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娟
福特先后增資江鈴曾引發汽車股行情大爆發,這或許只是事情表象,福特對江鈴的看好或許才是根本……
最近一次對江鈴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簡稱江鈴汽車)的關注源于一條資訊:2013年12月,福特汽車公司(以下簡稱福特)再次增資江鈴,持有江鈴汽車的股份達到了32%,引發一波汽車股行情大爆發。這或許只是表象,福特對江鈴的看好或許才是根本。
那么,福特對江鈴的增加持股究竟給江鈴帶來了什么?近20年的合作背后,又有著哪些不為人知的內幕呢?此前,在2014年中美汽車產業峰會論壇,《汽車觀察》記者帶著這些問題采訪了江鈴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錫高。
記者見到王錫高時,他剛剛結束論壇的演講,身著黑色西服的他,佩戴了一條絳紅色領帶,鮮明如旗幟,或多或少也透露著一種喜氣。
以下為《汽車觀察》對王錫高的采訪節錄:
合資初衷
《汽車觀察》:當年,福特和江鈴的合作初衷是什么?
王錫高:1995年,福特汽車以4700萬在香港購買江鈴股份的股權,至今江鈴汽車與福特合資已近20年。當年,合作的初衷一方面是福特想借助本土企業進入中國市場。彼時,江鈴與五十玲合作遇到了瓶頸,江鈴也需要借助國外企業的技術謀求發展。
另一方面,福特也希望進軍中國的商用車領域,而江鈴汽車的商用車背景正好被福特所看中。
第三是江鈴股份在福特的幫助下,在中美雙方團隊的努力下連續十年成為中國上市公司的十強百強。第四是,江鈴汽車早期基礎上市公司的根基新建全球最先進的功能最齊全的,包括研發中心,試車場地,發動機,整車和最先進的廠。這個投資基本上是靠江鈴股份自己的利益留存,也有福特利潤留存來建設的,沒有向銀行借錢。
成效顯著
《汽車觀察》:隨著這種合作的深入,對于江鈴來說都取得了哪些成效?
王錫高:隨著合作的深入,江鈴汽車銷量成倍增長。合作前,江鈴汽車的年銷量只有每年1萬臺,現在每天的銷量近30萬臺,做到多個細分市場的領頭羊地位。合作的基礎是戰略復興,早期,江鈴和福特不是一個平臺,福特是世界500強,江鈴集團好不容易做成中國500強,這個500強在管理、技術、運營流程上有很大差異。福特早期跟江鈴的磨合非常困難,福特在這里股權很少,剛進來只有20%,去年二級市場不斷購買江鈴股權達到了31%,中國所有合資公司它股權最少,但是福特在全球的合資工廠是非常多的。
福特進入中國比較早,福特在中國市場占有率非常低,2012年北京車展提了1515技法,大量向中國提供技術,推廣一些他們的成果和新品,所以這兩年江鈴從福特引進的車型開始多起來。江鈴跟福特合作了十年才拿了一個全順車,而最近兩三年,三四個新的品牌開始進來。引進一個品牌、一個車型是比較貴的,江鈴當然可以選擇新技術、新的管理、新的體系和路徑,但是沒有培養自己的隊伍。所以福特也支持江鈴做自己的品牌,接著江鈴做了SUV、輕卡和皮卡,很多是全新設計的,比如N800、N900、N330都是在福特體系支持下自主開發的新品,在優勢互補之間福特給江鈴提供了支持。
我認為福特的流程比較成熟和優秀,但是反應太慢。在當今這種快速發展的市場,尤其是我們的上市公司部分是國有,國有官員發展政績觀很強烈。江鈴穩扎穩打的做法對福特來說是符合企業發展的路徑。但是,江鈴就是發展太慢了,這里就有相互磨合和相互理解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江鈴理解了福特辦企業的宗旨和要領是什么,所以江鈴才取得了這樣的合作成效。
合作遠景
《汽車觀察》:您如何看待這種合作的前景?
王錫高:江鈴最早和五十鈴合作,在中國最早生產輕卡、皮卡,對于中國汽車市場戰略是不清晰的。后來,由于江鈴自己的資源不給,自己的能力也不夠,再加上背的國有企業的包袱。97年亞洲金融危機,江西把一大批很糟糕的企業讓江鈴背起來,最后導致江鈴和福特發生了嚴重的對立,福特要撤出江鈴,江鈴這個時候自己沒有什么能力,但一直積蓄能量,后來慢慢互相理解了雙方的需求和辦事差別,之后,福特支持江鈴建研發中心。五年前江鈴不會設計汽車,都是抄襲,所以江鈴現在是積能生威。
下一步,江鈴要想的是如何走出去,江鈴已經把福特的品牌賣出去了,覆蓋全世界80多個國家,大多是很小的國家。目前,江鈴已經在南非辦廠,馬上也要在澳大利亞開4S店了。我相信,隨著這種合作的不斷深入,江鈴未來的發展會越來越好!