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子昂+龔克
修改后的刑事訴訟法吸納了此前頒布實施的 “兩個證據規定”中有關非法證據的認定及排除的實體和程序性規則的內核,確立了非法言詞證據的法定排除和非法物證、書證的裁量排除原則,這為偵查監督工作中正確認定并依法排除非法證據提供了較為明確的依據。但是審查逮捕中如何排除非法證據,是困擾刑事司法實務的一個難題,現實中也存在很多問題。
一、審查逮捕環節排除非法證據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非法證據排除的具體程序規定,不易實際操作
雖然兩院的《非法證據排除規定》《辦理死刑案件證據規定》及新刑訴法中關于非法證據排除的規定,可以說是目前檢察機關排除非法證據的最直接、最系統、最具操作性的依據,但它對檢察機關在審查逮捕階段中認定和排除非法證據所必需的一系列程序性規定均未明確。有關條文中對非法證據排除的程序,僅僅是圍繞法庭審理進行的,程序的缺失造成審查逮捕中對非法證據審查的啟動、確認、救濟均無章可循,難以真正發揮審查逮捕中的偵查監督職能,難以有效排除非法證據。
(二)對非法證據的辨別有難度,監督渠道有限
現階段偵查監督工作主要是通過書面閱卷的方式審查案件,輔助于訊問犯罪嫌疑人和詢問其他案件當事人來進一步了解案情。這種以書面審查為主的審查方式,使偵查活動中的違法情況很難通過案卷材料反映出來,尤其對于非法言詞證據,辦案人基本上都是通過訊問犯罪嫌疑人后才能獲知,而對于非法實物證據,在書面審查過程中很少能夠顯現,這些都對檢察機關辦案人員在偵查監督過程中發現非法證據提出了較大考驗。
(三)調查核實可疑非法證據有難度,缺乏配套制約措施
一方面,按照法律的規定,偵查監督部門審查批準逮捕的時間最長不能超過7天,如此短的時間內,即使發現了偵查機關存在非法取證的情況,在客觀上想要進行詳盡的調查也是比較困難的。另一方面,檢察機關發現存在非法證據嫌疑后,找到相關偵查人員調查了解情況,部分偵查人員往往會因此產生抵觸情緒,敷衍了事,甚至不配合調查,影響非法證據的核實認定。
二、審查逮捕環節非法證據排除的具體規則的建議
(一)健全檢察機關引導偵查取證機制
公安機關與檢察機關的訴訟目的并不完全一致,前者追求的是偵查的成功,以破案率、打擊數等指標加以衡量;而后者追求的是控訴的成功,定罪率才是評價其工作實績的主要因素。另外,兩者所需要達到的證據標準也并不一致。因此,檢察機關應當加強對偵查行為的監督力度,引導其以合法的手段收集證據,并以糾正違法等方式對公安機關的非法取證行為提出批評建議,以減少甚至杜絕非法證據的產生。
(二)建立證據的全面審查機制
在審查逮捕階段,重點是對證據的審查、分析、運用。對是否符合逮捕條件,是否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是否有證據證明該犯罪事實是犯罪嫌疑人所為,均需對相關證據進行審查。證據審查是對證據客觀性、相關性、合法性的審查,是證據運用的基礎和前提。偵查監督部門要把好案件的事實關、證據關,對每份證據的確認都必須經過與其他證據綜合分析,相互印證,排除矛盾后方可確定。此外,公安機關不僅要移送證明犯罪嫌疑人所涉罪名構成要件的證據,還應將取到的其他證據以及能夠證明取證程序合法的證據全部移送,以便在審查逮捕階段能夠準確判斷行為性質,準確核實證據。
(三)加強證據審查復核力度
在審查逮捕階段應重視對證據形式、取證程序的審查。新刑訴法第八十六條賦予檢察機關在批捕階段有訊問犯罪嫌疑人、詢問證人和被害人、核實相關證據的權利,也為檢察機關審查排除刑訊逼供、暴力取證,確保證據合法性提供法律依據。檢察機關可以通過訊問犯罪嫌疑人、詢問被害人和主要證人,必要時聽取律師的意見,加強對主要言詞證據復核,對重大疑難、案情復雜,特別是供證不一、多人證詞不一的案件,應就問題關鍵點、矛盾指向點進行重點核查。對一些鑒定意見等技術性證據,也要注重對鑒定資質、鑒定人員、鑒定程序、鑒定依據的審查,并重視對鑒定意見的邏輯性、合理性進行分析判斷。
(四)建立階段性風險評估機制
檢察機關應對偵查機關在辦案過程中出現的帶有普遍性、專門性的非法取證案件進行全面收集和科學分析,及時預測其發展的新趨勢、新類型,并向公安機關發布預警,以控制和減少非法獲取證據行為的發生。對因排除非法證據未批準逮捕以及因主要證據不合法而監督偵查機關撤案的案件,應在作出決定的同時做好釋法說理工作,制定案件風險評估工作預案,有效化解社會矛盾。
(作者單位:襄城縣人民檢察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