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璇
豫劇,是一個在全國范圍內分布廣泛并且影響深遠的戲曲劇種之一。早在2003年10月,《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國務院于2006年5月把它收錄在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非物質文化遺產注重世代相傳的創作和傳承方式,豫劇作為河南省戲劇的一個代表劇種,歸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所保護的范圍,因而做好豫劇的保護和發展工作則顯得非常重要。
一、豫劇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淵源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定義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社區群體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述、表現形式、知識、技能及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世代相傳,在各社區和群體適應周圍環境以及與自然和歷史的互動中,被不斷地再創新,為這些社區和群體提供持續的認同感,從而增強對文化多樣性和人類創造力的尊重,在本公約中,只考慮符合現有國際人權文件,各社區、群體和個人之間相互尊重的需要和順應可持續發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p>
倘若說中原文化是中華文化之根,那么豫劇藝術就是中原文化之魂。豫劇藝術正是由于中原沃土的滋養和勞動人民的不斷創造,才得以展現出剛健、清新、豪放、樸實的藝術氣質和優美、獨特的藝術形態,它堪稱中國戲曲藝術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2008年12月,豫劇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代表性作品的名錄中。我國“非遺”保護工作正式進入法制化階段是從2011年6月,《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的頒布與實施。國家也采取了許多措施加強了對地方戲的傳承與保護,每年都有地方戲的節目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日期間進行展示。豫劇是作為第一批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劇種,但處于目前文化多元化的大環境中,豫劇的發展也同樣面臨著危機,觀眾群越來越窄是其中的一個方面。但就目前狀況而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涉及到的不單單是一個劇團的問題、一個劇目的問題、一個劇種的問題,更深刻地反映出一個民族的文化傳承問題。正是因為豫劇的發展處于這些重要的歷史節點,因此,我們非常有必要對豫劇藝術的繼承和發展的現狀進行重新的審視和認真的思考。
二、豫劇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戲劇與電影、電視等不一樣,它是一種舞臺表演的藝術形式,豫劇沒有固定的模式,而是相對于每一次的演出都有一次創新的機會。寫意性、虛擬性、追求意到神似是中國戲曲的特點,然而豫劇比其他戲劇種類表演所涵蓋的內容更為豐富。表演的載體是演員,戲曲藝術通過演出的方式得以保存。我國的戲曲藝術,都是在不斷演出中體現出其生命的活力!
目前,豫劇藝術的演出呈現出的狀況并不十分良好,在一些藝術水準較低的民營劇團和一些省、市劇團,都出現了歪曲豫劇、怠慢藝術的現象。
民營劇團往往受盈利最大化驅使,通過普遍采用削減成本、壓低戲價、搶占市場等不合理的競爭手段,造成了藝術質量較差等局面。主要表現為:第一,演員少,演出時“只要花,不要葉”。如該上4個人的,只上兩個;該上宮女的,一個也不上,取而代之的是太監領著皇帝就出來了。第二,服裝種類少,身份不分、場合不分,亂戴胡穿。比如知府可以戴縣令帽,家庭戲能穿件衙役皂袍,甚至在古裝戲中還有穿著板褲、皮鞋就可以上場的現象。第三,奏樂器的人少。省、市豫劇團演出時,樂隊最少有七個或八個人,在通常的情況下,五人是打擊樂手。但是民營劇團樂隊,往往是一把板胡、一支嗩吶、一架電子琴加上一個“鐃鈸”由一人同時演奏這四五件樂器,甚至整場演出一共就4人。第四,化妝簡陋。戲曲化妝有正式妝和簡妝之分。正式化妝主要勾畫臉譜,簡單的化妝是勾畫黑眉、涂胭脂、抹口紅。在民營劇團中,往往用一張臉譜演兩三臺不同的戲,或者僅僅只化簡妝就上臺。第五,不按照劇本演,胡連亂唱。省、市劇團都是按照劇本演出,十幾臺常備劇目只夠演出六七天。而民營的劇團不按照劇本演出,依靠唱“水詞”(針對具體場景、情感編寫的固定唱段),亂湊胡編,這樣就可以演出一個月左右。
當然,省、市劇團同樣也存在很多的問題。省、市劇團雖然藝術質量在整體上比民營劇團高一些,但受到現有的體制機制和市場環境等因素制約,省、市劇團的演出也沒有達到相應的標準。第一,整體的服裝影響形象。一些戲服上繡有不能用水洗的金飾,并且只能用干毛巾擦拭。經過十幾年的擦拭和縫補,絲和線早已不是原來的樣子了,蟒和靠等也變成灰黑色的了。第二,沒有高質量的音響設施。因為劇團經費有限而且樂器價格也在逐年上漲,導致演員演出時只能輕輕敲打。曾經有過一位藝術團團長說:“如果還像過去一樣根據劇情演奏,一場戲敲壞一個鑼,那么非得敲得劇團沒飯吃!”第三,燈光沒有達到應有的效果。同樣由于經費不足,目前劇團使用的燈光不要求彩度、色度等效果,只保證了一定的亮度。第四,專業演員沒有足夠的演出機會。目前,豫劇演出市場存在一些現象,缺乏相關藝術素養的業余人員占據舞臺,而專業演員卻被迫離開舞臺。曾經有一位省、市劇團團長毫無顧慮地說:“如一些僅會唱上兩嗓子的莊稼漢也被拉進民營劇團跑龍套,這些人的水平,怎么比得上從小就在劇團跟著老師學戲的演員和藝術院校的畢業生?”綜合分析來看,當今豫劇的演出狀況,造成了其在整體上出現了藝術元素的不完整、藝術魅力的降低。觀眾所實際體驗到的,已經不是充分體現藝術本質特征、特色的豫劇,反而是經過削減、丑化、歪曲甚至是被破壞了的“豫劇”。
三、做好豫劇的傳承與發展工作的意義
做好豫劇的傳承與發展工作是河南甚至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傳承的一個重大歷史性任務,需要在國家繼續出臺相關保護性政策以及河南省委、省政府的積極配合下,理論指導與實踐的雙向突破下共同推進。目前豫劇的發展空間受到了極大限制。與其他地方劇種相比,豫劇也是在中華民族悠久文化基礎上經過漫長歲月而逐漸形成的,它承載著千千萬萬中原兒女的思想情感和審美需求。當今,我們仍然需要豫劇那悠揚動聽的旋律來鼓舞我們去實現中國夢!endprint
大眾文化產生了“文化工業”,現代科學技術手段推動了工業文化的蓬勃發展,為進一步傳播文化產品、形成具有民族意蘊的文化產品品牌搭建了平臺。在面對“文化工業”時代,豫劇以它不朽的民族傳承魅力,毅然成為河南一個不爭的品牌。豫劇只有得到了合理的保護和利用,其鮮明的民族特色才能在中原沃土上發揚光大!當然,其中也不乏那些利用大眾傳播媒介扭曲傳統豫劇,愚弄觀眾和消費者從中獲取高額利潤、以發財致富為目的的不法分子出現,對此,我們應當加大力度予以打擊。
豫劇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猶如一把雙刃劍,我們在反思現代“大眾文化”利弊的同時,尤其不能忘記的是傳統戲曲藝術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傳承中的重要性!從一定程度上來說,豫劇的文化內涵同樣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豫劇講述的故事記載了中華民族的歷史,這只是一方面,更為關鍵的是因為它獨特的旋律和表演形式喚起了人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集體潛意識。無論是用現代戲演繹現實生活中的人生百態,還是用古裝戲演繹中原地區的歷史,豫劇作為中原地區特有的傳統文化載體,其演繹歷史的效果與如今電視劇、電影等藝術演繹歷史所產生的效果是不一樣的。豫劇用它特有的表演形式和韻律,喚醒了華夏大地上的人們對河南地區特有的風土人情和地理風貌的記憶。
四、實現豫劇傳承與發展的有效途徑
縱觀中國戲曲的發展規律,中國戲曲大多是以民間性、通俗性取勝的。針對豫劇而言,豫劇的傳承與發展必須堅守“小傳統”,從而形成一條通俗的路線。這就需要從事豫劇的工作者們多借鑒“大眾文化”產生的藝術形式,可以通過類似流行歌曲的形式推廣豫劇選段,拍攝豫劇電視劇、電影等,同時多觸及最切合實際生活的話題。
對于豫劇改革與發展的進程中出現的問題,我們應該辯證地加以對待,以期與現代媒體傳播方式同步,豫劇也不斷地呈現熒屏化、選段化。為了更加接近觀眾日常生活,現代戲演出越來越多,從而導致豫劇傳統行當不齊全等問題就會難以避免。豫劇要與其他文化傳播形式進行競爭就必須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求得發展,最好的解決方法是做到傳承與發展并重。
一是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整理、保存、展示最為原始的豫劇,就像行當、程式齊全的古裝劇,讓人們能夠感受到活生生的中原文化元素的存在。這同樣也是豫劇被列入中國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目的所在。對于政府而言,可以扶植一些比較有實力的劇團,撥給它們足夠的經費,使其專門傳承傳統戲劇。二是從市場競爭的角度出發,在維持豫劇本質特征的基礎上,做到與時俱進,多編、多演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劇本,讓人們不僅可以思考現代社會的人和事,而且還可以感受豫劇特有的旋律與格調。三是通過電視臺、廣播電臺、互聯網等媒介對豫劇進行廣泛宣傳,對豫劇的選段化等問題不忌諱,將豫劇的流行度擴大。提升觀眾的興趣,這樣他們才愿意進一步了解豫劇。四是政府應推進文藝體制改革,資助并鼓勵部分劇團自主經營、自負盈虧;不斷引導這些劇團立足于國內的市場,建立靈活多變的經營機制;協助它們找到簡便靈活、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同時培養大眾的文化消費理念,逐漸形成可以購票看豫劇的社會良好氛圍。五是通過各類活動做好豫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不斷加強理論研究,保護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人。
五、結語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前提下,應當從豫劇的發展戰略角度上討論豫劇藝術的傳承和發展,單一化會影響事物的發展,多樣化才是藝術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在大眾文化面前,應該在保持豫劇本質的前提下吸取多種藝術成分,兼收并蓄,創造一種新型豫劇文化,只有這樣,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豫劇才能不斷地傳承和發展下去。
(作者單位:華中師范大學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