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群忠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倫理學與道德建設研究中心副主任。著有《孝與中國文化》《中國道德智慧十五講》等。
“義”在中國傳統道德體系中,是一個重要的德目,有“仁義道德”之說。在中國人的口頭言語中也把“仁義”當作道德的代名詞,比如,“仁至義盡”“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等。那么,義德究竟是什么含義?它在儒家道德中的地位與作用特點是什么?在中國古代,義德的實質道德義務都有哪些內容?在現代社會中如何正確對待與弘揚傳統義德思想?這是我們這一講要說明的問題。
一、“義”德的含義與特點
要了解義德,首先需要從字面上了解義這個字的語意。我們可以從“宜”“正”“理”“則”層面來理解義的語意。
《中庸》曰:“義者,宜也,尊賢為大。”韓愈在《原道》中說:“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币?,即適宜、恰當的,這類似于西方倫理學中講的“善”這個范疇?!赌印ぬ熘鞠隆吩唬骸傲x者正也?!钡兰业摹段淖印さ赖隆芬舱f:“正者義也?!绷x,不僅要合乎一定目的,行為本身也要符合正確的道德原則。因此,以“正”釋義較之以“宜”釋義,使義具有明顯道德正當的應然意味,是人類合理生活秩序和行為規范的自覺表達,它的背后肯定包含著一定的規律、道理。因此,義就含有“道理”“合理”“理性”的意思。由于義的作用在于要人們的行為“合宜”“正當”,因此具有強烈的實踐性,是人們的行為法度、規范和規則,就又具有了規范、規則的意思。
下面讓我們將義與仁加以比較,借此了解義德的特點。
在古代一般思想者的心目中,義和仁的一個關鍵區別是:仁出于自然的感情,義為具有客觀性的道理,兩者都是道德意識與行動的重要基礎。只是一個偏內,一個偏外。
究竟什么是內外?在我看來,這個內外可從三方面理解,一是人心之內外,二是人己之內外,三是家庭之內外。從人心之內外來說,在堅持仁內義外的人看來,仁可以說產生于人心,而義則是產生于社會客觀秩序的義理。從人我之內外來看,我為內,人為外,仁雖生于我心,其道德方向卻是指向愛人安人的,而義雖產生于客觀的人倫秩序中,但其道德作用的方向卻是用以正我的。從家族內外這個角度來看,由于家族關系的基礎是血緣關系,其聯系紐帶主要是家庭成員之間的感情。因此,家庭成員的倫理關系自然是情高于理,仁重于義的。而在家庭之外的社會關系中,人們由于沒有血緣親情的紐帶,處理這種社會關系必須建立在客觀的道理、公義的基礎上,而不能因私化公,因情廢理,仁而不義。正如《禮記·喪服》所言:“門內之治,恩掩義;門外之治,義斷恩。”
被視為儒家正統的思孟學派,特別強調仁義的內在性,甚至長期把仁作為全部道德的起點,認為只要人心中有愛就會解決一切社會道德問題,把社會道德歸因為個體道德。這種道德思維方式從今天的觀點看,是有很大缺陷的。殊不知,我國倫理道德的起點不僅是仁,而且還有義。但長期以來,義的這種客觀性被思孟學派的心性論路線給消解了。今天我們要非常重視義作為一種客觀倫理精神和社會倫理精神源頭的重要意義,在現代道德建設中,不僅重視內圣的心性論道路,而且要非常重視規范論的外治路線。
另外,在我看來,仁與義還有一個區別,那就是仁具有某種程度的私人性、特殊性,而義具有社會性和普遍性特點。仁是二人對偶關系,仁是一種愛的情感。因此,仁的感情所投向的對象必然是一個主體熟悉的甚至是有密切關系的人,而且仁不僅是一種愛的感情,而且還是一種有等差區別的道德理性。因此,對不同對象的人所施予的愛的程度也是不同的,這必然使仁具有某種私人性和特殊性,比如在傳統倫理中,愛妻子就不能勝過愛父母等。儒學希望人們把這種私人性、特殊性的愛擴充開來,但如果實現了,將其擴充到周愛或泛愛,那就已經不是儒家所講的等差之愛,而恰恰成為孟子所斥責墨家的“無君無父”,是禽獸之行了。這顯然有內在邏輯矛盾。義是理,本身具有某種普遍性和客觀性,它在傳統社會中雖然仍然主要是處理熟人關系的,但其超越于宗法制度的天下公義的思想本身就具有普遍性和社會性。因此,這種普遍性和社會性特點更能因應現代社會多元化、普遍化的特點。
因此,在現代道德建設中,不僅要重視仁的積極性、主體性、動力性道德資源,而且要注重義的客觀性、普遍性、約制性精神資源。不僅要用仁來喚起人們的愛心和助人為樂的有所為的義務,而且要培養人們對客觀社會秩序和社會公義的尊重,對社會規范、客觀義務有所守的意識。
二、“義”德的歷史內容
在儒家思想與傳統道德生活中,義究竟包含哪些實質道德內容呢?在我看來主要包含如下幾方面:
1.倫理秩序與天下公義
作為一種客觀倫理精神,義的首要內涵是對倫理秩序與天下公義的追求。
倫理秩序包含政治與社會兩個層面。由于當時的政治是一種封建宗法等級制度,因此,這種倫理秩序在政治層面上通過義所要表達的就是對等級秩序的維護。一定的道德觀念總是當時社會關系的產物,傳統中國是一個封建宗法等級社會,因此,作為集中體現社會道德范疇的義,必然是這種關系的集中反映,是對等級區分、等級權益的自覺維護和尊重。荀子就是以社會角色區分來看待義的,在他看來,人類之所以能成為萬物的主宰,是因為有社會角色區分,使人能依照不同的身份角色組織起來,建立秩序。社會區分要順暢運作,必須以義為基礎,反過來說,義的精義就是社會區分的原則,對分、別、序的倫理秩序的維護。但僅有政治層面的等級秩序還不夠,義所力求弘揚的還有一種超越這種政治等級秩序的天下公義。
如果說等級秩序表達的是一種主流的、正統的政治意識形態的話,那么,天下公義則表達著一種更具普遍性、更為社會化的、在某種意義上超越于等級秩序的天下公義和公理。在早期社會,“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禮記·禮運》)這種大同世界的理想長期以來就是中國人關于社會正義、普遍幸福的一種理想和追求。如果說上述等級秩序是要求一種有等級區分人人得其應得,各得其宜,那么,天下公義不僅要求人們關心公共普遍利益的實現,而且要求人們努力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公平,以達到世界均平的理想。endprint
天下公義的思想不僅為儒家所重視,也為墨家所強調。墨家思想是一種代表下層老百姓的平民思想,它的道義觀具有更多天下公義的社會倫理含義:“義正者何若?曰:大不攻小也,強不侮弱也,眾不賊寡也,詐不欺愚也,貴不傲賤也,富不驕貧也,壯不奪老也。是以天下之庶國,莫以水火毒藥兵刃以相害也?!保ā赌印ぬ熘鞠隆罚┠伊x德觀特別強調周窮濟困,利濟蒼生。前者具有補償正義的含義,后者與儒家天下為公的思想有一致性。
2.道義為先的價值原則
儒家認為,在利與義之間,義是更為優先與重要的價值??鬃诱J為,所謂“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懂得把義放在第一位,見利思義的是君子;只知追求物質利益的是小人,這是君子和小人的分界。
孟子繼承和發揮了孔子的義利觀,明確堅持義以為上的價值觀,認為對利益無論大小都要以義作為取舍的標準,“非其道,則一簞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則舜受堯之天下,不以為泰?!保ā睹献印る墓隆罚娜∩?,要以道為準繩。如果不合于仁義之道,就是一筐飯也不可以接受別人的饋贈;如果合于仁義之道,就像舜接受了堯的天下,也不以為過分。他把義和利,作為區分君子和小人的標準。他說:“雞鳴而起,孳孳為善者,舜之徒也;雞鳴而起,孳孳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跖之分,無他,利與善之間也?!保ā睹献印けM心上》)
另外,孟子還從人生選擇與人格修養的角度來闡釋義利觀。他說:“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義在孟子看來是立人之節。有了義就可以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能行義,就可以堂堂正正做人,為了堅守義,甚至不惜失去生命,而不喪失做人的原則,他說:“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那么,這種大丈夫氣概與浩然之氣是從哪里來的?他認為是集義逐步培養起來的。他說:“敢問何謂浩然之氣?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保ā睹献印す珜O丑上》)這種堅持道義、以道立人而形成的大丈夫精神與浩然正氣的人格理想對中國士人長期以來發生了很深遠的影響,是民族崇德向善的重要精神資源,彌足珍貴。
總之,儒家的義利觀是在承認利和義的客觀存在的前提下,強調“重義輕利”,它雖然強調義的重要性,但同時又承認私利存在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并不反對人們在合乎“義”的前提下對私利的追求。這種價值觀被后代儒家所繼承發揚光大,成為中國傳統社會的主流價值觀。
3.義務為本的人倫責任
義在傳統中國,不僅是對合理社會秩序的追求,對道德道義的堅守,還特別強調人倫關系中的角色客觀義務與責任自覺。傳統中國是一個人倫本位、關系本位的社會,每一個人都在這種人倫秩序中充當了某種社會角色,很好地履行這種角色的責任,不僅是客觀人倫秩序的需要,也是為人之義即處在關系中的人的社會道德責任。因此,角色責任具體表達了傳統中國社會中人的責任和義務。這種責任和義務被以某種倫理要求和規范的形式表達出來就是義?!抖Y記·禮運》有言:“何謂人義?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十者謂之人義。”這就十分明確地表達了這種角色責任。
人的角色會隨著人生境遇和關系的變化而變化,因此,人的角色責任也處于變動之中,《荀子·非十二子》曾這樣描述理想人格(“仁人”)的行為:“遇君則修臣下之義,遇鄉則修長幼之義,遇長則修子弟之義,遇友則修禮節辭讓之義,遇賤而少者,則修告導寬容之義。”雖然這種角色責任的具體內容可以隨不同情況而變化,但履行一定合理秩序基礎上的人倫道德義務卻是絕對的,是人的客觀責任和義務。人與人之間的公平與合理在于人人安于自己的職分,使君者為君,民者為民,商者為商,農者為農,所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一也,農農、士士、工工、商商一也”。(《荀子·君道》)
義不僅是一種客觀的角色責任,更是一種人的倫理自覺,義德之所以成為德就在于這種主體性、自覺性和能動性。如果義僅是一種客觀他律的外在責任,而沒有變成人的內心信念和自覺實踐,那么,義就不稱其為德了。
古代社會的仁人義士,總是以天下為己任,“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張載《西銘》篇中的這幾句話代表了傳統知識分子弘大的高遠理想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F代社會我們應該繼承這種精神元素,多行義舉,如此,我們的社會才會更加美好并具有凝聚力。
三、“義”德的當代價值
以上我們對傳統義德的諸方面進行了討論,那么,我們對傳統義德應該如何批判繼承呢?傳統義德對我們現代社會生活和道德建設有何啟示呢?
第一,維護社會秩序與公平正義,建設和諧社會。人是群居的動物,人的生活是社會性的生活,社會生活必然在客觀上需要一定的社會秩序。尊重并維護合理的社會秩序及其法則是一個公民的基本社會義務和做人的美德。當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已經成為我們所弘揚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種核心價值觀可以說是汲取了中國古代義德中的合理成分與西方近代價值觀的合理成分而形成的,是自由與平等的統一,民主與法治的統一,權利與義務的統一。它是我們建立和諧社會的價值導向,只有堅持自由、平等、公正,堅持依法辦事,才會形成一個祥和、穩定的和諧社會。而堅持這些價值原則,自覺遵守建立在這些原則基礎上的社會生活秩序,是現代公民的基本美德。
第二,堅持義利統一,提高人生境界。義利觀作為一種價值觀,它不是一個實然的人生事實問題,而是一個價值的選擇與追求問題。因此,在這個意義上,從人生主體的修養角度看,應該以“義以為上”“以義制利”為主體選擇人生的價值追求。
一方面,從消極方面看,堅持以義制利、見得思義、見利思義可以防止我們在利益的誘惑面前犯錯誤甚至違法犯罪。當代社會各種利益的誘惑,極大地激發了某些人人性中潛存的原欲,有的人在利益面前不能保持清醒的頭腦,重則以權謀私,鋌而走險,輕則見利忘義,為了利益,可以不要人格,不要原則,不要精神,這種情況使一些人變成了經濟動物,失去了做人的精神氣象。因此,我們一定要堅持義以為上的原則,以道義作為衡量利益的價值尺度,該得的就得,該拿的就拿,而不該得、不該拿,就堅決不能伸手,正如陳毅同志曾有詩云:“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另一方面,從積極方面看,堅持義以為上可以提升我們的人生價值、人格尊嚴。作為人確實離不開必要的利益,但一個人過于利欲熏心,就會淪為一個小市民氣十足或市儈氣很足的沒有人格水準的人。他們可能得到了一些小利,卻失去了做人的尊嚴。而堅持義以為上的人,就會在利益誘惑面前表現出其“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與獨立人格,就會做“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的大丈夫,就會達到像孔圣人所講的“不仁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境界,安仁樂道,甚至在涉及義與利的尖銳對立而不能兩全時,做到“舍生取義”。堅持義以為上的價值觀,可以增強我們做人的道德純潔性,形成堅強的道德人格,不僅在人生的長途中不會犯錯誤,而且會因義而樂,心態平和健康,達到“仁者不憂”和“仁者壽”的人生境界。
第三,增強義務意識,積極履行責任。義務為本是儒家倫理與中華文化的根本精神。如果說西方自由主義信奉“天賦人權”的話,中國倫理總是強調人際間各自盡自己的義務,即所謂“仁以愛人,義以正己”,也就是說要用惻隱、同情、親愛之心去愛別人,而要用責任、義務來要求自己。當代中國,由于西方文化的影響滲透,人們的權利意識有所增強,義務意識淡化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所以,在當前的核心價值觀與倫理精神重塑的過程中,還是要堅持倡導義務為本的精神。為人民、為社會、為他人謀幸福,奉獻自己的精神和力量,永遠是我們民族前進的內在動力,也是我們每個人獲取人生意義的根據,失去這些,中國人就不再是中國人,中國文化也就不再是中國文化?!?/p>
責任編輯/楊艷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