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磊
阿里巴巴的大股東軟銀孫正義在阿里巴巴上市當日說,如果可能,他愿意持有更多阿里股份。孫正義也因為阿里巴巴的上市,成了日本首富。
要看清一個企業,可能從它的投資人入手更為直觀。孫正義的眼光毋庸置疑,但真正在投資2000萬美金而獲得500億美元回報之后,不僅不出售股票,還有意愿增持的投資人似乎不多,尤其是在互聯網這類高科技企業。
我想,孫正義并不是為“支持”股價才宣稱不出售阿里巴巴股票的。孫正義應該明白,對于阿里巴巴這樣的頂級企業來說,最大的瓶頸并不是創始人的格局,恰恰是市場本身。如果阿里巴巴所做的市場和行業是一個局限性較強的行業,馬云就算是神仙,要把阿里巴巴抬上一個新高度,給投資人帶來百倍、千倍回報的可能性也不大。也許孫正義所看好的,不再僅僅是馬云,而是阿里巴巴所做的行業。
記得2002年,國際上有這樣一個企業進入了更多人的視野,它曾是一家賣雜貨的商店,經過了40年的發展,竟然將年銷售額做到了2200億美元,一舉超過當時全球最大的企業埃克森美孚,從此開始稱霸全球企業界。我說的這家“雜貨店”,成立于1962年,目前依然位列全球五百強之首,他就是零售巨頭沃爾瑪。
跟沃爾瑪相比,阿里巴巴似乎有著更加令人想象的空間。成立于于1999年的“網上雜貨店”阿里巴巴在14年后的2013年,將零售交易額做到了2480億美元。
跟谷歌、微軟、Facebook、蘋果、twitter等不同,阿里巴巴已經超越了單純的“互聯網”概念,互聯網僅僅成了阿里巴巴的一個工具,就像沃爾瑪利用自己的私人衛星控制物流一樣,一切手段只是它做好零售的助推者。大家可能忘記了馬云曾經說過的一句話,如果不能成為中國的微軟或沃爾瑪,他將抱憾終生。馬云甚至將超越微軟和沃爾瑪定為企業的使命。
馬云時常談及信仰,但很多人不知道馬云的信仰真正在哪里。阿里巴巴上市當日,馬云選擇了8位敲鐘人,有淘寶店主、客服、農民店主、海歸創業者、快遞員、美國天貓賣家等。就像沃爾瑪在成為全球零售巨頭的同時,其高效的物流、完備的服務、豐富的產品鏈、嚴謹的管理系統、持久的品牌塑造能力等等都隨之征服了全球市場。馬云邀請8位阿里巴巴“生態鏈條”代表敲響上市鐘聲,就已經說明了其信仰的落腳點,即“生態”二字。
人類已進入了21世紀,阿里巴巴能否成為21世紀的“沃爾瑪”,再次改變中國乃至全球的購物和消費模式,對于馬云和阿里巴巴來說,機會、挑戰和空間一應俱全,尤其是行業空間,上不封頂。
跟傳統的零售巨頭沃爾瑪相比,2013年阿里巴巴的凈利潤是35.6億美元,同年沃爾瑪公布的年度凈利潤是160億美元,沃爾瑪凈利潤是阿里巴巴的4.5倍。然而,沃爾瑪的利潤率只有不到4%,而阿里巴巴借助互聯網的優勢,利潤率達到了50%。改變從來是依靠創新和服務,而非簡單的模仿,阿里巴巴作為互聯網零售平臺,是零售行業的創新者,并非跟隨者,這給阿里巴巴超越沃爾瑪提供了一種可能。
研究阿里巴巴所屬的行業領域,很多人過于關注模式,認為阿里巴巴跟沃爾瑪不僅存在線上和線下的區別,還存在模式的區別,阿里巴巴更依靠“店主”。實際上放在更長的歷史時間段來看,“店主”不過是阿里巴巴這個零售巨頭的“店員”而已。
從現有市值,以及未來各行業的成長空間來看,阿里巴巴已經是一個難以企及的高度,如果馬云的信仰真的是把阿里巴巴打造成21世紀的“沃爾瑪”,其中沒有偏離跑道,也沒有犯嚴重的錯誤,阿里巴巴之后,中國可能再無巨頭,阿里巴巴已封頂。就像自2002年之后的沃爾瑪一樣,已連續超過十年蟬聯世界五百強之首,但緊縮其后的石油、電信、汽車、電子、互聯網、銀行等企業,已變換了好幾輪。
無論世界如何變化,對于全球成千上萬的消費者來說,他們所關注的,永遠是如何更便捷、更可靠地得到物美價廉的日常用品。阿里巴巴之前的口號是,“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這個口號實際上已經不能完整地詮釋阿里巴巴的意圖,應該改為,“讓天下沒有賣不出去的商品”。阿里巴巴只有將自己定義為一個“網絡雜貨店”,才有可能真正超越像沃爾瑪這樣的企業,成長為新一代零售巨頭,并爬到企業界的頂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