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屈曉華
把治蜀興川各項事業全面納入法治化軌道,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為實現“兩個跨越”提供保障。
省委提出“治蜀興川重在厲行法治”,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改革發展中的風險隱患,實現依法治省是當前的重大任務,也是實現四川“兩個跨越”戰略目標的重要保障。
隨著實施三大發展戰略,推進“兩個跨越”,全省處于大發展、大跨越的階段,產業集聚發展穩步擴大,能源資源開發大力推進,交通建設飛速發展,城鎮化水平進一步提升。隨著發展進程加快,四川也面臨著較大的穩定風險:一是直接利益沖突引發風險。因庫區移民、開發區建設、交通建設、城鎮化建設等,涉及大量土地征收、拆遷、占用耕地和補償安置資金,利益沖突量大面寬,引發信訪和群體性事件的風險較大,2013年全省信訪總量21.8萬件,重點工業項目、重大自然災害容易誘發社會秩序沖擊。二是生態環境破壞引發風險。從全國來看,自1996年以來,環境群體性事件一直保持年均29%的增速。全省擬建高污染、高環境風險項目也存在潛在風險不可忽略。三是民生保障不到位引發風險。因開發區建設和城鎮化建設,農轉非農民進城后,失去了原有的經濟來源,又缺乏適應新環境的生存技能,基本民生問題日益凸顯,解決不好就會成為穩定隱患。四是經濟糾紛引發穩定風險。近5年我省發生非法集資案數量和數額大幅上升,因工傷事故、勞動合同引發的勞資關系糾紛逐年遞增,近5年平均每年上升15%。這類糾紛本屬于經濟風險,應由市場主體自己承擔,但由于利益重大,牽涉面廣,群眾很難理性承受,往往把矛頭轉向政府,從而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導火索。
四川是人口大省、矛盾大省,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以及各項改革的全面深化,社會利益日益多元,社會結構深刻變化,各種矛盾和問題更加紛繁復雜,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因素不斷增加。這些風險隱患如不能妥善解決和化解,社會安全穩定就沒有根基,實現“兩個跨越”的目標就沒有保障。
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也是防范風險、化解矛盾的有效途徑。當前,必須著力于把治蜀興川各項事業全面納入法治化軌道,善于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為實現“兩個跨越”提供保障。
強化科學決策,建立健全風險決策機制。改進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就是要求黨樹立憲法思維和法治思維,以法治方式領導和管理國家事務。黨委作為實現“兩個跨越”的領導核心,必須強化科學決策,建立健全風險決策機制。一是堅持民生為先的決策導向。在決策時,首先考慮是否有利于促進民生改善,統籌考慮整體利益與部分利益、長遠利益與當前利益,充分尊重和保障弱勢群體的權益。如在征地拆遷中,應高度重視拆遷戶的安置,全面考慮居住、就業、養老等問題,系統化推進征地拆遷安置工作。二是完善利益主體參與的決策程序。在作決策時,嚴格遵守法定程序和規定要求,履行公開要求,對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重大事項實現社會公示制度和社會聽證制度,吸收群眾參與決策,普遍建立法律顧問制度,把調查研究、征求意見、法律咨詢和論證、合法性審查、社會穩定風險評估、集體討論決定作為重大決策的必經程序,確保決策的科學公正。三是推廣預先風險評估的決策模式。加快推進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工作全覆蓋,推進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向縱深發展,縱向上逐步延伸到鄉鎮(街道),橫向上向各行業、各領域拓展;建立健全配套制度體系,真正把穩定風險評估作為作決策、上項目的必經前置程序。
法治思維預防化解矛盾,建立矛盾糾紛化解、處置機制。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發展的加快,征地拆遷、環境污染、就業和工資福利待遇等容易引發群體性事件,成為影響社會和諧穩定很突出、處理起來很棘手的問題,努力把矛盾解決在萌芽狀態,是檢驗社會治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標準。一是正確處理維權與維穩的關系。始終把維護群眾合法權益放在首位,在法治軌道尋求解決辦法。用法律上的事實分清是非,用權利義務思維分清對錯,干部和群眾都要懂得法律、相信法律。建立健全訴求表達、矛盾調處、權益保障機制,通過法定渠道解決利益矛盾。二是進一步深化完善“大調解”工作體系。推動調解組織網絡向基層和行業性、專業性、區域性領域延伸;進一步健全“三大調解”的協調聯動機制,增強整體功能;建立重點地區、重點領域、重點行業的疑難矛盾糾紛的多部門聯合調解制度,集中力量攻堅化難;健全矛盾滾動排查制度,在第一時間依法予以化解,防止矛盾堆積疊加,為推進“兩個跨越”減少前進阻力。
轉變政府職能,營造良好發展環境。行政機關是實施法律、法規的重要主體。現代社會中,政府影響不可避免地深入到社會各個領域、各個層面,沒有政府的法治化,就不可能有社會的法治化,也不可能有良好的發展環境。一是規范和制約政府權力。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以轉變政府職能為核心,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政府行使行政權必須有法律依據,對政府而言“法無授權不可為”,凡是法律沒有允許的都是禁止的。必須嚴格規范行政執法行為,明確執法權限,細化執法標準,強化執法考核。同時,政府行使行政權必須承擔相應的責任,建立責任倒查機制,誰不依法辦事引起矛盾的,誰就要承擔責任,做到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違法必追究。二是運用法律的規范性營造發展環境。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要推進建立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善于通過制定規則、加強市場監管來引導“看不見的手”發揮作用,更加注重通過頒布典型司法個案或出臺規范性文件,引導市場主體自覺、自發調整,實現市場自我良性發展。同時,善于運用法律武器,對擾亂市場秩序、破壞市場規則的依法制裁,對藉發展、改革之名侵占國家財產、損害群眾利益、謀取個人私利的依法堅決打擊,對因地方利益、部門利益、個人利益驅動干擾、阻撓的依法嚴肅處理,確保發展大環境始終健康有序。
提升法治素養,夯實“兩個跨越”的法治基礎。在法治宣傳教育中普遍存在重知識普及、輕精神培育,重法制教育、輕法治實踐,重民眾教化、輕公權制約的傾向,人們沒有法治精神、社會沒有法治風尚,公權力不能在法治的范圍內運行,“兩個跨越”缺少良好法治基礎。一是提升領導干部的法治素養。通過開展領導干部法治輪訓、健全學法制度、監督法治實踐等方式,提升黨員干部的法治意識,使領導干部帶頭信仰法治、堅守法治,深刻認識手中權力的有限性,深刻懂得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濫權要追究的道理,嚴格按照法律授權行使權力,謹慎恪守正當程序,將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防止權力濫用。二是培育全社會的法治精神。根據不同地區、不同領域、不同對象,制定普法規劃,擬制“菜單式”普法大綱,分類開展普法教育宣傳,引導廣大群眾尊重法律、維護法律,尤其在表達訴求、維護權益時,學會依法辦事,運用法治思維,采取法治方式,依法理性表達訴求。
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識、規范發展行為、促進矛盾化解、保障社會和諧,不僅是解決具體實際問題的需要,還是形成全社會法治信仰的必由之路。在利益多樣、觀念多元的今天,只有政府和公民都善于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法治四川建設才會進入良性循環軌道,“兩個跨越”才具有堅實的組織基礎、法治基礎和群眾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