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主持人:孫茂松
專題策劃人:奚春雁 彭遠紅
2012年,MOOc興起于美國,不少人由衷地感到高等教育的“一場海嘯正在襲來”(斯坦福大學校長John Hennessy語)。短短兩年的工夫,雖其氣勢并未如預期般在高等教育界“橫掃千軍如卷席”,但其發展依然十分迅速,潮頭震撼激射,不斷沖擊著傳統教育的堤壩。2013年,MOOC在國內開始發力,我國第一個大規模在線教育平臺“學堂在線”正式發布并成功運行,清華、北大等一批MOOC課程第一次面向全球開課并順利完成,獲得了平臺建設和課程建設的第一手經驗。用“山陰道上行,山川自相映發,使人應接不暇”來描繪這個領域的發展,是再恰當不過的(最近一個值得注意的動態是,耶魯大學前校長Richard Levin在2014年4月出任MOOC領頭羊公司之一Coursera的CEO)。
MOOC的眾多特點使得它很可能改變高等教育的現有版圖。其中最主要的特點是世界級名師這一最為寶貴的優質教學資源,可以借助互聯網這一現代科技手段,傳播到并惠及全球每一個角落。一個哪怕來自窮鄉僻壤的孩子,只要他愿意學習,都可以在MOOC課堂上“零距離”地聆聽可能“遠在天邊”的名師的教誨,從而得以跨越“教育鴻溝”。曾經有人問我,假設孔老夫子遭遇了MOOC,會發生什么?我答日:“有兩件事至少會出現。第一,孔子也許無須周游列國了,其聲音和思想會通過MOOC輕松傳播并影響至普天之下、率土之濱;第二,他當遠不止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顯然,這種狀況并不只存在于“假設”之中。教育成為了“平”的,其結果必然導致教育的革故鼎新。例如,當你得知2013年經濟學諾貝爾獎獲得者、耶魯大學教授Roberr Shiller在Coursera上講授Finatlcial Markets(金融市場)這一消息時,如果你是同類課的任課老師,你難道不會感到一種無形的巨大壓力?如果你是學生,你難道不會感到一種學習的沖動和興奮?
當然不能指望在一夜之間實現高等教育的革命。高等教育是最講究傳統底蘊的,這是它的長處,但另一方面,傳統力量根深蒂固,惰性大,求變不易,這又是它的短處。正確的態度應該是:通過不斷革新、變革的辦法,積極探索、穩健推進。對MOOC,我們既不能“浮云化”,對當今教育的風向流變視而不見;也不能“神化”,簡單地認為它是靈丹妙藥,藥到病除;更不能“妖魔化”,因片面擔心它可能會使老師丟了“飯碗”而敬而遠之。其實,有些問題只要換個角度思考就不難化解掉:如果善用“翻轉課堂”模式,豈不是免費請了世界級名師為我所用?得天下之名師而用之,與世界級名師“同堂”授課,得天下之“好學”者而教之(子曰“好學近乎知”),何樂而不為呢?無疑,我們需要更多的“翻轉思維”。
《計算機教育》雜志繼2013年第20期刊出以李未院士的《全面提高計算機類高等教育質量的戰略機遇》為代表的一系列MOOC相關文章之后,又在本期刊發一組文章,這些文章在中國“語境”下對MOOc做了有益的初步探討。有的文章是在概念層面的,如提出了基于MOOC的新型教學模式及基于M00c的非正式學習模式;有的則側重于實踐層面,如國內MOOC教學改革的“急先鋒”單位——華中師范大學和國防科技大學的相關工作,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國防科技大學“為了加快創新人才培養和交叉學科思想碰撞,從Coursera、udacicy和edx平臺遴選出一批適合學校研究生選修的國外高水平MOOc課程(其中2013年秋季學期開設的課程7門),研究生在導師指導下根據自身課程學習和學術研究需要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選修,學校認可選修推薦課程所獲學分”,這是頗具實質性的一步。我們期待著越來越多的M00c成果問世,在提高我國高等教育質量之路上一步一個腳印地不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