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慶
提到負面新聞,大家都會想到都市類媒體,而作為一家都市類媒體,關于負面新聞,似乎也是一個不好說,也不愿說的話題。但《華商晨報》近五年的發展使我們認識到,這其實是都市類媒體無法繞過的一個問題,而且也只有破解了這個問題,我們才可能繼續大踏步前進。
今年以來《華商晨報》就對這一問題進行了系統的思考,力求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來破解這一話題。
理論層面:對宏觀真實與微觀真實偏離的梳理
傳媒作為受眾接觸信息的“代理人”,在不可能“有聞必錄、有聞必報”的情形下,其對“現實”的報道有著選擇性。從效果檢驗都市類媒體所傳播的“現實”,一個比較普遍的現象出現了——偏離,微觀真實與宏觀真實間的偏離。由微觀的一個個真實事件所組成的“報道什么”,與宏觀真實的吻合度發生了偏離,甚至與媒體主觀上想“說明什么”都發生了脫節。換言之,現象真實,過程真實,結果真實,但效果卻不真實。
“偏離現象”本身作為一種誤讀,并不是“誤”在哪幾篇具體的報道上,而是指媒體通過連續不斷的新聞傳播顯示出的社會總體面貌與宏觀真實的偏離。
1.理念的錯位與越位
新聞報道的源頭來源于新聞理念。不同的新聞理念稱出不同的新聞分量,理念構成了一個選擇、強調和放棄、掩蓋的穩定范式。在這個基礎上,從業者很容易接受一個極具穩定性的約束視野,即,哪些新聞必須要多報快報,哪些新聞要放棄或者掩蓋。
事實上,每一個總編輯都明白,有沒有清晰的理念、理念是否系統完整是一回事,能否堅守理念則是另一回事。堅守的困難在于誘惑無處不在。妥協就發生在“燒掉一座大橋的新聞比建設一座大橋的新聞更重要”上。每一次妥協,我們的理念就死亡一次。當我們的理念死亡幾百次、上千次時,我們所要追溯的理念錯位、越位的原因也就顯身了——高層的理念、愿景不夠清晰、系統并堅定不移。
《今日美國》是全美發行量最大報紙之一,也是走通俗化路線的報紙。它推行的是前瞻新聞學,對立于絕望新聞學。舉個例子,美國政府公布說,由于科學進步及良好健康習慣的養成,各年齡群的死亡率幾乎一一降低,只有15-24歲年齡群因自殺率高而死亡率上升。實踐絕望新聞學媒體的標題是《年輕人死亡率上升》?!督袢彰绹返闹鳂祟}則是“死亡率下降”,副題是“除去15到24歲的人”。后來評報時這個標題仍然遭到了批評,因為有“死亡”的字眼。新的標題是:我們都活得更長——除去15-24歲的人。
前瞻新聞學精華在于“新聞哲學求其均衡”,也就是說,用好新聞(肯定性新聞)來平衡壞新聞(否定性新聞),前瞻新聞學認為讀者對建設性的壞新聞的接受程度遠遠勝過純凈的壞新聞。
更難得的就在于,這樣的理念被長期堅守?!督袢彰绹返囊话骈L期被肯定性新聞占據著,他們認為這是讀者和國家需要的“光明”。
在我們的目標中,影響力幾乎是眾口一詞的追求。什么樣的報道有影響力,也就是說什么樣的報道對讀者的某種態度或信念能予于修正、祛除或加強呢?基本上是重要性與傳播性二者兼備的報道。
當然,只提供一種可能是一個理想境界。需要指出的是,都市類報紙在流程控制上基本處于始建狀態,尤其是在文本建設上。這就不難解釋,很多報紙崇尚成為一張有責任感、公信力的大報,和讀者之間以精神為緣,但是卻總有低俗報道露臉,給人以“小報”印象。這種現象表明,在清晰新聞理念之下,架構個性化信息處理模式,把流程控制到位是多么重要。
2.來自團隊的認知簡單化
在梳理“偏離現象”時,我們還必須看到一個原因,那就是都市類媒體中一些采編人員年紀輕、專業能力低造成的認知過度簡單化的問題。
其一,過分的消極性?!皦男侣劸褪呛眯侣劇保芏嘤浾邇A向于在新聞報道中過分強調或夸張沖突和爭論,尋找極端的細節與說辭。與此相對應的是,他們對事物發展過程中健康的積極的現象關注熱情低、把握能力低、表現能力低。
西方新聞有一個經典說法,“新聞不僅在使暴力合法化,而且其自身就是暴力的”。負面報道與低俗報道多,在一定程度上與采編人員“三低”有關,寫不出、寫不好正面報道,只能在負面報道上大顯身手,也就只能把報紙弄得死氣沉沉,殺氣騰騰。
其二,認知的簡單化。認知狹隘的危害性主要體現在對負面事件探察和揭露時的極端與夸大上。新聞存在于細節之中,細節既是決定具體新聞成敗的關鍵,也是決定社會效果得失的關鍵。涉及兇殺、暴力、色情等負面的報道,其細節的準確性不僅僅是指沒有事實錯誤,而且應該能夠防止讀者據此作出錯誤的推論。
謝麗爾·吉布斯在《新聞采寫教程》中指出,“記者的采寫是由他們的觀念、經歷、知識及與事件的關系形成的方式闡述一個事件。”所以,“最終值得新聞記者深入思考的是他們所使用的構思是否是平衡的?!蓖ㄋ椎卣f,記者須定期地評估他們在寫新聞時的習慣和假設,這對克服認知的簡單化是非常重要的。
實踐層面:不要把“負面新聞”寫“負面”
對于“負面新聞”,現在應該有兩種定義:一種定義是從新聞題材上劃分,將災難、事故、犯罪、輿論監督等等暴露了社會陰暗面的新聞認定為“負面新聞”;另一種定義是從傳播效果上劃分,將讓人看了后沮喪、恐懼、厭惡或產生與社會價值觀、道德觀相悖的想法的新聞認定為“負面新聞”。就多數媒體來說,認為“負面新聞”的判斷標準應該是后者,但就絕大多數的管理部門來說,他們的判斷標準卻是前者。這種局面的形成,應該說媒體本身負有一定的責任,因為我們的確把一些“負面題材”作出了“負面效果”,所以在實踐中我們提出,不要把這“負面新聞”作“負面”了。
在遇到“負面題材”時,我們要求記者首先要明晰,我采寫這篇稿件的意義是什么?應該從中尋找建設性的、有積極意義的東西。那些單純的惡性案件、災害事故等等,應該從我們的報紙中剔除出去。
而在對“負面題材”的新聞進行后期處理時,更應注意其可能產生的“負面效果”。首先是在標題中我們要求杜絕“奸、殺、死、裸”等刺激性字眼以及“竟然”、“膽敢”、“驚現”等主觀色彩濃厚的字眼。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求編輯做標題時要有一個建設性的、積極的心態,對“負面題材”的新聞賦予正面引導的評價性詞語和建設性導向。比如我們在報道大連破獲一個搶奪駐軍槍支、再持槍搶劫的犯罪團伙時,使用的標題是《尋槍八年》。我們通過這個標題想表達的是:在這8年中公安部門一天也沒有放棄把犯罪分子繩之以法的努力,只要你犯了罪,不管隱藏多久,終究逃不脫法律的懲處。
今年一季度以來,我報關于“如何面對負面新聞”的探討目前已產生了效果:特別是3月份以來,惡性案件、災難事故在本報的數量和分量都已大大降低。目前本報已杜絕了整版都是負面報道或一個版的所有重點稿件都是負面報道的現象。
當然,相對于一些同城媒體來說,本報負面新聞的總體數量還較多,而且還存在著一個長期堅持的問題,我們將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盡快實現報紙風格轉型。
(作者系華商晨報社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