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雪花”是何物
該天坑位于太原鄉花園村8組,深約40米。在天坑底部一側的巖壁上,有一個巨大的橫洞,橫洞高約20米。
它的主洞腔十分開闊,足有三個足球場大,里面巨石林立、溝壑縱橫、流水潺潺,岔洞更是錯綜復雜。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它仿佛與外界是兩重天,地上雪白一片,積淀著大量松散的白色粉末,最厚處足有一尺深,猶如冰天雪地一般。
一時間,相關學者對它的形成原因產生多種猜測。
它可能是人為留下的。因為,該洞入口處有人類留下的痕跡——幾塊石頭壘成的灶,是當地人多年前在里面煉硝留下的。“煉硝不可能產生這么多的白色粉末。”李賽霜,重慶市登山協會教練,從事戶外探險已有10年,曾在全國各地探洞數百個。據他稱,多年前,煉硝(俗稱黑火藥)在當地很盛行,但它的整個煉制過程中,不會產生大量的白色粉末。難道是有人搞“惡作劇”,故意將這些粉末帶入,撒在地上的?而洞內白色粉末分布均勻,且面積巨大,是人工很難完成的。況且,這樣做又有何意義?
同時,專家還排除了該洞是罕見冰洞的說法。因為,該洞與冰洞雖外形相似,但有本質區別,因白色粉末是一種固體物質,加溫后不會融化。
粉末原是碳酸鈣
那白色粉末究竟是什么呢?朱順知(《中國寶玉石資源大全》重慶主編、重慶教育學院地質專家)說,大自然能“孕育”出的白色粉末有多種,但彭水的地貌屬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巖石主要由石灰巖構成,因此白色粉末最有可能是石膏和碳酸鈣。隨后,他取出部分標本,在放大鏡下仔細查看,更堅定了他的判斷。接著,他對白色粉末標本進行了化驗。
當他將稀鹽酸滴到白色粉末上時,產生的大量氣泡讓他找到了答案。他稱,該粉末不是石膏,而是碳酸鈣。石膏的主要成分是硫酸鈣,遇到稀鹽酸不會產生氣泡。而碳酸鈣一旦與稀鹽酸接觸,就會發生強烈的反應,冒出大量氣泡。因此該粉末肯定是碳酸鈣。
確定了粉末的主要成分后,其形成原因也就迎刃而解。朱教授說:“該洞穴形成起碼經歷了上萬年,其基巖是石灰巖,石灰巖在長期的風化作用下,再加上該洞獨特的干燥環境,就形成了這種白色粉末。其實,在一般洞穴中,這一現象也會發生,只是一般洞穴都較潮濕,形成的碳酸鈣或融化在水里,或被水沖走,而不被人發現。”
另外,他還說,洞中儲存著如此大規模的碳酸鈣,屬比較罕見的,有著較高的旅游開發價值。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