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秋蘭+賀代貴+薛其林
推進新型城鎮化是解決制約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結構性問題的重大舉措,承載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和追求。
一、深刻認知推進新型城鎮化的意義
(一)轉變發展方式的有效途徑
加快經濟轉型和發展方式轉變是一場深刻變革,新型城鎮化是我國經濟轉型發展的匯聚點,是擴大內需和促進產業升級的重要抓手,能夠增強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
(二)保障改善民生的有力舉措
新型城鎮化是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有力支撐,對破解城鄉“雙二元結構”,提升農村居民思想觀念、生活習慣、文明素質,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三)破解“三農”問題的現實途徑
當前,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出路在于農村城鎮化、農民市民化、農業現代化,而新型城鎮化是解決這些現實問題的關鍵所在和重要途徑。
(四)加快實現現代化的重要引擎
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它對創造新的投資需求、擴大消費需求、推動產業積聚和統籌城鄉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城鎮化率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
二、準確把握推進新型城鎮化的原則
(一)遵循客觀規律
推進城鎮化必須從我國基本國情出發,遵循規律,按規律辦事,使城鎮化成為一個順勢而為、水到渠成、符合經濟發展階段要求的過程。各級政府在確定城鎮化目標時須遵循實事求是、切實可行的思路,不能靠行政命令、政績考核的辦法,以避免拔苗助長式的城鎮化政績工程或形象工程。
(二)體現以人為本
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提高城鎮人口素質和居民生活質量,把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實現市民化作為首要任務。優化布局,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構建科學合理的城鎮化宏觀布局,把城市群作為主體形態,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合理分工、功能互補、協同發展。突出生態文明,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盡可能減少對自然環境的損害,節約集約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資源。
(三)突出質量內涵
質量是新型城鎮化的生命。要以改革的思維和創新舉措穩步提高農業戶籍人口城鎮化水平;大力提高城鎮土地利用效率、城鎮建成區人口密度;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為中心,降低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強度;不斷改善環境質量,減少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開發強度,增強抵御和減緩自然災害能力,提高歷史文物保護水平。
(四)運用統籌方法
科學處理好市場和政府的關系,既堅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又更好發揮政府在創造制度環境、編制發展規劃、建設基礎設施、提供公共服務、加強社會治理等方面的職能。處理好中央和地方的關系,根據中央制定的大政方針,確定城鎮化總體規劃和戰略布局,地方政府應從實際出發,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文明生態城鎮建設,制定相應規劃,扎實推進建設和管理工作。
三、精心規劃推進新型城鎮化的科學路徑
(一)彰顯城鎮的品質感
新型城鎮化是統籌城鄉發展、提升城市和鄉村品質的重要手段,既要優化宏觀布局,又要搞好微觀空間治理。要提升規劃品質,科學設置開發強度,科學劃定城鎮邊界,促進城市與自然和諧相融,把綠水青山保留在城市、留給市民、留給后代;要提升建設品質,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保留村莊原始風貌,融入現代元素,延續城市文脈,方便群眾生活;要提升管理品質,堅持用科學態度、先進理念、專業知識管理城市,提升治理水平。
(二)提高人口的集聚度
讓居民在城市過得更好、生活質量更高,是新型城鎮化的最終目標。要全面建成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推進城鄉社會保障制度銜接。要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全覆蓋,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推進農業人口轉移,穩定城鎮人口就業。要通過培養市民創新能力、培育市民現代生活方式,有序推進城鎮人口市民化,最終實現人的現代化。大力推動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提升農業、農村、農民的自我發展能力,促進人口城鎮化與土地城鎮化同步發展。
(三)提升土地的集約率
要從數量和質量上守住耕地紅線。推進土地節約集約是破解工業化、城鎮化難題的有效方式。要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節約集約用地制度,管住總量、控制增量、盤活存量。要按照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總體要求,形成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的合理結構。
(四)強化產業的支撐力
產業支撐是新型城鎮化的內在動力、解決就業創業的關鍵、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保障。城鎮缺乏現代產業的培育和支撐,就會出現“睡城”“空城”和“鬼城”。產業缺乏城鎮化的依托和載體,就難以形成持續生命力、創造力和競爭力。要根據城市的地理位置、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以產興城、以城促產,推進產業功能、城市功能融為一體。要通過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增強就業能力、挖掘內需潛力,構建分工合理、特色突出和功能互補的產業發展格局。
(作者單位: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