傘1把(黑色最佳),瑩光筆1支(銀色最佳)。制作方法:利用傘內原有的八塊面,將其分為春、夏、秋、冬四個區域,每兩塊為一個區域。先定好北極星的位置,再根據實驗室提供的活動星座的平面圖安排每個星座的相對位置和所在區域即可。使用方法:打開傘,辨認即可。順時針旋轉體現隨時間推移各星座的移動情況。
自制教具造價低廉、實用性強、貼近教學,在科學實驗教學中可以彌補學校的教學資源不足,這不僅容易做到人人動手實驗,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求知興趣、動手能力及探究精神。學校的科學實驗活動,也因為有了自制教具這朵小花的綻放而更加精彩!
發現是科學探究的開始。由于好奇是兒童的心理特點,它往往可促使學生作進一步深入細致的觀察、思考和探索,從而提出探究性的問題。如果教師能通過實施材料的控制,讓學生成為“問”的主體,成為一個“信息源”,那么,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將被大大激發,學生經歷的學習過程也就截然不同。所以,教師課前對材料實施控制,讓學生與材料親密接觸,使其在活動前和活動中體驗材料所蘊含的概念,獲得對事物的感性認識,這是科學活動的重要內容,也是提高課堂效率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研制組.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解讀.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63-64
[2]劉默耕.小學自然課改革探索.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133~137
[3](美)喬治.C.洛比爾.小學科學活動設計與示范.呂娜,張虹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40~43
(作者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白鹿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