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博
近日,繼江蘇某報記者樊宇肖與他人合謀以發表負面新聞為要挾,敲詐企業被刑拘之后,陳永洲被刑拘事件再次吸引了受眾的眼球,引來眾多網民的圍觀和議論。
“如果我還有機會重新從事新聞工作的話,一定會遵守新聞工作的基本操守,公正、真實、客觀、全面去報道新聞,不受利益的誘惑。”日前,身處湖南長沙第一看守所的犯罪嫌疑人、新快報記者陳永洲向辦案民警坦承,為顯示自己有能耐、獲取更多名利,其受人指使,在未經核實的情況下連續發表針對中聯重科的大量失實報道,致使中聯重科聲譽嚴重受損,導致廣大股民損失慘重。陳永洲對自己的犯罪事實供認不諱并深刻悔罪,向中聯重科、廣大股民和自己的家人道歉,告誡同行“要以我為戒”。(10月26日《新華網》)
隨著陳永洲案水落石出,真相讓讀者感到驚訝。作為記者的陳永洲原來對中聯重科的報道居然是做了違心之事,是收受了賄賂,對其做了不實的報道。一個媒體職業者,為了一個利字,竟放棄自己的職業原則,將責任意識拋棄到九霄云外,真是讓同仁們齒寒。陳永洲被警方拘捕不僅咎由自取,而且損傷《新快報》聲譽,同時有失新聞媒體行業形象。對這樣極少數的“害群之馬”,理當繩之以法,以儆效尤。
與陳永洲收受賄賂發負面不實報道,搞“有償新聞”不同的是,樊宇肖挖空心思地搜尋采寫負面新聞,然后找到被采訪對象索要封口費,給錢就不發表,不給錢就發表。大搞“有償不聞”,最后被警方以敲詐勒索罪刑事拘留。經警方查實,樊宇肖自2008年以來共作案17起,涉案價值53萬元。
兩名當事人一個搞“有償新聞”,一個搞“有償不聞”,最后都走上了犯罪的道路。等待他們的不僅是被清理門戶,還有嚴厲的法律制裁,留給我們的是深刻的教訓、沉痛的反思。作為一名常在河邊走的基層從業人員、一名媒體人必須要在思想品質、道德規范、職業操守等方面認真反思,以此為戒,做到警鐘長鳴。
一、無冕之王也不可突破底線
無冕之王,顧名思義就是沒有官職官帽,沒有被加官封爵,卻可以享有王的權利和享受王的待遇之意。新中國成立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新聞事業的長足發展,被譽為無冕之王的媒體記者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重視,享有很高的社會地位和職業聲望。盛名之下,少數媒體記者受利益驅使放棄了職業操守和新聞底線,違背新聞真實性原則,不是以事實為依據實事求是地采寫和報道新聞,搞起了有償新聞和“有償不聞”。更有甚者,不惜觸犯法律的底線,以負面報道為要挾,對被采訪對象實施敲詐勒索。其結果必然是被同行唾棄,被同門清除,直至受到法律制裁。因為當今社會,已不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時代,而是“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的時代,是法律健全、國民法制意識提高、社會追求公平公正的時代,法律在保護媒體記者正常合法履行采訪報道權的同時,不允許也不能給任何記者和媒體有突破法律底線的“無冕”權利,這在任何國家都是如此。其實,人們之所以將記者譽為“無冕之王”,完全是對記者不避艱險、不懼權貴、不貪圖金錢,用他們手中的筆揭露丑惡、維護正義的一種敬重和贊揚,但在法律面前,誰都無權,也不能將自己視作“無冕之王”。
二、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可踐踏
2009年11月9日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第七屆理事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修訂的《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對中國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準則作出了明確的規定和界定。其中第一條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人民服務”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核心。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要忠于黨、忠于祖國、忠于人民,把體現黨的主張與反映人民心聲統一起來,把堅持正確導向與通達社情民意統一起來,把堅持正面宣傳為主與加強和改進輿論監督統一起來,發揮黨和政府聯系人民群眾的橋梁紐帶作用。真心實意地當好“傳達員”、“信息員”、“調研員”、“監督員”。
因此作為一名新聞從業人員,要把黨的利益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時刻繃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個弦。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幫群眾之所需,正確把握和處理個人利益和黨的利益、人民利益的關系,自覺接受黨和人民的監督,把人民滿意不滿意、理解不理解、接受不接受、高興不高興作為新聞工作的出發點、落腳點和試金石。當個人利益和人民群眾利益發生沖突的時候,要毫不猶豫地以人民利益為重,選擇為人民服務。令人遺憾的是,樊宇肖卻沒有做出這樣的選擇,在個人利益和人民利益面前,他迷失了自己。
樊宇肖在采訪核實了某企業違規用地之后,如果用事實說話,揮灑正義之筆,揭露該企業的丑陋行為,還社會以公平公正,維護大多數人的利益,那么他就是一個令人尊敬的合格記者。然而他在收到三萬元的賄賂之后,選擇了沉默,選擇了“有償不聞”。而且一發而不可收,私欲不斷膨脹,從開始的收受賄賂,發展到敲詐勒索,走進了犯罪的深淵。事實再次證明,人民賦予你的權利,是用來為人民服務的,任何把個人利益凌駕于人民利益之上的人和事,都將被社會不忍、同行唾棄,都將成為歷史的罪人。
三、弘揚主旋律傳遞正能量,必須是新聞傳媒的主基調
我們每一位新聞媒體人要緊緊圍繞發展改革大局,緊扣中心工作,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為創建和諧健康社會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社會需要正能量,如同人類需要陽光。正能量是一種積極向上樂觀陽光的態度,正能量是一種可傳遞的能量,讓大家心態更加積極,更加陽光。
總有一種力量讓我們熱淚盈眶,總有一種感動讓我們深刻銘記。
央視主持人張泉靈評論,“總希望自己是這溫暖鏈條上的一分子,讓這樣善的傳遞不在我身上斷掉”。正如有人認為,此事釋放的是“正能量”,自己看到了,有責任傳遞下去。
社會需要愛,時代呼喚愛。對善行、對愛心的感動,存在于每個人的心中。作為一位當代的媒體人,肩上的責任就是發現這種感動,挖掘這種感動,彰顯這種感動。傳遞感動,就是“正能量”的傳遞。愛心無價,不分大小,“正能量”也沒有強弱之分。愛心是春風,可以溫暖生活的每一寸空間;是火炬,可以照亮社會的每一個角落。愛心照亮四周,同時也溫暖自己,幫助別人也就是完美自己,升華自己,幸福自己。送人玫瑰手留香,那是一種心靈的溝通、相互的給予、共同的追求。
愿我們的新時代媒體人積極行動起來,用實際行動為社會提供強大正能量,奏響時代最強音。
(作者單位:新民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