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文
新媒體時代造就了表達的時代,人人都是傳播者。“問題”是這個時代的聲音,主流媒體更應該成為其中的權威,特別在輿論監督上,不應該成為失聲者。百姓呼聲需要民意渠道暢通,作為廣播輿論監督類節目,就必須準確地把握服務中心工作的高度與貼近百姓的視角有效結合,又要把握監督性報道的角度、力度、尺度與承擔起社會責任有機結合,引導公眾對社會難點、熱點問題形成正確的認識,不斷推動社會矛盾的化解。
一、把握時代,順勢而為,節目選題要有的高度
當前,黨和政府對輿論監督的關注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作為輿論監督類節目要把握時代要求順勢而為,“頂天立地”做文章,即讓黨和政府的聲音接地氣,并把民情民意匯總上達,把黨的意志和百姓的愿望呼聲統一起來。站在黨和政府工作全局的高度選題,把握合適的介入時機,推動工作的發展和問題的解決。
為迎接2013中國·錦州世界園林博覽會和第十二屆全國運動會的召開,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把市容環境整治工作推向高潮。錦州電臺《陽光熱線》節目及時策劃了大型主題新聞行動——《喜迎盛會,扮靚錦城,城市整治在行動》和《全力打造城鄉清潔工程》,對全市范圍內的環境衛生情況和不文明現象進行掃描曝光。相關職能部門主要領導利用電臺直播間作為指揮平臺,現場指揮解決處理問題。隨著一個個衛生死角被曝光,一件件事情被問責,輿論監督有力地推動城市整治和清潔工程深入開展,極大地激發了市民的參與熱情,找到了百姓關注和政府關切的契合點。可謂是緊扣中心工作脈搏,順勢而為,體現了主流媒體的社會責任。
二、切口要小,主題要大,著力選準批評的角度
選角度,就是選好切入口,是指輿論監督確立主題時所選擇的側面、重點。“橫看成嶺側成峰”,事實往往是立體的,人們觀察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結論自然也不一樣。同樣對于輿論監督,選擇不同的觀察角度和切入點,就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同時,監督批評一定要講究當事雙方的平衡,客觀公正,要給被批評者解釋的權利和說話的機會,不能只采訪一方,不采訪另一方。尤其忌諱微博、微信的投訴和批評,不經調查核實,直接當成新聞播出。因此,找準輿論監督批評的角度,讓廣播節目更生動,更感人,另人信服。
廣播是平民化的媒體,選擇平民化的角度解讀政治、政策問題,才更容易接受。報道宜從小切口入手來反映大主題。錦州電臺陽光熱線節目組多年來采寫、播發了一大批影響深遠的監督批評性報道。在日常的采訪、報道過程中,記者在通過明察暗訪,掌握大量事實材料基礎上,從訴求人的生動講述入手,以一個事件、一個問題、一個現象為切入點,由此挖掘出引起聽眾關注的大民生、大主題。錦州電臺陽光熱線節目曾于2012年播發一篇名為《愛心學校沒愛心》的稿件,報道從關心孩子的角度入手,經過記者深入細致調查,掌握了義縣愛心學校挪用60余名盲聾啞學生低保費的真憑實據,掀開義縣愛心學校違規使用低保費和義縣民政局違規發放的事實。經錦州市監察局、民政局調查核實后,對義縣民政局主要領導和相關責任人進行嚴肅處理,對該校違規申請的7萬余元低保費全部上繳國庫,并責令義縣民政局對全縣低保費發放情況進行徹查,按照國家相關規定重新申請發放低保費。此篇稿件獲遼寧廣播電視大獎廣播新聞一等獎。
三、突出特色,發揮優勢,加大廣播評論的力度
輿論監督的力度是衡量一個媒體輿論監督水平的重要尺度。它主要通過事實報道和評論的“量”和“質”兩個方面來體現的。“量”則指節目的信息量要大,讓聽眾盡量多地了解當天的監督報道信息;“質”就是依托監督報道,對報道新聞有質的闡釋和評論。因此,加大輿論監督性報道評論力度必須具備“透過現象看本質”的特性。
1.廣播評論是加大輿論監督力度的利器
廣播的優勢之一在于時效性,因此廣播評論具有先天的時效優勢。一是廣播可以在新聞事件發生后或發展過程中,通過記者、主持人或專家連線等形式發表即時評論。二是節目直播中,聽眾與主持人直接交流評述;自媒體用戶利用廣播微信微博平臺現場參與問題評論,操作便捷,節約成本,效果豐富。廣播評論憑借著廣播自身的優勢,成為新聞輿論監督的利器。
2.主持人和節目語言要彰顯個性
“新聞跟著事實走,評論跟著新聞走”。節目直播中,主持人根據新聞事實的“口頭點評”,要求短小精悍,一語到位,不拖泥帶水,風格獨特,個性張揚。犀利、諷刺、幽默都可以,但不能有悖國家的大政方針。觀點獨立、評述獨到,極具親和力的語言應成為節目的標志。聽眾對主持人風格和節目語言的認可,是提高節目整體識別度的關鍵,也是廣播輿論監督類節目生存的大前提。
四、注重民生,理性監督,把握輿論監督的尺度
輿論監督不是唯監督而監督,監督的目的是要發現問題、揭露問題并促進問題的解決。廣播輿論監督類節目要切實承擔起社會責任,在輿論監督中把握尺度。特別是圍繞百姓普遍關心的民生問題,如食品安全、醫療保障、環境衛生等問題,在報道中,不能一味指責、質疑,而應該本著客觀公正的原則,進行理性監督、建設性監督。
同時,注重從百姓和政府的視角分析問題,找準政府工作與百姓利益的結合點,真正做到“監督不添亂,解決不包辦,到位不錯位”,避免語言過激、觀點錯位、語境錯位。還要注意批評報道在節目中的比例,注意地區、領域和題材之間的平衡,不能過于集中。做到報道熱點問題,不添“熱度”,報道難點問題,不添“難度”,新聞媒體不是職能部門,不能越俎代庖包辦一切,也不能不講大局一味迎合。節目的出發點應該是善意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問題的解決而不應僅僅“為了曝光而曝光”,也不應是“替政府說話還是人民說話”這種割裂式的“一邊倒”。要尊重新聞傳播規律,強調讓事實說話、讓“過程”說話。節目主持人、記者不是“法官判官”,不能違背客觀記錄者的角色定位。所以,輿論監督必須把握尺度。
總之,做好廣播輿論監督類節目,應從大局出發,透過社會現象的主流和本質,把握服務中心工作選題“高度”,介入合適的時機監督報道,兼顧“角度”、“力度”、“尺度”的和諧平衡。唯有如此,才能把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和通達社情民意結合起來,把政府的聲音和群眾的呼聲統一起來,不偏離構建和諧社會的軌道。
(作者單位:錦州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