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隨著重茬、連作面積的不斷擴大,辣椒“小葉病”的發生呈上升趨勢,嚴重影響辣椒的產量和品質。“小葉病”常由病毒病、茶黃螨危害和缺鋅引發,生產中應辨明病因,及時對癥防治。
1.癥狀。辣椒病毒病的發病癥狀可分為以下4種類型。
①花葉型。典型癥狀是病葉、病果出現不規則退綠,病部濃綠、淡綠斑駁,植株生長無明顯異常,但嚴重時病葉和病果畸形皺縮,葉片出現明脈,植株生長緩慢或矮化,結小果,椒果難以轉紅或局部轉紅、僵化。
②黃化型。病葉變黃,嚴重時植株上部葉片全變黃色,呈上黃下綠狀,植株矮化并伴有明顯的落葉。
③壞死型。壞死型又分頂枯、斑駁壞死和條紋狀壞死三種。頂枯指植株枝杈頂端幼嫩部分變褐壞死,而其余部分癥狀不明顯;斑駁壞死可在葉片和果實上發生,病斑呈紅褐色或深褐色、不規則形,有時穿孔或發展成黃褐色大斑,病斑周圍有一深綠色的環,葉片迅速黃化脫落;條紋狀壞死主要表現在枝條上,病斑紅褐色、沿枝條上下擴展,患病部位落葉、落花、落果,嚴重時整株枯干。
④畸形型。病葉葉面皺縮、增厚,產生黃綠相間的斑駁或大型黃褐色壞死斑。染病幼葉狹窄,嚴重時呈線狀,后期植株上部節間短縮呈簇狀。重病果果面有綠色不均的花斑和疣狀突起。
2.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辣椒病毒病主要由蚜蟲傳播和接觸傳染。該病的發生與蚜蟲的發生情況關系密切,特別是小麥收割后,麥田內的蚜蟲、飛虱遷飛到辣椒上刺吸危害,把小麥的病毒傳染到辣椒上,再經風雨、氣流及枝葉摩擦,病毒病很快會大發生。
1.癥狀。茶黃螨成螨和幼螨多集中在辣椒的頂尖、心葉、嫩莖、嫩枝和幼果上刺吸危害。受害葉葉片皺縮、僵直、變小、變窄、變厚,葉片邊緣向下卷曲;葉背面呈灰褐色,具油質光澤或呈油浸狀;受害嫩莖、嫩枝變黃褐色,扭曲畸形,嚴重者植株頂部干枯;蕾和花受害后,重者不能開花、坐果;果實受害后,果柄、萼片及果皮變為黃褐色,喪失光澤,木栓化,最終脫落,椒農稱之為“雞爪病”。
2.發生規律。每年5月下旬至7月中旬、8月下旬至10月中旬是茶黃螨的兩個發生危害高峰期,高溫、高濕條件下易大發生。
1.癥狀。辣椒缺鋅時,葉脈間失綠、黃化,生長停滯,葉片變小,葉緣呈扭曲或褶皺狀,莖節縮短,小葉叢生。
缺鋅先出現在植株中下部葉片,上部葉片一般不發生黃化。缺鋅與缺鉀癥狀類似,但缺鉀是葉緣先黃化,漸漸向內發展,缺鋅黃化是從中間向葉緣發展。缺鋅還可抑制節間生長。
2.發生條件。光照過強易發生缺鋅。施用磷肥過多時,植株即使吸收了鋅,也表現缺鋅癥狀。土壤pH值高時,即使土壤中有足夠的鋅,也不能被植株吸收。
生產中,可根據以上描述與田間實際情況進行診斷,辨明引發辣椒“小葉病”的病因后,可采用以下措施防治。
1.清田。徹底清除辣椒田內及周邊雜草,以減少蚜蟲和螨蟲的棲息和繁殖場所。
2.噴肥。噴施華碩828液肥800倍液或小葉敵500倍液促根壯苗,以增強植株抗病能力。
3.澆水。灌溉時要澆小水;澆水或雨后,要及時中耕或鋤劃,促根下扎,培育壯苗。爭取早打頂(一般在12~14片葉時),搭好豐產架子。
4.噴藥。①防治傳毒昆蟲。發病初期,用40%樂果乳油1000倍液、40%戊氰菊酯乳油6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中的任何一種,每7~10天噴1次,連噴2~3次。
②防治病毒病。用72%病毒靈100倍液或北京農業大學植保系研制的NS-83增抗劑100倍液,每隔7天噴1次,連續噴2次。
③藥、肥混噴。用丁硫毒死蜱微乳劑800倍液+阿維噠螨靈800倍液+氨基寡糖素800倍液噴施,噴藥宜在晴天16:00點以后或陰天進行,應把嫩枝、嫩葉、嫩莖噴透,以噴葉背面為主,每隔5~7天噴1次,連噴3次,一般均可控制辣椒“小葉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