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玉米生長周期短,加強中后期田間管理,協調體內營養平衡,促使植株根粗量多、莖稈粗壯、葉片寬厚、穗大粒多,是決定其產量和品質的關鍵。
1.防治玉米螟。玉米螟又叫鉆心蟲,是夏玉米栽培中發生較為普遍、危害較重的一種害蟲。防治玉米螟要抓好兩個關鍵時期。一是心葉期(即喇叭口期),用1%“1605乳劑顆粒劑”投入心葉防治;二是穗期,可用50%敵敵畏500倍液或90%敵百蟲800倍液噴花絲和果穗。也可在授粉結束后配制藥泥涂抹花絲部位,或剪去果穗頂部2厘米,也能起到防治玉米螟的效果。
2.防治蚜蟲。蚜蟲常危害玉米心葉、雄穗、花絲和苞葉,既刺吸汁液、影響光合作用,又會傳播病害。發現有蚜蟲危害時,可用40%氧樂果或50%敵敵畏1000倍液噴霧防治;也可在雌穗節上涂10厘米寬的藥帶,既能防治蚜蟲,又有利于保護天敵。
3.防治褐斑病。在玉米四至五葉期,用2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葉面噴霧,可預防褐斑病的發生。發病初期,可用2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噴灑莖葉,或用防治真菌類病害的藥劑進行噴霧,效果較好。如遇多雨天氣,應噴2~3次殺菌劑,每次間隔7天,噴后6小時遇雨應及時補噴。
4.防止倒伏。在夏玉米栽培中,常用的防倒伏措施有中耕培土和去除小、弱、空株等。對于有嚴重倒伏危險的地塊,可噴施植物生長調節劑進行預防。在玉米喇叭口期,每667平方米選用“金鑲玉”50毫升、高玉金液劑20毫升或豐抗樂50毫升,加水15~30千克,噴施心葉,可使玉米莖稈粗壯、根系發達、節間縮短,有明顯的抗風抗倒作用,一般可增產20%左右。
5.澆孕穗水,追攻穗肥。玉米穗期需水量大,且對水分極為敏感,田間土壤持水量宜保持在70%~80%。這一時期若干旱,應及時灌水。注意重施攻穗肥,一般每667平方米追施尿素25~30千克。
1.增施鼓粒肥,澆好鼓粒水。抽雄開花期,每667平方米追施尿素5千克。鼓粒期遇旱要及時澆水,使田間持水量保持在80%~85%。

2.去雄。在玉米剛剛抽雄時,隔一行去一行或隔一株去一株雄穗(全田去雄1/2),有利于田間通風透光、節省養分、減少蟲害,可增產5%~8%。注意田邊幾行不要去雄,以免影響授粉;去雄時忌損傷頂端葉片,更不能砍掉果穗以上的莖葉,否則會造成減產。
3.人工輔助授粉。在玉米盛花期,如遇大風、連續2天以上陰天降雨或高溫,應進行人工輔助授粉。授粉宜在晴天上午露水干后(9:00—11:00)進行,要邊采粉邊授粉,使花粉均勻地落在花絲上。有研究證明,進行1~2次人工輔助授粉,可提高產量10%以上。
4.割除“空稈”。生產中將沒有長出雌穗和雖有雌穗但到秋季仍為青穗的玉米植株,統稱為空稈。這些空稈植株會嚴重影響田間通風透光,與正常植株爭水爭肥,要及早徹底割除。
5.去除病株和無效穗。玉米除莖稈上部5節外,下部每個節的葉腋處都有一個雌穗原始體,如果外界條件具備,都有形成果穗的可能,但一般只有上部6、7、8節的腋芽能發育成果穗,而這其中往往只有1個果穗能正常發育,除特殊品種外,其他小穗是不能成棒結實的。因此,應及時去除無效小穗,減少養分消耗。這不僅能促使主穗充實,增加產量,而且有促進早熟的作用。
6.除“烏米”。玉米“烏米”即染有絲黑穗病的病株。要在田間全面檢查,如發現“烏米”,必須整株清出田間,妥善處理,不能用作飼料或漚肥,防止病害再度傳染。
7.打底葉。玉米生育后期,底部葉片老化、枯黃或感病失去功能作用,要及時打掉并帶出田外,以增加田間通風透光,減輕病害侵染。
8.適時收獲。在全田90%以上植株莖葉變黃,玉米苞葉松散干枯,子粒變硬發亮,果穗中部子粒乳線消失,子粒尖端出現黑色層,含水量降到30%時進行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