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奡
在網絡媒體、移動媒體咄咄逼人的挑戰面前,報紙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變革,報紙副刊也陷于困惑茫然之中。
副刊在地方報紙中呈現兩種極端走向:一是陣地萎縮,版面縮減甚至被取消。二是名實不符,原有的副刊膨脹為“大副刊”。在報紙副刊改弦更張的尷尬中,如何讓高雅文學副刊一直堅守陣地對新聞人來說是一個挑戰。一部分觀點認為:因為一個社會的構成特別復雜,有些成分要不斷地變動,社會才能顯出活力;另外一些則要有相對的穩定性,這種穩定性是指人類社會日積月累的那些成果,對人類的長遠發展是不可或缺的。文學就屬于這一類。所以,文學副刊需要堅守,需要留夠它的社會位置,不要丟失了,若干年后又回過頭來找。而另一部分觀點則認為在文學日益走向邊緣、新老作者紛紛轉軌的今天,報紙首先考慮的就是撤下文學副刊版面,騰出地方,讓位于那些吸引人眼球、能帶來掘金效應的熱點與時尚。而通過遼沈晚報“遲桂花”版面的經營,筆者認為盡管文學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尷尬,但文學作為人類精神生活中的一種重要方式,作為人們洞悉這個世界、了解豐富人性、探尋存在真相的一個重要通道,如果能保持亦雅亦俗的風格并堅持與時俱進去苦心經營,就一定會得到讀者的認可和喜愛并成為“經典”。
“遲桂花”版是遼沈晚報最早的文學副刊,是名家稿件薈萃、文章品質精良的品牌版面,創辦于1993年。后因故停刊,2012年5月復刊。新版“遲桂花”秉承了“遲桂花”貼近現實、貼近人生、堅持品質追求、強調審美深度的辦刊原則,主張跟進現實關注當下,呼喚創作的在場主義、寫作的美文主義。新版“遲桂花”力求以精短的文字展現綿長壯闊的時代畫卷;以馨香的風格描述現實生活中人的艱辛與奮斗,展示其力量和希望。同時,在喧囂與浮躁的城市驛站,為讀者提供一份文化的、審美的閱讀享受與心靈寧靜。
新版“遲桂花”復刊后,一如既往地得到了陳忠實、馮驥才、梁曉聲、曹文軒、雷達、李敬澤、馮唐等著名作家、評論家的支持,同時也得到了全國各地眾多資深或新銳作家及寫作者廣泛積極的參與。河北滄州日報文學副刊主編、著名小小說作家高海濤先生特意在博客中發文談對新版“遲桂花”的觀感。他在這篇題為《回過頭來找》的文章中引用《十月》文學雜志老編輯田珍穎的話:“一個社會的構成特別復雜,有些成分要不斷地變動,社會才能顯出活力;另外一些則要有相對的穩定性,這種穩定性是指人類社會日積月累的那些成果,對人類的長遠發展是不可或缺的。文學就屬于這一類。所以,文學副刊需要堅守,需要留夠它的社會位置,不要丟失了,若干年后又回過頭來找。”(《專家學者評論文學副刊緣何日漸“消瘦”》,刊登于2000年4月17日《光明日報》)。他說:“‘遲桂花已經回過頭來找了。是那樣的及時,是那樣的動情。如果全國眾多的,十二年前辦得那樣紅紅火火,對文學品質有追求的副刊都‘回過頭來找那將是一個何等壯觀的場面?!焙芏嘧骷?、作者、業內同行、報社同事也都毫不吝嗇地表達了對新版“遲桂花”的稱許和肯定。有一位讀者在給編輯部的郵件中說:“新版‘遲桂花標志了遼沈晚報的文化品位,請保持,請堅持?!边|寧省作協主席王秀杰以普通作者的身份參與了我們的父親節征文活動,她說你們的版辦得太好了,我每天都讀,每篇稿件都可讀。
“遲桂花”以其不俗的文化品位和樸實淡雅的風格,一如既往地傳承了“遲桂花”的品牌品質。筆者在這里談談在日常編輯工作中的一些心得和體會。
一、雅俗共賞的版面定位
新版“遲桂花”繼續堅持了雅俗共賞的版面定位。既要有文化的深度和品質,又要有生活的感性和現實性;既追求莊重感、厚重度、積淀性,也要求在場感、敏感度和當下性;既堅持報紙文學副刊的新聞紙屬性,強調對現實話題、主題的介入和跟進,即創作上的在場主義,同時也要堅守其文藝的審美的表達,即寫作上的美文主義,以較強的代入感和可讀性贏得讀者認同并引發其共鳴。雖說雅俗共賞在實際的操作中是一個難以企及的境界,新民晚報夜光杯是以一雅一俗兩個版的互補,體現其雅俗共賞的目標追求,而我們要在一個版面上力求雅俗共賞,是一個舉步維艱的事情,但是我們通過兩方面的努力在朝著這個方向前行。
1.新版“遲桂花”繼續走高端文化品位路線,每期至少有一二篇名家精品稿件壓版定調,同時通過調動各種各樣的編輯手段,開拓多種組稿路徑,多主題多題材多內容的選稿、用稿、征稿,使“遲桂花”雅中有俗、俗中有雅,保持在一個高起點高質量的水準上運行。
2.通過各種主題、話題征文,調動讀者參與創作的熱情,在讀者中發展壯大創作隊伍,保證最接地氣的、原創性地反映本地生活現實、社會風貌和風土人情的稿件為版面增加活力和時代生活氣息。我們策劃的“父親節征文”和“七日談”主題征稿以超出我們預想的程度得到讀者的積極響應。僅6月4日一天,來稿達28封。投稿作者遍及各行各業、各階層、各個年齡段。其中有作協主席王秀杰,省委辦公廳前副主任、省檔案局局長劉金樹這樣的專業作家和高級干部,也有大學教授、海歸學者、區縣干部職工、部隊官兵、教師、退休老人、在校初高中學生,更有邊遠農村老師和學生,還不乏省外作家、作者??傊拔幕⒚牢?、話題”這六字成為我們的辦版方針。
二、打造名牌欄目
“遲桂花”復刊后,即著手打造“大家微語”、“讀史札記”、“城市筆記”、“七日談”、“我的父親母親”、“海外風情錄”等雅俗并舉的欄目。其中“大家微語”欄目以新穎獨特、短小精悍的欄目形式和風格受到讀者廣泛的喜愛和稱許,既有高品位又有可讀性,既有傳統風情又有新時代風貌,同時又是紙媒與新媒體嫁接的產物。其中刊發的“莫言說世”先后為《讀者》雜志和《廣東日報》轉發刊用。而《讀史札記》更是以較高的文化視點,通俗易懂的美文風格,向讀者介紹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其中沈陽作家常柏祥的文化隨筆被《文摘報》《中國剪報》等多家報刊轉載。而“城市筆記”、“七日談”是集結眾多草根作者、反映現實、記錄當下、展現新生活新時代風貌的欄目,鮮活、生動,于大俗中彰顯“遲桂花”質樸清雅的品牌特色。
三、嚴格選稿標準
“遲桂花”的選稿標準是要求文章審美品格與思想品格兼具,強調稿件的獨創性、現實感和生命活力。本著遲桂花復刊詞中所提到的 “宜雜不宜純,宜變不宜?!庇酶逶瓌t,力求文章題材、體裁、內容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強調文章主題、思想的健康性、鮮明性,強調真情實感、積極意義以及向光性。在技術層面,要求有一定的審美高度和文學性,要求文章精短、言之有物、風格清新。用文學評論家雷達先生的話說,我們選用的文章必須是活文、有生命之文,而非死文、呆文、繁縟之文、綺靡之文、矯飾之文,更非名重一時、學富五車的作家、學者在書齋中批量生產的雞肋文章。我們希望經過一個較長期的經營和積累,新版“遲桂花”將會成為全國性的報紙文學副刊品牌版面,滿足讀者從快餐式網絡閱讀和流行性雜志閱讀無法滿足的審美需求。同時希望新版“遲桂花”仍能保持她既往的優雅,同時又散發出新時代、新生活的芬芳氣息。
優秀的文學副刊就是個性,就是風格,就是永恒……
(作者單位:遼沈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