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灝
(河南建筑職業技術學院,河南鄭州 450064)
新農村建設與城市化進程中失地農民問題的思考
李灝
(河南建筑職業技術學院,河南鄭州 450064)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們黨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局出發作出的重大決策,它集中體現了我們黨在新階段“三農”工作的新理念。可是隨著城市化、工業化進程的加快,農民失地問題又成為當前爭論的焦點。如何解決好這一對事關全局的矛盾,使失地農民失有所得,失而情愿,失而有保障,成為今后我們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就從這二者關系入手,談一下自己的思考,希望能對我們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有所啟示,早日呈現新農村的美好圖景。
城市化 工業化 新農村建設 失地農民
當前我國正處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總體上已經進入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但是,在這一轉型過程中出現的關于農民失地問題的爭議,近年來卻頻繁見諸于報端,刮起了很大的熱潮。因此,如何理性地看待這一系列的問題,怎樣妥善解決它們,已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經濟問題,更是一個重大的社會問題。
1.1.1 城市化發展與農民利益的矛盾突出
目前我國城鎮化進程大都是“攤煎餅”式地向四周擴展,占用了大量的好耕地,一些農民耕地被占后,只是被給與了一定的經濟補償,工作自謀出路。這樣以來,有點技術和文化的青年農民還能找到一些工作出路,但大多數無地農民成了社會游民,這就帶來了一些社會不安定因素。人地矛盾導致了農民缺乏對現代化的追求,也是中國農業現代化步履維艱的重要原因。由此可見,在城鎮擴展過程中,如何解決好被占耕地農民問題,的確是一個事關重要的問題。
1.1.2 土地用途變更的隨意性
在城市化的進程中,土地用途的變更是不可避免的,從發展的角度看,也是需要的。但是,有的地方既沒有一個統一的規劃,也沒有可行性研究,更沒有從長遠角度思考城市化與農業發展、農民生活的協調。在沒有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情況下,對土地用途的變更,帶有很大的隨意性。可以說,如果有外商投資,指到哪里就開發到哪里。這種事例屢見不鮮,導致了大批良田被改變為建設用地。這種隨意性,為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1.1.3 區域協調觀念淡薄,整體效益較差
有些地方片面追求城市的發展,出現了過度城市化的問題,使得顯性人口城市化水平低于實際人口城市化的水平。在基礎設施建設上,不管城市大小,也不管有沒有必要,都想搞“大而全”“小而全”,即不考慮投入產出的成本和效益,也不考慮利用率的高低和區域協調。有些省在本區內修建高爾夫球場,占地上千畝,他們是否達到這樣的高消費程度?有沒有必要?其將來效益如何?失地農民如何解決?很少有人去考慮。可見,強化城市和城鎮的管理,提高土地利用率,樹立協調觀念,注重整體效益,是城市發展過程不可忽視的問題。
我們在正視城市化進程中存在的普遍性問題的同時,也要從中找出其深層次的原因。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的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1)沒有完成農民與土地所有權的徹底結合。在長期的農耕文化影響下,中國農民形成了深厚的土地情結,他們認為自己絕對的擁有土地。土地的集體化剝奪了農民對土地的權利,不僅沒有所有權,也沒有經營權,甚至沒有自主勞動的權利。
(2)土地收益分配不合理,損害了農民利益。隨著土地使用制度的深入及土地有償使用的逐步推展,在城市化過程中,土地開發和建設逐步被人們認識,土地收益和分配成為引人矚目的焦點。農民失去土地而得到的只是每畝幾千元,最高不超過兩萬的最終收益,其生活難以得到保障,這種做法也極大地損害了農民的利益。
(3)過度的城市化占用耕地過多,土地利用效率低。近些年來,不少城市只追求空間規模的擴大,向城市四周“攤煎餅”式地擴展,不講求土地利用效率,更少考慮城市的集聚效益。在規劃上一味追求發達城市人口人均用地指標,不結合本地人口與土地資源狀況,似乎城市規模越大越好。這種外延式的城市發展,忽略了對土地的節約和合理利用,使人地之間的矛盾更加尖銳,成為經濟進步發展的制約因素。
歷史發展到今天,中國農村正處在劇烈的社會轉變時期,傳統鄉村社會的常態是一種低發展水平的均衡,傳統農村的發展模式也需要變革、解體。我們對農民失地問題的理解要放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框架下進行。城市化進程中的農民失地問題,既涉及城市工作的一系列問題,又涉及到農村工作的一系列的問題,是關系到全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全面性的重大問題。若要徹底解決,就必須認真研究和解決城市化進程中帶來的一系列問題。
2.2.1 強化土地產權管理,完善產權制度
土地產權管理是土地管理的基礎性工作,也是政策性的基礎工作。目前這項工作在土地管理中仍是一個薄弱的環節,很難滿足發展的需要和保障農民的利益。因此,必須強化,不能削弱。
2.2.2 正確處理城市化與耕地保護的關系
土地問題,實際上糧食問題,實現糧食自給就必須有足夠的耕地作保證。否則,就是一句空話。沒有基本的耕地,農業基礎也穩定不住。這個道理似乎人人都懂,但在利益驅使下就容易動搖。我國土地資源有限,城鎮的發展而使耕地大量減少的事實應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并且要切實地加以解決,把耕地保護作為土地開發利用必須遵循的第一準則。
2.2.3 轉變觀念,從根本上解決農民的思想問題
新農村建設不是簡單的扶貧運動,怎樣從根本上提高農民,特別是當前失地農民的思想,意識,觀念十分重要。這不僅要靠國家對農村教育的投入,更需要在農民的精神世界里進行有效的重建。新農村建設任重而道遠,農村,農民問題情況錯綜復雜,加強農民的思想教育應成為首選。建設新農村,必須培育新農民,新農民不僅要提高知識能力,接受文化教育,還要解放思想思想,轉變觀念。
當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國策已就,億萬農民激情涌動,我們在對未來憧憬,樂觀的同時,也要從維護農民合法權益的高度對待失地農民的問題,解決失地農民問題的關鍵,在于讓他們對失地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在于切實保障失地農民的利益,還在于要及時解決好他們失去土地之后的生存和發展問題。
本篇文章只是筆者的一己之見,意在拋磚引玉,希望更多的人去關注它,分析它,找到更好,更有效的解決方式。
[1]廖小軍.《中國失地農民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版.
[2]翟振元.《中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3月版.
[3]鄭偉元.《城市土地合理利用與持續發展》.中國土地科學出版社,1997版.
[4]葉裕民.《中國城市化之路》.商務印書館,2001年.
[5]劉維新.《中國城鎮發展與土地利用》.商務印書館,2003年12月版.
[6]胡靖.《城市化之累與痛》.中央編譯局,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