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黎學
隨著媒體專業分工的細化,各行各業都跑的“全能”記者越來越少,這是行業專業化的要求,也對記者如何跑“好新聞”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戰。在廣播電視媒體內,根據節目定位不同,各檔廣播電視節目都有相對固定的記者隊伍。在這個隊伍中,又會分為時政新聞記者、經濟新聞記者、社會新聞記者等等。這只是粗略的劃分方法。具體一點的話,時政新聞記者中有負責市委的、市政府的、人大的、政協的;而經濟新聞記者中,也會按照行業分為工業新聞、服務業新聞、農業新聞(或稱縣域經濟新聞)等等不一而足。
而無論新聞記者所跑的“戰線”如何劃分,每名負責相關領域的記者都存在一個如何“跑戰線”的問題。根據十年來做記者的感受,淺談一下記者如何“跑戰線”。
1.記者“跑戰線”要腿勤
每名記者初接一條戰線,普遍存在“人、地兩生”的情況。怎么辦?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腿勤。所謂“腳下有多少泥,心中就有多少情”。就是這個道理,只有多到所負責的單位、部門去,才能了解這個單位、部門日常工作情況,才能得到感性的認識,也是報道這個行業新聞的最基礎的工作。
2.記者“跑戰線”要嘴勤
除了腿勤,到了采訪單位做啞巴也不行,還需要嘴勤,就是要多問。每個行業、每個人做一件事,他這么做,而不是那么做,肯定有原因。通過跟相關人員進行溝通,能夠切實地了解到行業的精髓。
3.記者要與“戰線”上的人做朋友
做到腿勤、嘴勤之外,記者還要與戰線上的人交朋友。朋友之間說話比較隨便,更容易講真話。其實媒體人與相關行業的人交朋友并不容易,因為媒體從業人員擁有傳播權的原因,很多行業和部門對媒體從業者多多少少都有一定的防備心理,如何打開這個“心結”,考驗著記者的智慧和人品。
4.記者要成為“戰線”專家
通過勤跑、多問和結交戰線上的朋友,記者的最終目標是要采寫鮮活有深度的新聞報道。這就要求,記者要做相關行業的專家,不僅要貌似專家,而是要做真正能夠思考這個行業問題,并提出建設性建議的真專家。這個非常不容易。但是,如果你在這個行業里說的話都是門外話,那么這個行業的人就不會把你當業內人士看待,也不會跟你說真話,更沒有了平等對話的基礎。
記者是觀眾和相關行業的橋梁,記者成為專家,但記者在媒體上又不能天天把專業術語掛在嘴邊,不能讓觀眾聽聽不懂的話。因此,記者要成為專家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只有真專家才能做好翻譯工作,他要把專業的東西,翻譯成為觀眾能夠看得懂、聽得懂的畫面或話語。
5.媒體要為記者“跑起來”搭建平臺
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新聞媒體大量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目的就是要讓記者“跑起來”。記者只有跑起來,才會有新聞,才會有鮮活的新聞。同時,記者跑新聞也不應只是記者個體的行動,而是要成為媒體機構提高自身品牌效應的集體意識。
從2001年起,中央電視臺《經濟半小時》欄目就創辦了《小丫跑兩會》這個板塊,利用節目已有的品質和主持人的影響力,在全國兩會期間開辟專欄,讓主持人穿插在兩會內外,把觀眾的問題捎給代表、委員,用代表、委員的聲音來解答群眾的疑問,既起到橋梁的作用,更創新了節目形式,豐富了節目的內容,把會內會外的觀眾緊緊地吸引在電視機前,達到良好的傳播效果。隨后,中央電視臺還有《柴靜兩會觀察》《小崔說事兩會特別節目》等等,都很好地結合了節目影響力和記者影響力兩者的優勢,把節目推向新的高度。
作為地方媒體,一些名記者、名主持,也可以通過在特殊時期,推出相應的板塊或節目,發揮記者和節目主持人的優勢,進一步拉近節目與觀眾,觀眾與政府部門的距離,用節目的力量,實現暢通溝通、推進社會進步的目的。
(作者單位:沈陽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